关于抛砖引玉的故事(邢台典故3一抛砖引玉)

成语: 抛砖引玉

拼 音: pāo zhuān yǐn yù

谦辞,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先发表的粗浅、不成熟的观点或文章去引出别人高明的更好的意见或佳作。

抛砖引玉是汉语的经典成语,历史上形成很多典故,其中2个和邢台人相关。

成语故事1:

对于成语“抛砖引玉”,《汉语成语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这个成语涉及古代的一则文坛轶事:唐代诗人赵嘏文采了得,名重一时。《全唐诗话续编》载:“嘏颇有诗名,不拘小节。饮中赠歌者曰:倚风无处过梁尘、雅乐清歌日日新。来值汉廷花欲尽,一声留得万家春。”由于赵嘏诗写得好,所以很多诗人都盼望能与他相识,并请教之,连当时赫赫有名的诗人杜牧都是他的“粉丝”。尤其是赵嘏写的那句“长笛一声人倚楼”诗,更是让人为之倾倒,他因此还赢得了“赵倚楼”的美称。而赵嘏的横溢诗才,也引起了另一位诗人常建的注意。常建籍贯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寓居长安多年,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的诗是意境清迥,语言洗炼。但常建总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好,名气也不如赵嘏大,于是就想找个机会与赵嘏联袂写诗,以诗会师。

一次,赵嘏与家人欲到苏州灵岩寺游玩。常建闻讯后,抢先一步来到灵岩寺,他特意在寺中醒目的山墙上题诗两句:“馆娃宫伴千年寺,水阔云多客到稀。”——因为常建听说赵嘏有题诗的习惯,便想用自己的两句诗去“钓” 赵嘏的诗。果不出所料,赵嘏来到寺中游览时,一眼便看到了墙上的残诗,顿时,他诗兴大发,要来笔墨,挥毫续了两句:“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这首残诗立刻完整且完美了。因为续诗好过前诗,所以人们评论当时常建的做法是“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的典故流传很久很广。很多书籍典籍对其的解释几乎都与《汉语成语辞典》类似。乍一读此成语典故饶有趣味且毫无破绽,其毕竟是出自《传灯录》《历代诗话》《谈证》等典籍记载。但细一琢磨就发现问题了:赵嘏和常建并非同时代的人,据史料记载,常建(公元708年-公元765年)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中的进士;而赵嘏(公元806 年-公元852年)则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的进士,两人相距120多年,怎么有可能“穿越”续诗呢!

后经考证,这首诗全篇均为籍贯邢台的大诗人常建所作。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在历史上很出名,人们也就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

关于抛砖引玉的故事(邢台典故3一抛砖引玉)(1)

关于抛砖引玉的故事(邢台典故3一抛砖引玉)(2)

成语故事2一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在战争中常常用到。 砖指小利,是诱敌上当的诱饵;玉是大利,是真实的意图。此计谋指用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之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击败敌人。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将领,商议对西川用兵,并打算一举攻下成都。

  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是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后为后蜀高祖,素知董璋英勇善战,一时拿不定主意战还是和。于是,他的副使赵季良出了一个“抛砖引玉”之计。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将留守在战线的第一线、第二线,而把西川主力军留在汉州后面,作为第三线,伺机与董璋主力决战。

  董璋率东川精锐部队进入西川,一举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线的防守,直逼第三线。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认为西川主力对自己并无太大危险,所以率部队继续长驱直入,由于东川军队长途跋涉,战斗力很差。而西川军则长期以逸待劳,将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经过激战,西川军大胜,并收复了全部失地。

关于抛砖引玉的故事(邢台典故3一抛砖引玉)(3)

关于抛砖引玉的故事(邢台典故3一抛砖引玉)(4)

关于抛砖引玉的故事(邢台典故3一抛砖引玉)(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