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道路的要义是什么(做法治道路上的)

法治道路的要义是什么(做法治道路上的)(1)

做法治道路上的“追光者”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河南省新乡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张世光

法治道路的要义是什么(做法治道路上的)(2)

在一起行政争议案件公开听证会上,张世光针对当事人边界纠纷现场进行质证说明。

坚守为民初心,办案求极致,所办案件中有6起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典型案例,12起案件入选全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

在司法体制改革的激流中实现自我突破,以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为指引,构建并运用“五个公开”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实质性化解争议,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政和;

潜心钻研行政检察业务,深度剖析典型案例,成为全国行政检察师资库成员,为北京、浙江等省级以上培训班授课26次;

……

这份含金量颇高的成绩单,来自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优秀办案检察官、河南省新乡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张世光。

“人民满意,方能彰显职业价值。和那些逆行而上、出生入死的英模相比,我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荣誉在前,张世光依然和往常一样平和冷静,眼神里透着谦卑和坚定。

“小案”办出“大境界”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行政检察案件关系民生,连通民心。

2019年春天,王某夫妻俩愁容满面地来到新乡市检察院申请行政诉讼监督。张世光经过初步了解后得知,13年前王某因11棵树的所有权问题与李某产生纠纷,后因不满乡政府的确权决定,将乡政府告上法庭。被驳回诉讼请求后,王某向新乡市检察院申请行政诉讼监督。但是由于证据不足,该院在审查后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的决定。

“张检察官,我就是争口气,解决不了问题,我们一家真的无法接受。”王某眼含泪水说出的这句话让张世光震动不已,也让他进一步反思——因为11棵树积下的十几年恩怨,仅仅一纸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就能了结吗?是否还有别的办法让王某夫妻俩摆脱讼累?

通过多次走访调查,张世光发现虽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树是属于王某的,但是李某的证据与现实情况也存在一定矛盾,说明乡政府的确权决定并非完全公正。抓住这一点,张世光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多次联系当地政府释法说理、剖析利弊,推动当地政府接受调解;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交流、电话、微信等方式,耐心解答王某及其家人的困惑。慢慢地,王某因多年积怨而结下的心结解开了,最终同意与乡政府和解。看到王某一家因为打官司生活陷入困境,张世光又协助王某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也成为我的办案初心——每起案件背后是群众的急难愁盼,也是他们的人生,哪怕再小也要当作‘天大的事’来办。”回忆起办案的点点滴滴,张世光坚定地说。

敢啃善啃“硬骨头”

因为半亩地的事情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在诉讼道路上奔波了近20年的孟某,直接将一麻袋的材料扛到张世光的办公室。一番交流后,张世光发现,孟某虽年近70岁,但头脑清晰,说起案件来头头是道。

“咱们最擅长的不就是讲法条讲道理吗?”张世光从法院裁判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入手,深入分析在案证据,耐心细致地逐条向孟某解释,努力把事实辨明、把法律讲透,并就一些证据问题和孟某展开辩论。一次次的辩论让孟某心服口服:“我接受检察机关的决定,为你们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点赞!”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在部队历练过的张世光,带着军人与生俱来的责任、勇气和力量,生出一股逢水架桥、遇山开路的战力和韧劲。翻开他所办案件的卷宗,很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刘某因无法办理毕业证与学校产生纠纷,35年的诉讼和信访让其成了上访“钉子户”。在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并被驳回起诉后,刘某向新乡市检察院申请行政诉讼监督。张世光从学籍管理文件中找到突破口,最终推动双方顺利和解。

法治道路的要义是什么(做法治道路上的)(3)

在张世光的努力下,一起因宅基地纠纷引发的行政争议案件当事人与乡政府签订行政和解协议。

赵某与邻居有宅基地纠纷,因不满镇政府处理意见,将其告上法庭。后因为要求赔偿拆除围墙经济损失和责成行政机关重新确认宅基地边界的诉求没有得到法院支持,赵某向新乡市检察院申请监督。张世光带领办案团队,反复查阅土地登记资料、走访镇政府等有关负责人,查明了案件事实,找到了纠纷根源,让这位82岁的老人在奔波29年后看到自己建房的砖瓦落地。

……

“把工作当事业、把责任当习惯。啃‘硬骨头’、解‘死疙瘩’,就是要千方百计降低群众不该有的诉讼成本,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张世光表示。

抓住“牛鼻子”实现新突破

在“四大检察”中,行政检察是“短板”中的“短板”。如何在行政检察这个薄弱领域中实现自我突破?

2019年4月,出任第七检察部主任的张世光抓住“程序空转”这个“牛鼻子”,把目光放在了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上。

正在此时,一起行政争议案件进入张世光的视线。由该案引发的8起诉讼先后经历法院11次一审、8次二审、2次再审和乡政府2次调解,持续7年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时间久远、案情复杂让张世光一时找不到突破口。

在一次座谈会上,新乡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陈顺芝对张世光说:“咱们不妨试试公开听证!”张世光听后立刻着手准备。2019年8月,新乡市检察院就这起行政争议案件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高校教授、资深法官、律师、政府机关代表等参加。经过各方释法说理,当事人与乡政府代表当场表示同意就该案和解。

张世光由此找到了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切入点,并带领办案团队探索构建出公开听证、公开宣告、公开审查、公开送达、公开回复“五个公开”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将行政检察工作置于社会关注的镜头下、人民监督的目光中,先后成功化解127起行政争议,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政和。

“每次办完案件我都会细细思索、总结经验,努力把好的做法变成习惯,把经验转化为能力。”张世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带头建立行政检察大数据智能辅助监督平台,把行政执法行为和行政非诉执行的全过程纳入监督范围,打破行政执法“数据壁垒”;在省级以上培训班授课26次,所讲课程入选全国行政检察业务培训师资课程;作为最高检讲师团成员远赴西藏开展巡讲支教,“吸氧码字”成了最特别的体验……多思多想多做多练,成就了张世光不俗的成绩单。

“和他在一起,他就会影响你。”在张世光的同事们看来,他就像一缕光,在自己做法治道路上的“追光者”的同时,也照亮着大家的前行路。(检察日报 刘立新 李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