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传位诏书写的谁的名字(此人嫌康熙字典不实用)

康熙传位诏书写的谁的名字(此人嫌康熙字典不实用)(1)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一部历史上有名的汉字辞书,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人奉康熙圣旨编撰。《康熙字典》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一共收录了47035个汉字。而我们现在常用的《新华字典》收录的汉字大概是11200个左右,只有《康熙字典》的四分之一。

《康熙字典》收录的字很多,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检索复杂,不利于初学者使用;二是疏漏和错误太多。《字典考证》一书就纠正了《康熙字典》中的错误2588处,近代有位日本学者在校对《康熙字典》时也发现了错误4000多处。

其实,在清朝乾隆年间时,这些问题就已经被一个名叫王锡侯的人发现了。这个王锡侯嫌《康熙字典》不实用,而且错误也不少,于是就自己编写了一部更好用的字典。结果正是因为王锡侯编写的这部字典,惹得乾隆大怒。最后,王锡侯被杀了头,家人跟着遭了秧,很多人因此而受到牵连。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锡侯是今江西宜丰县人,他在38岁时中了举人,之后自然是要考进士。可是考了9次也没有考中,头发胡子都快白了,王锡侯心灰意冷,索性再也不去考了。

不考科举了,那就在家研究学问,毕竟是文化人嘛。前面也说了,王锡侯发现了《康熙字典》有很多问题,干脆自己编写一部吧。于是,王赐侯花了17年的时间,耗费了巨大的心血,编写出了一部字典。这部字典分天文、地理、人事、物类四大类,共四十卷,取名为《字贯》。意即“字犹零钱,义以贯之”, 就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像一条线一样把这些字串起来,方便使用者查找,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友人的资助下,王锡侯花费巨资印刷出版了这部《字贯》。这原本是做了一件造福天下读书人的大好事,可是王锡侯绝对想不到,自己就要大难临头了。

康熙传位诏书写的谁的名字(此人嫌康熙字典不实用)(2)

文字狱

王锡侯有一个同族,名叫王泷南。这个王泷南是一个地痞,常干横行乡里的恶事。王锡侯是正人君子,曾得罪过王泷南,王泷南一直寻思着要报复王锡侯。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也就是《字贯》出版三年之后,王泷南把王锡侯告到了县衙,他说王锡侯竟然敢批评钦定的《康熙字典》,另外编写《字贯》,这是在诋毁圣祖康熙,所作所为大逆不道。知县一听是查禁禁书的大案,不是自己一个芝麻官可以处理的,立刻把此案上报到了江西巡抚海成那里。

江西巡抚海成是满族人,此人胸无点墨,不学无术,但对查禁禁书向来热心,在这之前已经在江西省内查禁禁书八千余部,列全国之首,因此深受乾隆的赞赏和信任。海成接到知县的报告,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个立功的大好机会。

可是,当海成召集幕僚仔细查看《字贯》之后,并没发现有多大问题,认为王锡侯编写《字贯》的做法只是读书人常有的狂妄,算不上什么大罪。 为了向乾隆表忠心,海成还是把这件事向乾隆作了汇报,只是建议将王锡侯的举人头衔革去,给他一点警告就行了。同时,海成将一部《字贯》进呈给了乾隆。

乾隆在看过《字贯》之后,一开始也觉得没什么,不过是迂腐的书生不知天高地厚罢了,算不上是大逆不道。不过,当乾隆闲暇时随手翻看《字贯》时,还是让他发现了“问题”。

乾隆四十二年十月,乾隆在给军机大臣的谕令中说道:“及阅其进到之书,第一本序文后凡例,竟有一篇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开列,深堪发指。此实大逆不法,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照大逆律问拟,以申国法而快人心。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皇权时代,皇帝老儿的名字,臣民们是不能说不能写的。这不,乾隆勃然大怒,就因为他在王锡侯的字典里发现了他自己(弘历)、他老爸(胤禛)和他爷爷(玄烨)的名字。乾隆觉得,这是对自己极大的冒犯,必须得宰了这个王锡侯,才能大快人心。

要说王锡侯是读书人,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他不可能不知道要避讳皇帝的名字。平时写文章当然可以避免使用皇帝名字的那几个字,画个圆圈或者方格代替一些就行了。可他编写的《字贯》是一部字典,是工具书啊。作为一部工具书,如果把一些字都避讳掉了,那么这部残缺不全的书还有什么实用性,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但是,乾隆可不管这么多。当时乾隆正在全国大力禁书,他认为可以把这件事好好利用一下,把动静搞大一些,来个杀鸡儆猴。

于是,乾隆先是下旨申斥海成,大骂海成玩忽职守,包庇“十恶不赦”的王锡侯,“实属天良尽昧,负朕委任之恩”。

十一月,乾隆下令将王锡侯抄家。这王家十分清贫,王锡侯好歹也是有功名的举人,抄家时掘地三尺却仅仅只查获了六十多两银子。王锡侯全家老小都被逮捕,连同海成一并押送进京。

康熙传位诏书写的谁的名字(此人嫌康熙字典不实用)(3)

清末砍头时的场面

王锡侯以“大逆不法”之罪被判凌迟处死,但乾隆要表现自己的仁慈啊,说凌迟也太残暴了,我发发慈悲,还是改为斩立决吧。

60多岁的王锡侯和子孙七人被处斩,妻女和未满十六岁的儿童则“充发黑龙江,与披甲人为奴”。世人都觉得他们冤枉,可皇帝要他们的命,谁又能怎么样呢?

至于王锡侯呕心沥血编写的那部《字贯》,自然是被列为了禁书,惨遭销毁,据说流传到了日本。

这件案子还牵连了一大批当时的江西政界要人,上上下下近百人。江西巡抚海成被判了个斩监侯,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等人被革职。不过,没过多久,海成就被赦免,并转任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其他人也相继调任新职。而真正冤死的,只有王锡侯一家人。

“字贯案”是清朝轰动一时的大案,乾隆杀鸡儆猴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当时有个在北京的外国传教士见识了“文字狱”的残酷后,觉得只因几个字便要杀死这么多的人,简直匪夷所思,无法理解。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他讲述了这件事,并说道:“不大符合我们的习俗,但因为能让人了解中国人的习俗。”幸好,这样可怕的“习俗”,随着腐朽的清王朝一起结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