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点为何不公开(周总理的骨灰抛撒地点为何不公开)
1976年1月8日是一个举国哀痛的日子,这一天因为一个伟人的离去被写进史册。
1月8日早晨,周总理的病房内响起了急促的应急电铃声。护士、医生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心急如焚地跑到病房。
陈再嘉医生赶快为周总理量血压、做心电图,期待能有一丝的转机。
无奈,周总理的病情恶化是大家始料未及的,医疗团队做出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抢回周总理的生命。
他的突然离去是大家始料未及的。护士缓缓地把白床单覆盖在周总理的身上,悲痛随即笼罩在病房的每一个角落。
生逢乱世见疾苦,少小立志信念坚
周总理出生在1898年3月5日的淮安,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时局动乱不堪,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总理的童年时代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目睹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帝国列强的欺凌和掠夺,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
所以,他把民族振兴看得尤为重要,15岁便对朋友写下“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当中华在全世界沸腾之日,希望我们能再度相会”的豪言壮语。
青年时代的周总理更是怀着对理想执著追求的精神刻苦学习,并不断践行新“为中华之崛起”而不断求索的民族思想。
他参加过“天津五四爱国运动”,组织过觉悟社,还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便不断挑起党组织中的多项重担。
在南昌起义、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周总理表现出敢于担当、不怕牺牲的革命气概,让人敬佩。
抗日战争、国内战争,他更是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周总理是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发芽的伴随者和见证者。
新中国建设时期,周总理依旧不忘初心,为民谋幸福、谋振兴,任劳任怨。
1954年冬天,周总理为了解北京公共交通的运行情况,乘坐公交车跑了大半个北京城。
1966年3月,邢台发生地震后,他冒着余震来视察,为不让群众被风吹,自己站在风口跟大家交流。
同年5月,周总理到大庆视察工作,凌晨两点多才回到办公室,为的是多为人民干点事。
周总理关心老百姓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桩桩件件都让人肃然起敬。
时至今日,一提到周总理,人们心底里依然会奔涌出热情的赞颂!就连外国友人都称赞他:“他是真正坚持与群众共呼吸同命运的人。”
26年的总理任期,周总理的双脚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工厂矿山、田间地头、水库黄沙……
他与多少老乡悉心长谈,他将关乎民生的桩桩件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劳动人民最能体会到周总理热忱的内心和真诚为民的公仆精神。
大海航行靠舵手,总理是人民的知心人!
重病缠身强忍耐,信仰支撑念九州
“百姓的事无小事”,而他却常常忽视自己的事。繁忙的工作让他几乎忘记自己也是凡人肉身。
据在周总理身边工作十几年的高云秀女士回忆,总理从来没有一天睡到自然醒,就连他们这些工作人员都觉得心疼。
1967年2月,他们不得不写一张“大字报”来提醒周总理注意休息。可得到的答复却是“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从1967年开始,病痛时刻伴随着周总理。心绞痛等症状让他的身体变得虚弱,医疗小组不得不随时待命。
1972年5月,周总理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本来在诊断初期已经对患癌部位进行切除手术,但因总理工作忙碌,后来只能在家里做化疗。
每日12小时以上的工作量,正常人都难以坚持,70多岁的患病老人却还这样拼命。
劳累过度的结果就是在1973年3月,周总理又患上直肠癌。
在病痛的长期折磨下,周总理日渐消瘦,可他还是努力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1974年5月29日,周恩来总理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主席。在会见结束后,两位并肩作战几十年的战友深情地握手道别。
三天后,病情急剧恶化的周总理不得不离开自己工作和生活了26年的西花厅。那天正好是1974年6月1日,世界第25个儿童节。
周总理住进解放军305医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那时的他已有76岁高龄。
他的病情不容乐观,可他还是不忘国家发展,不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大上,他做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
这场大会筹备五年之久,意义非同一般。周总理坚定地读完5000多字的报告内容,代表党提出四个现代化,为新中国建设提出宏伟目标。
但在每一位参会者眼中,总理作报告的半小时是多么漫长,要忍受多大的痛楚。
在305医院住院的日子里,他做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承受病痛折磨的时候,还在关心其他患病的同志。甚至,他嘱咐医务人员用自己的尸体做解剖研究。
无奈,岁月留不住太多的等待,周总理在1976年1月8日9时57分病逝,他的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直的长线。9亿3千万国民陷入无限的悲痛中!
失去这样一位令人敬爱的总理,山河齐悲咽,雨云共哀悼!1976年1月9日早晨,全国将半旗致哀!
临终遗言寄苍穹,化作尘埃护国土总理一贯坚持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积极与封建思想做斗争。他把祖坟平掉、还地于民的做法堪称典范。在他看来,浪费每一寸土地都是可耻的。
他主张死后火化,骨灰洒落在各处都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洒落水中可喂食鱼虾,洒落大地可做肥料。
在这样的主张下,邓颖超也被深深感染。她是周总理挚爱和亲密无间的战友,也是最懂总理的人。
他俩早在1956年的时候,就已经在中央发出的火化倡议书上签过字。并当场约定,死后不保留骨灰。这也是对传统殡葬习俗的一次颠覆。
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向毛主席提出周恩来人生的最后三个请求: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不保留骨灰。
毛主席明白周总理地深刻用意,特意准许其中最后一条遗愿。
1976年1月11日下午4时许,周总理的灵车缓缓驶向北京八宝山。
长安街两侧人流如潮,人们秩序井然地站在在凛冽的寒风中,目送周总理的离开,泪水一滴一滴滑落,抽泣声连成一曲哀乐。
周总理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几个警卫员同志将星星点点的骨灰一点不漏地收集起来,放入骨灰盒。
1月12日上午9时到14日下午18时,数百万人来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前来参加周总理的吊唁活动,场面极其悲痛壮观。
14日夜里,邓颖超将周总理的骨灰郑重地移到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这是在完成他老人家一直期待但还未实现的愿望:台湾回归,祖国一统。
15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的西大厅里回荡着悲痛忧伤的哀乐。周总理的追悼会上人山人海,零下十摄氏度的气温,丝毫没有阻挡人们前来悼念的脚步。
与此同时,数不尽的花圈挽联、追悼诗文遍布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15日深夜,在亲属们不舍的目光和请求声中,邓颖超避开群众,亲自将周总理的骨灰送往北京通县机场。
这一路,邓颖超泪如雨下,想着就要与亲爱的丈夫永别了,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满心的悲伤。骨灰盒在她手中变得无比沉重!
邓颖超明白,周总理是一个低调的人,他最不喜欢打扰别人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这次骨灰播撒的决定也没有公布于众,撒到什么地方更是完全保密。
骨灰撒向何处,周总理在病逝之前并没有留下遗愿。为此,邓颖超只好和周总理生前的警卫员张树迎、高振普以及自己的秘书赵炜商讨。
邓颖超建议把周总理的骨灰撒在有水的地方,她觉得那样群众就不会收集到骨灰,也不会搞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了。
张树迎、高振普和赵炜三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察看,发现大部分河流都结了冰,只有一小段地方还有水流。可是撒在那些地方,骨灰还会再次聚集到一起。
所以,他们好几天都没有确定好骨灰应该撒在哪里。最终,党中央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定下了四个地方。
到达通县机场后,邓颖超委托罗长青、郭玉峰和警卫张树迎、高振普乘坐一架撒农药用的 “安二” 型农用飞机去撒骨灰。
他们迈着沉重的步子登上飞机,邓颖超挥手向周总理作最后的告别。
飞机不断升高,机舱里气温却越来越低,几人被冷得直打哆嗦,驾驶员不断抽泣着!
机舱里一片沉默,只有飞机的轰鸣声在隆隆作响,但这轰鸣声也掩盖不住大家内心的难过。
起飞之后不一会儿,机长就命令大家撒下第一袋骨灰。骨灰倒进圆桶形喷口,瞬间被风吹散,飘飘悠悠消失在几人的视野。
这里是首都北京的上空,下面就是周总理工作、生活了26年的地方。
26年的总理职务,他曾经出席过无数个重要活动和场面,他的身影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始终关心着首都人们的衣食住行。
飞机继续前行,轰鸣声就如同悲哀的哭声。不一会,北京密云水库到了,机长又发出一声命令“撒!”大家庄重地撒下第二袋骨灰。
一些骨灰飘落在水面上,一些则飘向长城内外。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民的饮水工程的最大保障,被称为“北京的生命之湖”,它的建成倾注了周总理大量的心血。
从1958年密云水库的选址动工,到1960年9月水库的建成,周总理都能做到亲力亲为。
他关心水库周围居民的迁移问题,关心水库民工的生活、工资发放的问题。
密云水库的建成,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创举,是周总理关心北京民众生活的体现、无数丰功伟绩中的一座纪念碑。
飞机到达的第三个目的地是天津的海河。周总理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学业、家庭以及革命的事业,基本是在天津建立的。
南开大学是周总理青年时期求学的母校,学校里还矗立着他那高大厅里的大理石雕像。
周总理的第三把骨灰撒在天津,为的是纪念他和邓颖超的浪漫爱情,以及他在中国革命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
离开天津后,飞机又向前飞了好一会,才到达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几人将最后一袋骨灰撒了下去。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黄河的情感是由来已久的。黄河就是我们不会遗忘的母亲河。
周总理在这里将走进更加博大的怀抱!
周总理的骨灰撒到黄河入海口的寓意还不止这两点,他更希望海水带他到台湾看一看!
这次空撒任务共历时4个小时,张树迎和高振普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是那样神圣,容不得半点敷衍与马虎。
因为这是敬爱的周总理的骨灰,他曾经是那般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件事和每个人。四个洒落骨灰的地方象征着周总理的足迹和胸怀,也象征着他永恒的生命。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同志病逝。她的骨灰再一次装进周总理使用过的骨灰盒。她老人家的骨灰撒在天津海河——她与周总理革命和爱情开始的地方。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和感染着每个人。他们为革命事业而相识相知,相依相恋,最后选择相同的归宿,感人至深!
周总理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奋斗的一生,他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从励志少年到有为青年,再到人民的“零差评”公仆,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座丰碑!他的人生答卷上写满“优秀”!不愧为“东方最美好优秀品格的化身”!
如今,我们已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步步确立新的发展目标。从“小康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已崛起!
而周总理的精神将永远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周总理,望这盛世如您所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