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产品经理必备的三大要素)

产品经理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好奇心、批判性思维、结构化思维。对于产品人来说,这三点必不可少。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产品经理必备的三大要素)(1)

现代资讯之繁杂,技术迭代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张小龙说每天有1亿人教他做产品。

如果没有定力,很容易被各方面的意见所影响,从而做出远离初心的产品。

这个时代在呼喊独立思考之精神。但当我们说起独立思考是什么时,我们实际上是说什么?

今天讲讲三个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思维模型,希望有助于你想清楚独立思考这个命题。

好奇心

排在第一位的,我认为是好奇心。

有人会以为这并非是一种思维模型,而是一种素质或特点。

首先我并不认同好奇心是天才的专属特质,这是某些人让大家自我设限的把戏。

在接受过严谨的僵化教育之后,好奇心是一种天赋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

其实好奇心人人都有,只是大多数人长大后忘记了小时候自己好奇兴奋的样子而已。

我们的天性没有被发展,同时被某个时期的输入输出模式所压抑了而已。

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把好奇心当做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这

也意味着这是一个「习惯」和「技能」,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而被掌握。

训练的原理很简单:克服提问障碍。

向孩子学习,没有什么不值得被提问的。

成年人不是怕提问,而是有了提问等于在表达自己愚蠢的心理障碍。

有时候要区别一下提问对象是自己还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问的对象是自己。

把自己看到的每个东西,每个细节都多自己问一句「为什么啊?」。激发自己天生的好奇心,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心态。

只有自己深度学习之后达到了当前水平的边际,是在无法再上一层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更加专业的人交流。

好奇心驱动的学习模式,带来长远的好处:

好奇心产生持久的热情

无论是什么职业,现代人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信息过载,手机上,电脑上都有大量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功能让人走神,而频发的走神会让个体心理处于焦虑和自责当中。

处于这样的背景下长期受压,对于个体的精力消耗过大,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尤其严重。

热情的消逝会导致个体每个选择偏向按部就班,以此来维护剩余的安全感。

而热情不能从喊口号中长期产生,而源自于对生活的理解。

这种理解应该来自于对本质的探索,并不会因为物质和信息的繁荣而带来任何影响。

利用人类猎奇的天性,可以让这种探索变得自然而高效。

这种天性是几万年的人类前为了捕猎,逃脱危险等生存因素造就而成。

所以发展好奇的心理,如同满足吃喝的行为一样,同样能够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一旦你走上了了好奇之旅,不断涌现的未知世界和新发现,会让你持续地走在正反馈的道路之上。

把一时的多巴胺转换成长期的内啡肽,是一门手工活,也是一门艺术。

好奇心解开思维的束缚

我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有独立精神,经常会让TA设计一个新品类,或者小众市场的产品。因为这种市场的产品未来充满可能性,理论上更容易让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意。

提供一个市场上已有相关的产品作为「参考」,同时提醒,你不必要按照它的形态来设计。

充满热情的设计师往往会追问很多关于用户问题并与我讨论,甚至生气地反问我连用户需求都没有调研。

而墨守成规的设计师,默默开始设计,又默默交上一个类似我提供参考的产品。

而大量的工程师身上也同样发现类似的情况。

无论是工程师还是设计师,对我提出某个需求之后,从他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将得到什么样的作品。

充满热情的人,不断地探索边界可能性,他的焦点在创造的过程,不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人也能感受到「用心」之别。

墨守成规的人,只有匠艺无匠心,他的焦点集中在外部的评价,与平庸无异。

如果一个的思维开始僵化,把设计变成了流水化作业,把设计变为制造,把研发变成打螺丝,那真的可以称为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大的悲剧。

对于规则和边界的恐惧,往往是思想僵化的人所犯的错误。

有趣的是,对于拥有好奇心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来说,这些所谓的规则只是前进路上的一块石板,跨过去显得特别自然。

好奇心驱动终身学习

产品经理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工作,打造产品也需要多方面专业的合力才能顺利推进。

作为跨越技术与市场鸿沟的角色,不仅要了解市场的需求,还需要理解技术的可能性。

一方面技术有其发展路径,可以创造新价值,新需求。

另一方面,新产品的应用也会带来用户新的技术需求。

两方面的相互相成,让消费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说明产品经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同时也说明产品经理的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刚需。

产品经理名为产品经理,实际是要做社会学研究,做一个生活艺术的探索者。

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人和社会,了解自己公司业务,并按他所理解的人和社会的需求而打造产品。

只要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了解,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在日复一日的热情驱动,以及开放的思维下,保持对生活最本质的探索,所谓「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终身学习」的定义,在好奇心的模型下,也只是自己的一种类似本能的惯性动作,而付出大量刻意而为的动作。

总之,好奇心将会改变你的世界。

批判性思维

产品经理一个重要的技能应该是拥有批判性思维,只有提出解决本质的问题,才会有接近本质的答案,否则,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

生活里永远需要有心人,人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变化,每增加一种技术,每多一个人,每多一个连接,世界都有所不同。

然而,我们很多时候,从用户口中得到的往往是口是心非的答案。

多年前,Sony准备推出一款 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音箱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经过讨论,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更倾向于黄色。而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这种问题的本质在于,消费者的认知并不能代表自己的需求,而市场调研也并非万能。

只有提出「接近本质」的问题,才会有「接近本质」的答案。

日本有一位日本设计师寺尾玄,于很多年前的日常的生活中发现,现有的风扇吹久了人会感到不舒服,而吹自然风很久我们并不会觉得难受,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事实是很少人提出,追问最后并希望找方法解决的人少之又少。

寺尾玄最终发现,是只要尽量从各个方向尽量抵消一个方向的风,就能制造出柔和的「自然风」。

最终一把特殊结构的扇叶被发明出来,一台台制造「自然风」的风扇被生产出来。

我们要注意的是,这种特殊结构并非什么创新技术,同样是塑胶制作而成,而且制作扇叶的技术难度也不会十年前更简单。

理论上来说,只要有人在制作第一把风扇的时候,就提出了上面的问题,他也可能做出同样的产品,把这类产品面世的时间提得更前。

提出「接近本质」问题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

类似的问题他提出了很多,因而他创立的公司BALMUDA制造了大量「用心的产品」。

例如:

不会烤焦面包的烤箱,因为有微电脑控制烤的频率,以及添加适当水分。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产品经理必备的三大要素)(2)

模拟自然光,小孩写字不会有阴影的台灯,因为灯光是从视线的角度打下来的。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产品经理必备的三大要素)(3)

插播一句,题外话是它的风扇和空气净化器曾经涉嫌被国内某知名品牌抄袭,只有风扇由于实在太像被下架了。

Balmuda的产品感动人之处,它真正从本质出发,思考人的需求。

尽管他家的产品都会比同类的贵,但公司每个品类几乎只有一个单品,每个都能长期稳定地卖出上几十到百万台。用这样几乎每个单品都是爆品的方式,实际上能够比多品类管理带来更多的利润。

烤箱,风扇,台灯,这些已经被发明几十年的品类,人们才发现原来可以这样设计。

事实证明,市场调研也许能反馈更大风力在某些群体更好卖,用户需要更大空间的烤箱,或者灯光更柔和的台灯。即使过去几十年,行业经历大量变革,拥有最先进技术的公司,都没有生产出类似的产品。

真正的市场调研,是体验生活,提出问题,而不是派问卷。

只有足够用心,提出最接近本质的问题,还是能够夺得市场的认可。

结构化思维

产品经理最后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型,是结构化思维。

它是为了帮助你正确地描述问题,并正确地回答问题。

这篇文章并不会多说具体的方法,因为结构化思维其实是靠自觉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靠一遍又一遍看理论学习出来的。

结构化思维的原则是MECE原则,也就是说所分解的每个子议题都是互相独立,完全穷尽的。

其实MECE对于程序员来说也只是小菜一碟,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并且为每一个小问题找到答案,这也是我一直推荐你学习一门编程语言的原因。

关于教材,个人还是只推荐一本书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其余的书很可能都是「二手知识」。

市面上讲结构化思维的书和文章,甚至培训都非常多,证明这方面的需求特别大。

不过实际上,在我有限的职业生涯这几年,能够做到逻辑顺畅的人真的「不够多」。

其中包括不少依赖「逻辑」工作的工程师,他们无论是口头或者是分析报告都充满逻辑陷阱。

在一个分工日渐细化的今天,逻辑不畅带来的工作效率下降情况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

这也让人怀疑,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人教授结构化思维的培训,是否只赚个吆喝钱?

不少人一听到「逻辑」都会感觉困难,看起来是非常高深的,其实都是自我设限。

举个例子,有过几场亲身打篮球的人,都会更容易看懂NBA的比赛中,某些球员的动作或者战术的好坏。

你没有必要达到NBA篮球明星的水平才能分辨一个NBA水平的球星和一个乙级联赛的球员的区别,只要你有实际的参与经验。

同样地,要在生活中分辨出基本的逻辑,你所需要的做的也是直接实践,而不是来回找一堆资料。

说太多,不如亲身体验一下自己日常犯下的一些「逻辑错误」。

首先,个人建议用一个细分市场的调研项目来练习,例如国内牙线的市场分析,儿童牛奶的市场分析,电热毯市场分析等。

这样的好处在于,细分市场数据量更小,用户画像更容易确定,换而言之,更容易建立成就感。

不要去研究那些必须要等你做出火箭才能看知道自己对错的市场。

重要的提示是,用好奇心驱动下找到你真正热情所在的市场,这样你会感到更加有东西完成。

其次,制作一份PPT来说明,为什么你认为这个市场值得你的老板投入,当然,首先需要说服的是你自己。

这种要求会逼着你认真地研究细节,一遍又一遍地梳理自己的逻辑和收集的数据。

重要提示是,利用批判性思维,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以及什么是最关键的问题。

最后,在熟悉的朋友或者家人面前开一场小型报告会。

制作报告的文字活也会「欺骗」大脑,但只有自己内心真的认可,才会自然地按照逻辑顺序在别人面前说出你的理由。

通过一次实际的调查,比你硬生生地在纸上画上100次思维导图和结构树更有效。

因为你掌握真实的细节。

总结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好奇心将引领保持你前进,批判性思维帮助你找到关键问题,而结构化思维让你更好地梳理思路,回答那个关键的问题。

思维模型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是抵御洞穴里的孤独和产生文明的火炬。

现在,「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有了新的含义。

文中产品图片摘自BALMUDA官网。

作者:闻风(公号:独思有疑),专注产品思维的商业分析。

本文由 @闻风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