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黄家驹的电影(黄家驹演的这部反映住房问题的电影)
“头上一块瓦,心中一片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住的房子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房子再破也是房子,是我们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有房子,就有了安身立命的“家”。
这就是一个关于“家”和房子的故事——《笼民》
在香港,有一种特殊的公寓。一个单位内有12个床位或以上租户,并且共享厨房和厕所的,就称为床位寓所,俗称“笼屋”。在香港就有那一小撮人,他们穷困潦倒,买不起也租不起房子,只好租借便宜的笼屋栖身,他们就是所谓的"笼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香港某笼屋,业主要重新开发地皮,打算把原有的笼屋拆掉。笼屋里都是些无家可归的残疾人、道士、流浪汉、修补匠和“道友”(吸毒者)。
笼屋拆迁他们将流离失所。公寓的管理员“肥姑”,为了这些相伴几十年的“舍友”不至于流落街头,决定想办法阻止拆迁。
这时候,一个叫阿毛(黄家驹饰)的小混混刚刚出狱,无家可归又不想回到社团继续当混混的他,住进了笼屋当中。
肥姑找到了两个号称“为国为民”的议员,徐议员和周议员,希望他们能帮忙。这两个奸滑的议员正在为选举的事情斗得不可开交,两人一听有这么好的刷声望的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于是两人就召集了大批记者,在闪光灯的照射下,跑进笼屋里“体察民情”。
两位身娇肉贵的议员借用笼屋给自己塑造了一个体恤民情的父母官形象,可是这徐议员是收了开发商一笔巨款,要暗中帮助开发商解决笼屋里的“钉子户”的。
可应该怎么办呢?徐议员挠着自己的秃头,挠啊挠,真让他挠出了一块头屑……啊……不是……挠出了一个主意——“反间计”。
于是初来乍到的阿毛成为了议员贿赂的对象,收了钱的阿毛骗得大多数笼民在自愿搬出同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香港电影《笼民》豆瓣评分8.8,在第12届香港金像奖中力压《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武状元苏乞儿》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等多项大奖。
电影以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悲悯视角,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笼民”求生的艰难。
笼屋中的便利店老板陈十一(大家都戏称他为“7-11”)已经接近二十年没有离开过笼子。他觉得笼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谁让他离开笼子他就和谁急。
如果说陈十一是“能离开却不愿离开”那么还有人是“想离开却无法脱身”。笼屋里的住客“道友强”因为吸毒过量在睡梦中死去,警察在整理他遗物的时候,只有一张过期的“回乡证”和一张同样过期的身份证。是身染毒瘾让他无颜回乡?亦或者家乡已经没有让他归去的所在?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一张贴身收藏的“身份证”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来自大陆的年轻人来到繁华的香港寻梦,拼命努力终于赚的一张香港的身份证,仿佛成了一个出人头地的香港人。
可不知什么原因让他染上毒瘾,一无所有的他最后只剩下这一张身份证能够带给他一丝的安慰,或许在他的家乡,他的亲人们脑海里,道友强还是一个“变成香港人”的家族骄傲,恐怕这也是道友强最终都不敢回家的原因吧。
再说笼屋的管理员肥姑,对于肥姑来说这辈子最让他操心的就是他的宝贝儿子太子森(廖启智饰)。太子森天生智力低下,肥姑总是担心他出去会受人欺负,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把他护在羽翼之下。
肥姑的心里其实很明白,自己不可能永远保护着太子森,但是他又不敢让太子森乱跑。这样矛盾的心理,让肥姑把太子森和自己关在了笼屋之中。
太子森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收集在笼子里用开水烫死的老鼠,并且对他们念叨,或许在他的世界里,这些老鼠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自己。
笼屋的生活可以说是贫苦至极,修补匠陆同曾经在打麻将的时候玩笑说“我们这些住笼屋的,连睡天桥的都不如。”
但是真的到了需要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却不愿意离开。是真的对拆迁款过少而表示不满吗?我觉得并不是。再少的钱,也比待在笼屋里默默死去强吧。
有一次,阿毛躺在床上思考人生,面对这小小的笼屋,他眼神里充满了迷茫,这时候,笼屋里那个神神叨叨的道长端着酒杯来到他的面前,醉熏熏的告诉他。
不是你住在笼子里,是看你的那些人,他们住在笼子里。
真正让笼民们不愿离开的,是人,是笼屋中与相处了几十年的这些邻居们之间的羁绊。
笼民们从未以住在笼屋中而感到自卑,反而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了一种自由和纯真的快乐。
卖糖水的妹头虽然常常被人呼来喝去的欺负,却每天总是笑呵呵。他常和阿毛说
我们人人在这里住的开心,不用管人家说什么。
笼屋,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乌托邦,比起衣冠楚楚的“笼子”外的人,每天机关算尽勾心斗角如徐议员周议员之流,从笼民们的身上好像更能看到属于人类的温情与善良。
夜晚,太子森一个人在房顶上喝酒,肥姑看见了很生气,一把抢过了他手中的酒。本来想像往常一样揍他一顿,抬起手,看到已经三十多岁却还是儿童神态的儿子,肥姑内心一阵酸楚。
他把太子森叫到身边,问出了他心中最大的顾虑:“阿森啊,要是以后老爸不在了,你要做什么啊?”
太子森并不知道老爸所担忧的是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天老爸会不在,但是他凭借着本能说道“我不能喝完……留点给你”。
看起来虽然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可对于肥姑来说,却是老怀宽慰。太子森终于不再是一个懵懂幼儿,他懂得为他人着想,懂得孝顺父亲,自然也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个孩子,肥姑花费了比常人多出几十倍的心血,终于到了放开笼子的时候。肥姑看着太子森老泪纵横。
电影的后半段,阿毛被笼屋的这种温情所感染,对自己骗笼屋的居民们签字感到深深的懊悔。一咬牙违背了自己的原则,重操旧业——当小偷。把签了字的名单偷了回来。
可虽然名单到手,新的麻烦再次到来。香港政府开启净化计划,类似笼屋这种五十年以上的老楼都要拆掉,住在里面的人也面临遣散的命运。这一次所有人都无计可施……
笼民们知道“家”即将不存,覆巢之下又焉有完卵呢?已知大势已去的笼民们,在笼屋之中唱起了歌谣,连二十年没出门的“7—11”也走出了自己的笼子:肥姑、太子森、道长、阿毛、妹头……所有人纵情狂欢饮酒,享受着这笼屋最后的时光,也是享受着这个由同病相怜者共同建立的家庭,最后的温暖。
很快,笼屋迎来了拆迁的那一天,笼民们把自己锁在笼子里,希望靠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自己最后的家园,可在国家机器的面前,这一切显得那么渺小无力。消防员们强行将笼子破坏把笼民们抬出了笼屋。
笼民们有的神情麻木的看着这一切的发生,有的拼死抗争痛哭流涕。
如果香港电影要评十佳,《笼民》必在其列。
我想《笼民》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强拆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肉体和心灵的避难所的故事。
从《笼屋》拍摄至今,已经过去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香港的笼屋依然没有消失。到目前为止,依然有接近十万的香港人居住在笼屋当中。
1972年,香港成立了一个致力于帮助弱势人群的非营利组织:香港社区组织协会。
他们通过拍照的方式把笼民们的生活展示给社会大众,希望就此能够引起社会的注意,改善笼民们的现状,多年以来,亦有成效。
新时代到了,越来越少的人到香港去打工,但在大陆,笼屋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电影画面。广州同样出现了居住在笼屋中的群体。甚至不仅仅是广州,北京的地下室,上海的胶囊床……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笼屋?
我们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来到这些大城市,有人追寻梦想,有人为了现实,还有人寻求爱情。
虽然抱着不同的目的,但是我们却过着相似的人生,大都市的繁华相对应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压力和寂寞,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言说的辛酸和不甘。
在那些无法安眠的深夜,这几平米的“笼屋”以及一起在笼屋中的同伴,就是支撑我们最大的力量,是在风雨飘摇中让我们栖身的最后温暖。
也许有一天,我们功成名就,住进了高楼大厦,但是,那一座小小的笼屋,将永远停留在你的记忆里,成为在这座城你最无法磨灭的痕迹。
谁,是哪个和你共住笼屋的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