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题研究题目大全(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热点选题)

摘 要:对B市教育学会“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度中小幼教师申报立项的4036项一般课题选题进行分析发现,选题热点集中在教学策略与创新、课程改革与探索、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方式与品质、专题教育实施与渗透等主题,呈现出问题导向鲜明、选题覆盖面广、骨干教师为主、重在行动研究、成果形式多样的特点。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科研课题选题质量,须注重引导方向和取向,明确研究目的;区分研究与工作,增强研究意识;培训与研究结合,提高科研素养;重视共同体建设,提升研究质量;完善制度与保障,鼓励研究实践。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教师科研;选题热点

作者简介:黄晓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中学生选课选考追踪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90136)的成果。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1]黄晓玲.当前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选题热点分析[J].福建教育,2022(28):37-43.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广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难点、热点等问题研究,切实推动相关政策落实和实践问题解决。

B市教育学会是中小幼教师广泛参与的教育学术团体,覆盖学前和中小学所有学科,学会每年开展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助推中小幼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B市教育学会2021年度申报立项的4036项一般课题进行词频分析和编码统计,探析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选题热点和呈现特点,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课题选题质量的建议。

一、当前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选题热点

2021年度B市教育学会共立项一般课题4036项,其中学前1175项、小学1356项、初中675项、高中606项、中职48项、跨学段176项。

对立项课题的选题进行分析,词频统计100次以上的有52个关键词,词语云集中显示在“研究”“实践”“教学”“小学”“策略”“幼儿”“课程”“活动”“学习”“教育”十个关键词上。

从研究性质看,基本为“实践研究”;从学段看,主要集中在“学前”和“小学”;从主题看,经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研究,发现其集中在五大主题:教学策略与创新、课程改革与探索、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方式与品质、专题教育实施与渗透。

1. 学前阶段选题热点。

学前阶段选题主要集中在活动组织与实施、游戏设计与组织、幼儿发展与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学习品质与学习方式、家园协同与幼小衔接、教师工作与专业发展七大主题上。

(1)活动组织与实施。主要在阅读、艺术、体验、劳动、数学、科学、生活几大领域,同时突出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

(2)游戏设计与组织。主要突出游戏化教学,包括体育游戏、区域游戏、角色游戏、户外游戏、主题游戏、民间游戏、自主游戏和游戏建构。

(3)幼儿发展与能力培养。涉及核心素养的多个方面,在关键能力上关注多种能力,探究能力、语言发展和体质与体能尤为突出;关注品格和品质的多个方面,自主性发展受到重视;行为与习惯、情绪与情感和心理发展也受到一定关注。

(4)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除了集中在课程本身外,还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学具材料、资源开发和环境创设,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尤其突出绘本和故事的育人价值。

(5)学习品质与学习方式。突出深度学习、主动学习以及学习品质。

(6)家园协同与幼小衔接。突出家园的协作育人、有效衔接的指导和实施、幼儿园对家长的指导。

(7)教师工作与专业发展。突出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以及创造条件、加强指导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表1 2021年度B市教育学会小学阶段立项一般课题关键词编码主题

注:次节点中的()代表与前一次节点有包含关系,但在选题中尤为突出,故单独列出,下同

2. 小学阶段选题热点。

小学阶段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学生发展、课程建设、学生学习四大主题(见表1)。

(1)教学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性的教学改革,集中在课堂教学创新、学科教学改革、有效教学策略等方面;二是学科专题内容的教学,包括不同学科的模块内容、单元内容等;三是具体教学方式的运用,单元教学、深度教学、混合式教学较为突出。

(2)学生发展。一是总体上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二是侧重核心素养的相关要素,关键能力要素尤为突出,特别是思维发展;三是学科核心素养得到重视;四是核心素养的身心健康也有体现。

(3)课程建设。一是总体上的课程创新,课程融合、文化传承、统编教材主题尤为突出。二是学科课程方面,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关注度较高,语文阅读教学备受重视;其次是体育、科学、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艺术和劳动,活动课也受到关注,包括学科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和主题活动等;三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学生学习。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受到重视;二是学习品质,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效率等;三是学习评价,包括表现性评价、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四是作业,包括作业设计、作业的有效性等。相对而言,家校协作和教师专业发展虽也受到一定关注,但相对于教学而言受关注度较低。

教师课题研究题目大全(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热点选题)(1)

表2 2021年度B市教育学会初中阶段立项一般课题关键词编码主题

3. 初中阶段选题热点。

初中阶段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学生素养、学生学习和课程建设四大主题(见表2)。

(1)教学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创新,主要从学科课堂教学改进、教学创新的角度进行选题研究;二是针对学科专题内容的教学;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包括项目教学、议题式教学、混合式教学,集中在单元教学上。

(2)学生素养。主要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方面,在学生素养方面,尤为突出思维发展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方面相对较少。

(3)学生学习。主要关注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包括体验学习、混合学习、专题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深度学习、项目学习和探究学习尤其受到重视;学生作业的设计和完成也比较受关注。

(4)课程建设。一是课程的创新方面,突出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主题课程的开发,尤其是融合、整合类课程开发,重视文化传承及其育人价值的挖掘;学科课程方面,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相对突出,其他中考考试科目和活动课程相对比较均衡,音乐、美术、劳动受关注度有待提高。此外,教师专业发展也受到一定关注。

教师课题研究题目大全(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热点选题)(2)

表3 2021年度B市教育学会高中阶段立项一般课题关键词编码主题

4. 高中阶段选题热点。

高中阶段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学生素养、学生学习和课程建设四大主题(见表3),与初中阶段类似。

(1)教学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创新;二是针对学科专题内容的教学,特别是语文学科较为突出;三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单元教学突出,同时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研究。

(2)学生素养。主要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方面,尤为突出关键能力、思维发展和阅读素养。

(3)学生学习。主要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深度学习、项目学习和探究学习受到重视。

(4)课程建设。一是课程的创新方面,突出校本课程、特色课程、主题课程的开发,尤其是融合、整合类课程开发,重视文化传承及其育人价值的挖掘,同时高中新教材及部编教材使用受到关注;学科课程方面,数学、英语、地理、语文学科相对突出,语文学科任务群教学备受关注,其他高考科目除思想政治外相对比较均衡,体育、音乐、劳动受关注度有待提高。此外,教师专业发展也受到一定关注。

教师课题研究题目大全(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热点选题)(3)

表4 2021年度B市教育学会跨学段立项一般课题关键词编码主题

5. 中职阶段选题热点。

中职阶段选题主要集中在:

(1)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思政、课程实施创新、专业课程创新等。

(2)教学改革。包括单元教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式教学(产教融合、线上线下融合)。

(3)专业建设。主要突出专业及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4)学生发展。主要突出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和职业素养。

6. 跨学段选题热点。

跨学段课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学生学习与发展、课程建设、专题教育、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六大主题(见表4)。

(1)教学改革关注学科教学创新、学科专题内容教学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2)学生学习与发展集中在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关键能力和素养发展。

(3)课程建设集中在课程创新,特别是一体化课程、一贯制学习课程创新、活动设计和资源开发上。

(4)专题教育较为集中,传统文化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劳动教育、创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受到重视。

(5)学校发展方面,一体化建设、集团化办学和区域学校发展受到关注。

二、中小幼教师科研课题选题主要特点1. 实践应用为主,问题导向鲜明。

源于教育学会教师群体性社团特点,学会课题就性质而言为实践研究、应用研究。中小幼教师身处教育教学实际发生过程,研究为了实践、基于实践、在实践中展开。

问题解决的研究取向和实践发展的选题空间是中小幼教师科研的鲜明特点,但言易导致教师研究与工作不分,混淆二者的性质和边界。将科研选题及其论证看成工作任务分解和实施,这是中小幼教师选题中的常见现象,有待进一步把握研究特点,规范、准确呈现课题选题。

2. 选题覆盖面广,体现发展趋势。

课题选题涉及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发展、资源开发、家校社协作、区域学校发展等领域,覆盖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还有跨学段、跨学科课题。

从选题热点看,专题集中在教学改革、学生学习与发展、课程建设三大领域,体现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追问和研究;同时也回应当前改革热点,如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与学方式创新、课程整合与创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家校(园)社协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建设、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

虽然如此,由于一线教师大多基于本职工作的研究视角,加之自身专业素养、学校科研氛围、教育发展水平等的差异,选题中为问题而问题、混淆现象与问题、问题剖析不清等情况并非个例,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延展选题的比较空间,进而抓住真实问题、本质问题和适切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

3. 骨干教师为主,团队分工协作。

学会课题面向一线教师,以高级和中级教师为主,申报者多为学校、学科骨干。研究者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新发展阶段基本要求的把握,以立德树人和学校教育实践中面临的真实问题为载体,展现鲜明的研究取向、研究水平和风格特征。

不少课题组建了合理的研究共同体,体现教师个体与团队互动的特点。目前课题团队主要为校内学科组或备课组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为规范研究过程、提升研究水平,还有待根据课题研究需求进一步着眼于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合理规划研究团队结构,特别是组建跨学科、跨校、跨学段以及不同性质机构人员参与的异质团队,将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作为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彰显优势和特色的过程,让团队成员在协同攻关、提升研究质量中实现专业发展。

4. 多种方法兼顾,重在行动研究。

一线教师研究重在问题解决和微创新,针对实践问题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推进课题实施,但总体而言,以基于工作实践、以工作为载体、在工作中研究的行动研究为主。

从方法角度看,课题研究还需进一步增强方法选择的适切性和运用的规范性。对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等教师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明确适用研究内容和操作过程,确保获取全面、真实、有效的研究数据和证据,进而提升研究质量和支持成果的可借鉴性、可推广性。

5. 重在过程研究,成果形式多样。

教师研究以工作过程为基本内容和载体,相对于文献研究和材料的总结提炼,过程研究更为突出;相对于专业研究人员的成果产出,其成果形式也更多样,包括教育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课程方案以及典型经验等。

正因如此,申报人需进一步明确针对主题的较为集中的研究成果及其呈现形式,同时要区分过程材料与研究成果,加强对过程材料的分析、整理和转化,突出过程和行动背后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依据,增强成果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三、提升中小幼教师课题选题质量的策略

1. 引导方向和取向,明确研究目的。

教师是专业人员,研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教师工作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为教师提供研究机会,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抓住真实问题、针对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是教师工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课题发布与管理机构、学校、教师个人对教师研究的作用和意义需进一步形成共识,在课题申报中引领方向,明确研究取向,促进教师将岗位工作、研究兴趣与教育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以研究为引领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水平提升。

2. 区分研究与工作,增强研究意识。

研究意识是对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基本认识和敏锐把握。教师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群体,基于专业工作的科学性要求,课题研究中教师需进一步区分研究和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基于问题解决目标做好研究与工作的结合和促进。

区分研究与工作的性质与属性,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为工作服务,以工作支撑研究,体现二者在动态互促中的共同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工作中应提升研究意识,以研究的思维和规范要求高质量推进专业工作开展。

3. 培训与研究结合,提高科研素养。

研究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科研素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教师区别于专业科研人员。教师科研素养需要在工作中经过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实践与经验、反思的交融中提升。

研修部门、学校需针对教师科研素养的现状和发展需求,针对性开展培训,最有效的方式是带领教师在行动研究和工作过程中实践和积累,研修一体,让教师在亲历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提升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成事中成人。

4. 重视共同体建设,提升研究质量。

教师是在团队中成长的,课题组是基于研究任务组建的相对正式的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非常态但又主题、任务明确,专业性强、要求较高的团队,在教师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课题负责人需用心组建团队,做好研究内容设计与任务分工,协调个人专业优势,发挥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是为提高研究质量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建立学习共同体,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5. 完善制度与保障,鼓励研究实践。

研究作为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常态化开展需要制度、条件保障,需要有浓厚科研氛围。目前各级学校科研制度基本健全,也有专人负责具体组织和管理,但在重视程度、保障条件和科研氛围,特别是在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上,仍存在较大差异。

学校应从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角度,进一步完善制度、创造条件,注重文化引领和氛围营造,鼓励教师将工作与研究结合起来,将研究作为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常态化的创新研究,提升实践工作的专业水平。

主管部门可遴选优秀成果,组织系列、专题的发布会、交流会、培训会,为更多教师提供学习、观摩机会,更大限度提升课题和成果的效益,提升区域教师科研的整体水平。

总之,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申报观、精心选择选题、提高论证技巧,并持之以恒,磨练科研基本功,积累科研成果,最终就一定能修得正果,获得国家高级别项目申报的成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