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与故宫俯视图(比乔家大院还大)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民间的故宫,王家大院归来不看院
中国民居建筑素有“北看山西,南看安徽”之说。皖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晋商大院高墙深邃富丽。晋商执中国商帮牛耳500余年,大院群落是他们巨额财富积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晋商大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沿中轴线左右展开,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晋商大院不仅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精华,同时,它也是晋商五百年兴衰史的见证。
2009年,我来到了素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山西民居,王家大院。
2009年8月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 门票66元
王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灵石县静升古镇。静升王家从始祖王实算起,绵延700余年。王实务农之余做豆腐买卖,虽是小买卖,但王实做的是诚信生意。平时农耕,闲时经营,王家从第十世起有人开始经营棉花、杂货和典当行业,属初创时期,不具规模,未形成主业,家族仍以农耕为生。
山西人重利,以商贾居首,其次为农,最下者读书,但王家却十分注重教育。其家族从八世起,读书人逐渐多起来,逐渐发展成为宦商家族。
到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乱时,第十四代王谦受、王谦和正在山东河北内蒙一带做皮货和骡马生意,借助贩卖骡马的优势,王家向朝廷捐献了24匹军马,紧接着又为朝廷筹集军粮,康熙龙颜大悦给两人每人一个四品官,以此为契机,王家开始向官场迈进。整个清朝,王家从五品到二品的官员有101位,成为亦宦亦商的特殊晋商。走览王家大院,这种体会很深刻。
王家耕读起家,因商宦富族,发迹后与其他晋商家族一样,大兴土木,造居营家。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拥有包括五巷五堡五祠堂,一条商业街的庞大家族产业。其中五座古堡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兽命名,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不亚于故宫的建筑总面积。
目前开放的王家大院红门堡、高家崖堡、王氏宗祠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1118间房,面积4.5万平方米,素有“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的紫禁城”和 “华夏民居第一宅”之称。
红门堡主要是当年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高家崖则是在王家鼎盛时期,由王家王汝聪、王汝兄弟修建的。红门堡居中为“龙”, 高家崖堡居东为“凤”, 当年王家在整个建筑设制中,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同时还在建筑的局部和细微之处,汲取了南方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一大特色。
红门堡和高家崖堡之间有一桥相通连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的特征。其建筑装饰是清代“纤细繁密”的集大成者,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
山西宅院多为左右对称前厅后院的格局,按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礼制划分。正院上高下低,中庭开阔,正房高大,厢房低于正房,也小于正房。还有用工房,另有豆腐房、醋房、油房等作坊。
站在观月楼看着大院的全貌,你才知道什么叫气势。
王家大院整个建筑群是院内有院,每个院落又分三进,第一进住的是下人,第二进是主人的起居室和会客厅,第三进才是卧室。其他厨院、花院、长工院、家丁院、书院,大大小小,错落有致,曲折回转,让生人晕头转向有误入迷宫的感觉。
高家崖堡门楼,三层三丈多高,门匾“寅宾”二字出自《尚书·尧典》,原意是“恭恭敬敬地,迎接日出”,有迎紫气东来之意。
王家大院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堪称是王家的“三绝”。“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其雕刻内容丰富,刀工精美,活灵活现令人感慨。
影壁
太狮少狮
意寓“子嗣昌盛”。音同“太师”、“少师”,为古代官名,寓世世代代高官厚禄、子孙绵延不绝。
松鼠葡萄,意寓丰收、多子
三元书院是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书院没有华丽的装饰,显得朴实简陋,是适合读书的僻静之处。书塾的门由四块雕花的石头围成,门槛是一块刻有花草的厚石,寓意“脚踏实地”,两旁石柱上刻有竹子,寓意“节节向上”,门楣上的竹子枝叶相连,寓意“接连不断”。
石雕柱础
石雕壁画童子闹春
展卷造型的石窗,连卷轴底部细节的雕刻都精益求精
一片叶子还不忘雕上三两个虫眼,显得那么敦朴可爱
水为财,钱形下水盖有留住财之意
铅华褪尽,物是人非,看完王家大院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座看不完看不够的大院,一座“王家归来不看院”的王家大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