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

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1)

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2)

2019年第98期 总第1007期

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3)

时值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中国教育报》刊发《西南大学: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西大答卷”》,从六个层面总结了学校向社会提交的脚踏实地、创新奋进的“答卷”。

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

“西大答卷”

聚焦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国家新兴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西南大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抓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撸起袖子加油干,以矢志不渝办人民的学校这份初心,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向社会提交了一份份脚踏实地、创新奋进的“答卷”。

答卷一

党建思政,引领举旗定向聚合力

西南大学将党的旗帜树立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校学生会、学生女子国旗班等学生组织及桃园、李园、竹园、楠园等学生园区,建立6个特设党支部,学校党委书记李旭锋表示,此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要求,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题中之义,是加强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的重要创新。

这只是冰山一角。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历来是西南大学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第26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强化办学治校的政治方向、政治标准,把政治要求体现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各环节。

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置二级纪委,完善二级纪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6个党支部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奖,获评为全国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创建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课堂教学这一主体,探索涵盖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体制机制等“一体多维”综合改革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显性隐性”四大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形成同心同向同行的大格局,为办好思政课、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提供了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新理念、新举措和新经验。5年来,有50余所市内外高校到校围绕思政课综合改革进行观摩交流。

学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六个一”工程,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123451”工作模式,切实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实”起来,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火”起来,效果“好”起来。

目前,依托各级各类项目,学校集中力量建成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研发涵盖4门必修课的“至善在线学习平台”;承担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建设任务;编撰出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精要》等系列教学辅导读物,在用好“马工程”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打造更具本土特色、更加贴近学生、更能丰富教学的辅学读本。

一大批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群体和个人涌现出来: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学生女子国旗班等获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先进班集体;“火柴头”“红帽子”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活跃于校内外;思政课艺术创作公益广告《一滴水》获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公益广告作品一等奖;学校获批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答卷二

立德树人,强化协同育人核心竞争力

面对时代变革趋势和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教育需要新活力,人才培养需要新动力,西南大学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不断赋予新内涵新要求,创造新契机新成果。

学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建设,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工作思路,丰富载体抓手,打造特色品牌,完善育人评价体系,推动“十大育人体系”落细落小落实,实实在在取得育人实效。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做“面向未来的教育、重拾灵魂的教育和负责任的教育”,大力推进“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持续推动本科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精准培养”,用优质教育培养人。一是培养目标分层。将学院划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着力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创业型等多元化高素质人才。二是学科教育分类。按照师范类、农学类、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艺术类等六个类型,推行学科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三是教学内容分级。推进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发展课程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并将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分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创新层次。四是培养过程分段。按照学生培养规律,分为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发展阶段。五是管理动态分流。推行按“学科大类 专业培养”,一年半或两年后进行二次分流。

学校坚持“厚基础、强素质、扬个性、求创新”的育人理念,以“卓越拔尖计划”等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以“1 2 N”为示范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本科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创立含弘学院,实施“吴宓班”“袁隆平班”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统筹培养精英化、个性化、国际化人才;落实教师农林两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师元班”“神农班”;按照“拓围、增量、提质、创新”新要求,以学科专业发展特色为依托,新增“兰华”“百超”“明珠”“增杰”等多个创新实验班建设项目,深化创新人才综合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个性发展”为中心,以“综合素养、专业素质”为两翼,切入“一心两翼”新视角,除了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学校聚精汇力把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素质和个性发展落实落细,对应实施“人格教育、专业教育和生涯教育”,实现学生综合化、专业化、个性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科生核心价值教育新生态,实践本科大类培养新模式。

教学成果有目共睹。学校获批国家级别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成国家级别精品课程29门;完成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公费师范生、国防生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首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在里约奥运会斩获3枚金牌,获批国家教育部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答卷三

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内涵发展持续力

2017年,西南大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生物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8年12月,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学科交叉和整合,促进“双一流”和公共平台建设,学校建立了以学术评价和资源共享为主要职能的学部框架,成立学部学术委员会和部务联席会,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及医学研究院,还合作成立3家附属医院,特色鲜明的综合大学学科专业格局初步形成。

统观数据,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再创新高,累计到校科研经费31.6亿元。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89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40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前20位;获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5项、教育部门重大攻关项目2项,首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59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5项。

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建国家级别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37个,与中央部委合作建设新型智库12个;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评估,智能传动和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建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绩喜人。电动汽车AAT技术成果转让合同经费达3.3亿元。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10余份咨政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0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术论文10710篇、授权发明专利954项,人文社科论文CSSCI收录4830篇,SSCI收录510余篇。

学校制定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加强学科分类建设,化学、材料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7个学科成为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

学校实施一流学科引领计划,致力加强生物学学科群建设,力争2—3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不少于12个,实现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领域零的突破,两个学科进入国内学科排名前5%,5个学科进入前10%。

同时,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实施新兴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围绕世界前沿科技,以“人工智能 学科群建设”为依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方面,着力培育孵化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带动新工科发展和学科体系转型升级。

答卷四

社会服务,锻造助推地方和国家战略中坚力

西南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助推重庆“两高”“两地”建设、为地方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责无旁贷。学校长期致力于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肩负使命责任,学校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50余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6个省市500余个单位和10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双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建设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综合优势,建立校地企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联盟,通过理论研究、规划编制、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教育培训等形式,全面服务重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在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攻坚战中,学校把所专所长更大限度发挥到“绿水青山”的建设洪流中,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今年5月5日成立“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引进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担任中心主任,引进德国科学院院士海恩斯·莱恩伯格教授团队,立足重庆打造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高地,为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贡献“西大方案”,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增强科研实力助推重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打造“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成为国内一流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水平人才培养、科技资源要素聚集共享服务平台和科技交流合作平台;致力三峡库区“三带四链五网”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构建与大规模应用;智能传动系列成果技术转让造福广大市场;国家级别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企业360多家;共建柑橘带27万公顷,生态渔场10.8万公顷,消落带建立牧草湿地100多公里;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4号推广应用1亿余亩良田。还有忠县的柑橘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研、学、旅“六位一体”产业链;丰都的肉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中国肉牛之都”;巫山脆李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成为“中华名果”,“石柱模式”科技扶贫措施得到广泛关注赞誉……

一路走来,共建共荣、共创共享,重庆的山水之间都留下了西大人的足迹,都凝结着西大人的心血,在新时代创造出名校与名城的一段段佳话。

答卷五

以文化人,传承“精神命脉”图强奋进内生力

“这是东方时空的子午线”“这是西大人身上的历史文化血管”……誓词在4月18日这天,响彻西南大学校庆纪念园上空。校长张卫国在今年校园开放日启动仪式上表示:“纪念园不在于简单地溯源,而在缅怀先贤、勖勉今人,在于启发每一位西南大学人深入地思考并铭记,我们曾经怎样一路走来,又将怎样走向明天。”

文化是根、是魂,西南大学一直坚守以文化人,坚持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扎实推进风尚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构建“四位一体”文化格局,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学校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丰厚滋养,打造了“重走长征路、寻访抗战事、传承先烈魂、讲读革命史”四大品牌,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年学生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引导广大学生争做中国梦的青春筑梦人,最终成功获评第三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大力构建“238”学术文化体系。2指两大计划,即以中国土壤学科开拓者侯光炯院士名字命名,以科学探究为宗旨的“光炯计划”,以国学大师吴宓的字命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雨僧计划”;3是指研究性教学、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实验三大学术文化平台;8是指“雨僧”讲坛、“光炯”实验班、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文化节、创新实践学分等八大项目载体。

培育校园实践文化。学校积极开展以智力支农、支教为特色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已经连续23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探索出社会实践导师制等实践模式;与西南地区数十个区市县合作,建立了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机制,以科教扶贫的“石柱模式”为代表,形成了“支援西部,服务农村”的校园实践文化。

深入开展知校、爱校、荣校教育,推进园区文化,涵育师生心性,打造园区特色党支部阵地,把学生党员榜样树立在生活第一线;开设园区周末文化广场,打造园区特色文化主题,丰富园区思想引领示范岗。弘扬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完善学校亭台和楹联文化,深入推进厕所文明建设,统一校园楼宇和场所标识,让每一座建筑、每一个角落、每一帧风景,都能发挥其成风化人的潜在作用,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打造“国学季风”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入选教育部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获批教育部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推出原创诗境话剧《问稻》等校园文化艺术精品,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玉兰文化节”、校庆纪念日等品牌文化活动,荣获国家教育部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荣获全国“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优秀示范院校”称号。编撰出版37卷(本)《西南大学史》丛书。网络文化建设形成“室—站—坊”三级体系,入选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单位;“青春缙云”入选教育部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以文化人”实现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答卷六

国际接轨,释放建设一流大学互联互通向心力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是1928年时任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的甘绩镛先生所题。“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是继承前人事业,开辟未来通途。这8字箴言寄予的胸襟、视野和理想是广阔无际、兼容并包的。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共享中,国际化的思维、方法和沟通是学校快速融入和提升的必经之路,这份初心,更多的是一种融会贯通和与时俱进。

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学校紧贴重庆关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以及为沿线各国实现“五通”提供人才支撑的目标,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高校加强科技与人文交流的路径,推进教育务实合作,逐步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教育合作格局,有力助推了学校构建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

目前,学校与40余个国家与地区的170余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派出45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招收各类来华留学生1万余人。完成了在2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战略布点,与34所高校建立起合作联系。新增2个国家“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级别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中外联合实验室。加入了“金砖国家”网络大学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合”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高校联盟。成立了西南大学—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南大学—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西南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汉教生实习基地等多个海外汉推基地。同时,孔敬大学孔子学院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中泰高铁汉语培训项目”,培养了诸多精通高铁技术同时汉语水平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创举得到了央视、《人民日报》等诸多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立足重庆、扎根西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西南大学的光荣使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将一个个大目标化为一项项小任务,西南大学正是这样,以钉钉子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宏伟目标变成现实。

在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综合大学的进程中,一份份新“试卷”等着一批批担负使命的“赶考”人,作为百年老校,西南大学怀揣着为人民服务、为家国情怀、为振兴中华的初心,孜孜以求,砥砺奋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着未来昂首奔去,力争做新时代满意的“答卷人”。

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4)

编辑:黄维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青春缙云网络文化工作室

投稿邮箱:media@swu.edu.cn

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铸华章建设特色高水平综合大学的)(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