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作战局(战场神经中枢设计师)

新华社成都8月5日电 题:战场“神经中枢”设计师——记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王道彬

新华社记者卢东方

7月底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王道彬的办公室,空间不大,陈设简单,书架上摆满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书籍。

记者环视一圈,最终目光落在了占办公室大半面墙的图上:“别人办公室里挂的都是地图,你挂的是?”

“无线电频率划分图,也是我们的‘地图’。”王道彬说。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作战局(战场神经中枢设计师)(1)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王道彬(左)组织车载监测设备训练(2022年7月14日摄)。新华社发(张忠志 摄)

看记者一脸困惑,王道彬来到图前,在图上向记者指出装备、频率和波段的关系。“我们日常工作中涉及的用频规划、用频协同、用频管制,都可以在这张图上‘按图索骥’。”王道彬风趣地说,自己平时就像个“交通警察”,分配不同单位的设备用频频段,也协调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如遇战时或重大任务,那我们就成了‘战场纠察员’,负责收集并解决‘不明频段信号源’。”

频谱管理是信息通信的一个子专业,也是王道彬今年2月担任处长后的主要工作。“之前,我主要负责通信网络和指挥信息系统的构建运行、维护管理,也就是战场‘神经中枢’的构建,确保中军帐‘耳聪目明’。”

2020年初,王道彬受命负责联合指挥信息系统攻坚。“联合指挥信息系统具体是什么、要建设成什么样子?当时没人知道。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王道彬说,联合指挥信息系统现行版本上的很多功能,都是当时大家集思广益后的智慧结晶。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不够,而是沟通不畅。”王道彬说,要团结协调400多人的队伍,让官兵需求和专家技术完美对接,并不容易。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作战局(战场神经中枢设计师)(2)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王道彬(右一)组织便携式监测设备状态检测(2022年7月14日摄)。新华社发(张忠志 摄)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现场沟通,官兵们提出为某装备增加一项新功能,但科研专家们却认为给旧装备增加新功能的开发维护成本高,不如再携带一个具有该功能的装备。双方相持不下。

为了达成统一意见,王道彬组织部分专家跟着特战队员,携装具到山地开展负重演练,让专家们到一线走一走看一看。连续3天跟随人均负重30多公斤的特战队员们跋山涉水,一名轻装跟在队伍里的专家气喘吁吁地感慨道:“终于理解了你们要求‘装备要少要轻,软件要强、要集成、要好维护’的意义。”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作战局(战场神经中枢设计师)(3)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王道彬(右)在一线单位检查信息系统设备运行维护情况(2022年7月14日摄)。新华社发(张忠志 摄)

“做系统时,我们把很多战场需求都放在一个界面上进行展示、处理,力求达到‘综合态势一幅图’的效果。”王道彬说,大家经过一年多奋战才生成了第一张图。

此后,该系统又经历过3次、200多项大小升级,终于成功把以往各军兵种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整合为一,形成了打通到战术末端的联合指挥信息网。2021年,王道彬和其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在全军推广。

从军20多年来,王道彬将目光锁定在备战打仗需求上,一直奋战在通信领域,致力于从事部队信息化建设,努力寻找“打赢明天战争”的答案。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作战局(战场神经中枢设计师)(4)

西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处长王道彬(右二)组织便携式监测设备实装操作培训(2022年7月14日摄)。新华社发(张忠志 摄)

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小型化、集成化、稳定化的单兵综合信息系统投入运用,打通了指挥机构到单兵、单平台的指挥信息链路;他们构建的联合指挥信息系统让战场态势信息随作战进程同步生成、一网显示,在多次联演联训任务中经受住了实战考核,从此指挥官坐镇中军帐也能“看”得更远、“听”得更清……

近年来,王道彬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信息通信战备先进个人”等荣誉。

“战场需求就是我努力的方向。”王道彬说,“时代在变,战场和官兵们的要求在变,新的知识和技术手段越来越多,不同部队、不同地域的任务要求也不同,而我们‘全时备战、随时能战、创新谋战、一击胜战’的奋斗目标不会改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