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的诗意: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这两句诗出自元代诗人方回的《后秋思五言五首》之一。
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纵观《后秋思五言五首》,都是比较老态的萧瑟词语,应该是作于方回晚年。方回这个人呢,是典型的的文高品低的人,是正宗给宋儒理学形象抹黑的人。他的诗走的是北宋末年“江西诗派”,推黄庭坚、陈师道为偶,在诗文和诗评上是有一定成就的。
方回于南宋理宗时登第,为了结交权臣贾似道,写了《梅花百咏》献媚。后来贾似道在丁家洲大败于元兵,群臣请诛,这个方回又冲在前面,上了“十可斩之疏”,典型地“趁人病,要人命”,并且因此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
他的为人之道,就是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在世时已经为人所不齿。
他为官也不地道。生在乱世,不说视死如归,至少不要做得太讨人厌。元军未到时,方回牌坊立得可好了,一定与城共生死存亡。元军一到,望风而降,并且当上了元朝的建德路总管。在国家大义面前,同样地让人鄙视。
可他偏偏命很长,活了七八十岁,在《后秋思五言五首》中也有提到,兄弟十人全都不在了,剩下他一个人黯然神伤。
中国人看作品是带有偏见的,这样一个既无大义,也无人情的伪道学家,诗文写得再好,也是会被有意忽略的。所以如今知道方回的人很少,更不要提他的作品了。
而他这首诗里面还恬不知耻地把自己和王安石作比较,认为自己的学问和王安石差不多了,只是也和王安石一样,生不逢时罢了。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在当时的震动是非常大的,而且由于保守派的攻击、污蔑,变法直接为北宋的衰亡背了黑锅。我们今天当然知道这一切的原委,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和文人,哪怕是皇帝,都不可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北宋到南宋,王安石的变法一直被文人们口诛笔伐,甚至把他丑化成獾子精,投胎下凡就是专门来祸乱人间的。
但即便如此,对于王安石的学问和诗文,没有任何人敢说一个不字。而且即使熙宁变法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矛盾,让北宋的终局提早到来,但是王安石的心正,这是所有人,包括他的政敌都认同的——而这一点,正是方回所缺乏的,而且还不自知。
我们来看方回这首五言怎么写的。
“诗与风骚迫”,第二字为仄,尾字为仄,所以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的五言绝句,押平水韵“七阳”部。全诗平仄严合,用字考究。这正是江西诗派的特色。具体平仄格式因为有文章专栏讲述,这里就不详解了。
“诗与风骚迫”是什么意思呢?迫,这里是接近的意思。风骚,自然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代《离骚》。我的诗啊,快赶得上上古《诗经》、《离骚》的水平了。
这就是吹牛逼,反正写诗嘛,自大一些无所谓。
“文兼史汉长”。继续吹。“史”指《史记》,“汉”指《汉书》。我的文采兼容并蓄了《史记》和《汉书》的长处。
牛逼吹大发了,是不是就要考虑往回收收?所以第三句就转了。
“半山非不尔”。非,不是。不,不是。那么否定的否定就是肯定。半山就是指王安石。王安石不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么(诗与风骚迫,文兼史汉长)?
这倒确实是的,王安石退休后的“半山体”算得上宋诗的顶峰,散文也是大家。用这两句形容王安石,倒是并不为过。
不过这关方回什么事呢?
“僻学汴梁亡”。“僻学”是孤陋寡闻,不博学的意思。这里是说,即使王安石诗文写得再好,学问却不够,胡改瞎改,导致了北宋的灭亡。那这就是一首批王安石的诗了?其实不止于此,批王安石,他不过是为了抬自己罢了。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诗文和王安石差不多,现在南宋也灭亡了,虽然自己无能为力地投降了,但是这种大学问家对天下大势是无法抗衡的。
诗外之意,一是把自己提高到王安石的水平,二是为自己被世人不齿的投降行为做开脱。你看你们那么尊敬的王半山也无法改变、甚至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这南宋朝廷要灭亡,我方回投降不投降,是改变不了大局的。
不要认为这是过度揣摩,人心之恶,是尽可以不断放低底线的。
虽然他可能当时只是感叹王安石,但是作为一个投降文人,为自己开脱,并且自视甚高的心态是绝对存在的。
这里还有个地方有意思,方回在这里对开封的称呼使用了“汴梁”。其实北宋时期的称呼是“东京开封”,被金灭了之后,称作“汴京”,后改为“南京开封府”。而蒙古人攻占之后,沿用“南京路”称呼,直到方回六十一岁那年,才改名“汴梁”。
在这之后,方回还活了十几年,可见这首诗是在六十以后写的,其实用“汴京”或者“汴州”的话,“僻学汴京(州)亡”从发音上来说要比“卞梁亡”更清澈,用来写王安石也相对更加准确。但是方回就是要用当时的“汴梁”这个称呼,这无非体现了这个人对新朝规则的遵守和江西诗派对用词的讲究。
不过这些东西,终归是虚的。研究得再细致,诗写得再完满,创作者的气节、人品上不去,作品也就雨打风吹去,连雁过留声都不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