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诗歌中的含蓄(姜夔词中的黍离之悲)

作者:姜清水

姜夔被冠以“诗词无败笔”,诗名“吐作春风百种花,吹散濒湖数峰雪”,词名“雅词昆仑”“健笔写柔情”。学者们整体认定,姜夔血脉风格为“清刚、婉丽”。其追随者泱泱之众,自其入世之后从未断档,南宋至清末六百余年都是“姜夔的时期”。近现代以降,由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被战争文学充斥,先秦遗存的“温柔敦厚”灵魂血脉,被“唤起民众救亡”的风骨所替代,对姜夔词中“意中有景,景中有意”“语贵含蓄”的写作风格不甚了解,姜夔文化在接受中出现了“爱之欲弃”的怪象,误读、曲解姜夔词意非常多,甚至发生让其冷漠得“乾坤虽大知者少”的情况。姜夔那一种可燃的淑世情怀识者甚少,今以笔者三十余年膜拜捧读姜夔文化的体悟,以呈现姜夔词中“黍离之悲”意象的冰山一角,愿给读者还原姜夔文化本真面貌,提供点滴纵横线索。

姜夔诗歌中的含蓄(姜夔词中的黍离之悲)(1)

作者:姜清水

姜夔“黍离之悲”的艺术风骨,最著名的词是范成大“以为”的《扬州慢》。该词是姜夔处于热血青年时期,在1176年22岁时所作。全词如下: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在一场大雪之后,姜夔来到扬州。他在词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井颓垣。姜夔看到山河残破,今,指眼前的扬州;昔,指杜牧笔下的扬州。姜夔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描绘出扬州的荒凉景象。杜牧《扬州》诗说:“街垂于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题扬州禅智寺》诗说:“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又《赠别》诗说:“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座富庶的城市,楼阁林立,丝管纷纷,但到姜夔前来游历时已经面目全非。姜夔说:“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词中首先指出扬州是淮南的著名都城,而竹西亭又是景色宜人的去处,衬托出姜夔在开始的旅程中驻马暂停,本来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来观赏古城的。但实际情况却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年垂柳夹道、春风弥漫的十里街衢,如今却是一片自生的荠菜和野麦,青色无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指金朝的兵马。“窥江”,指金国两次打过长江北岸。从此以后,扬州也只剩下荒废的池塘和高耸的古树,以及众生的杂草。姜夔那心中对扬州的美好向往,轰然倒塌。姜夔的心灵受到一次巨大的煎熬折磨。“犹厌言兵”,表示对这种战争的极端憎恶,这一句话刻划出创钜痛深的人们的复杂心理状态,把黍离之悲惨状归罪于金兵。景况如此萧条,而暮色又悄悄降临。“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戍楼上号角吹出的使人感到阵阵寒意的声浪,震荡着空城。号角的声音更显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作者的痛苦心情层层增添,达到了高潮,“十里春风”的“淮左名都”,因为战火变成了“废池”与“空城”。

下阕抒发姜夔的所感所叹,通过委婉的用典杜牧诗句,来迂回抒情。“豆蔻词”和“青楼梦”都是杜牧笔下的十里繁华扬州城,为扬州深深倾倒的杜牧,看到如今的疮痍,恐怕也无法写出款款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曾经走过的二十四桥仍在,但盛景却难以寻觅,甚至无法想象杜牧笔下扬州城的生机盎然,只有水波依旧荡漾,月光却又显得清冷无比。“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个“念”字,含蓄表达了词人姜夔对过去繁华盛景的无限追思,而这种思念越是深远,内心就越是哀痛。词人姜夔化身杜牧,通过古今境况的对比,来凸出伤感的情怀。“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的更是描绘出一幅清凉空灵的画面,读起来脍炙人口,令人称赞不已,可谓千古绝唱。

姜夔整首《扬州慢》词写得直白痛快,笔锋冷色清刚,心头热血澎湃。“清”“寒”“冷”等词汇的运用,越显凄凉悲哀。抒发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国破山河碎悲痛伤感的情怀。

姜夔因目睹扬州遭受战火洗礼后的萧条景象,追忆往昔繁华,感叹今日悲凉而作。通过废池乔木,残垣断壁,来反映百姓在生活中的艰难,用以表达对国家社稷动荡存亡的喟叹。

《扬州慢》词从写作时间上论,冠姜夔“黍离之悲”艺术思想之首没问题,但若说姜夔诗词“黍离之悲”只此一首,就太不真实。姜夔“黍离之悲”艺术思想在《扬州慢》词创立之后,其诗词中还有很多“黍离之悲”艺术思想的体现。如他在扬州回家乡之后,在鄱阳作的《忆王孙》词;1186年正月在长沙作的《一萼红》词;1186年秋天在长沙作的《八归》;1186年冬季在武昌作的《翠楼吟》;1187年秋在湖州作的《惜红衣》词;1194年春节在绍兴作的《玲珑四犯》词;1196年在杭州作的《齐天乐》词等,以及其他词中的片言只语就更多了。

姜夔《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全词如下:

冷红叶叶下塘秋,长与行云共一舟。零落江南不自由。两绸缪,料得吟鸾夜夜愁。

姜夔此词整体说“大树与树叶”的关系,有不少学者只从文字表面去解读全词,认为姜夔游学四方,是“零落江南”,不曾想姜夔此词在鄱阳而作,身在故乡,况且此时的姜夔,还没有真正出入江湖,有家可归,没有顾及到此时的姜夔身处“南宋”的历史时期,虽然大宋已经南渡几十年,在这时的大宋人的骨子里仍装着大宋,这种“大局”文化主流思想是普遍存在的。姜夔作为著名的文化人,有此“大局”之念就不足为怪了。

姜夔《忆王孙·鄱阳彭氏小楼作》全词四句,写得清雅空灵,绰藉深沉。其整体意象,就是“不忘北方遗民”的形象表述。词人开头说大宋南渡如大树与树叶的分离,把大宋南渡的王朝皇室喻着一片傲霜过后的树叶,“冷红叶叶下塘秋”。继而诉说着树叶飘忽不定,“长与行云共一舟”,一会暂时定都绍兴,一会又在临安,还考察过准备在饶州落脚。紧接着说“零落江南”,明确大宋在江北无法生存,以及说明南渡的地理位置在江南。“不自由”,则表达了词人对大宋南渡的不自愿、不满意的关切心态。“两绸缪”,则是表达了词人对江北朝廷及遗民的哀思与牵挂,也体现了当时文化主流“抗金收复失地”一种思潮。“料得吟鸾夜夜愁”,这时词人认为“抗金收复失地”无望,留下忧国忧民的一种悲苦愁绪,也把大宋江山被金兵铁骑踏破,无奈地南渡历史现实,以词的形式,用艺术思维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

姜夔《一萼红》全词如下: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姜夔《一萼红》词,写得空灵婉丽,从字面乍看,似是一篇描述萧德藻在长沙官邸“景观”的作品,仔细品来,才知是词人精心安排的,说“南宋”整个政局的“积重难返”意旨。

《一萼红》词的最先开拍,就给“南宋”整个政局定位,“古城阴”,紧接着以“官梅”带出意趣归向,继而把南宋“积重难返”印象加深,“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这三句一层比一层深沉,从水面到地上,乃至天空,用池面昨天的冰未融化,胶着今天的冰,墙腰高的雪,凝结坚硬已老,天空上深深的厚厚的乌云压顶,不肯散去。这些都是词人在生活现实中体悟出的苦楚再现。接着词人用丹墨着力拉向近景,心就推向了远方,特别是“故王台榭,呼唤登临”八个字,乃字字珠玑滴滴血。

“故王台榭”指定王台。定王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浏正街南,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他每年都要挑选出上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再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年复一年,从长安运回的泥土筑成了一座高台。每当夕阳西下之时,刘发便登台北望,遥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定王台”也被人们称为“望母台”。“呼唤登临”,词人借长沙定王台旧址抒发自己心里的痛,登台望北,提醒世人莫忘江北大宋故国。

姜夔词的下片先是茫然伤感叹息,大宋南渡几十年,“南去北来”无所事,抗金复国无进展,“荡湘云楚水”在江南,原地踏步,见到此情此景,何不叫词人呐喊出“目极伤心”。接着词人借故乡过年风俗抒发对昔日大宋的繁荣追念“朱户黏鸡,金盘簇燕”,又来了一个再叹,年复一年“空叹时序侵寻”。继而词人借李清照的“西楼”怀念大宋太平日子。“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

西楼,即顺河楼,相传是赵挺之在京为相时,将其家由诸城迁来青州时建造的。赵挺之(1040~1107年),字正夫,密州诸城县人。宋朝时任过宰相,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明诚的父亲。

西楼东靠气势雄伟的青州古城墙,南临远近驰名的范公亭,南阳河逶迤曲折穿流其间,两岸古树挺拔,柳荫松风,遮天蔽日。因地处深涧之中,绿树浓荫,酷夏无暑;严冬背风向阳,流水不冻,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的名著《一剪梅》内“月满西楼”句中的“西楼”便是指顺河楼。李清照、赵明诚常常在西楼的归来堂、顺河楼前的花月之下,对酒赏花,唱和诗词。顺河楼,被李清照诗词中称为“西楼”。

姜夔在词的结拍就更耐人寻味,嘴嚼溢香,细品蕴意,深思启迪。“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归鞍”一词的巧妙安排,词人把鞍马带入,让读者挣脱逻辑思维悠思遐想,“到”,是该到哪儿呢?词的开拍“古城阴”,这“古城”就不只是代表南宋了,词人心中装的是大宋,这样读来,就能读出词人“收复失地”的情怀,那么词的收句“只怕春深”,蕴意就明了,词人担心“收复失地”的时机失去,河山仍旧春去阴沉沉,“积重难返”。

姜夔《八归》全词如下: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筱墙萤暗,藓阶缝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问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姜夔此词序中有“湘中送胡德华”字样,故不少人以为是“送人”作品,其实不然,这是词人送别友人之后,夜里心绪不安而感怀,这又是一篇借秋景叙述悲愁的佳作。

词人开拍列出三种秋景,“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让人感到悲秋清凉。荷花坠粉,梧桐落叶,夜雨刚过。这年洪水泛滥,湍流成河,涝灾严重,黄河决口,人民怨声载道。词人用秋天萧条之景,记录这现实悲壮与描述自己心中块垒。“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筱墙萤暗,藓阶蛩切”,词人在悲景中生愁情,不知不觉魂飞魄散,见到流萤散发暗光在小墙边,听到蟋蟀叫声也似词人心头一样急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刚刚送走友人胡德华,这是送客吗?吾在他乡是为客,记得汪伦送李白,这里词人自嘲不是主人送客归。“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词人对亡国之恨的伤痛深切,把国破山河碎、故囯改容颜之罪过,总归于朝廷无能。

下片词从“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开始,承上启下,借友人胡德华刚认识不久又离别起头,此处西风亦指秋风,说离别在秋天。“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句,是对“离”越来越远的注解。此读能通,若回头看“一片江山”等词句,只怕能寻思到另一番韵味,可以读为“大宋分为北宋与南宋”越离越运。“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词人借文君望夫归来的家庭愁事,影射国家事。此词收拍更饶有风趣,“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既可说是设计文君夫妻团圆之好,双双欢乐快活,幸福美满,又可读出恢复大宋之梦,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姜夔《翠楼吟》全词如下:

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余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

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词的上片写安远楼的气势以及官家宴饮的奢华场面。“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酺初赐。”“龙沙”指的是塞外之地;“虎落”指遮护城堡或者营地的竹篱;这三句写出了时代的背景。“尘清虎落”,谓其时南宋与金和议,淮水边界暂无战事。“汉酺初赐”,当时律禁三人以上聚饮,朝廷有庆祝之事,才会特许聚饮。时值高宗八十寿,朝廷赐酺,让大家快乐饮酒。武昌是当时南宋抵抗金兵的战略要地,局势本来非常紧张。但是朝廷一心求和,当协议达成之后,形势安定下来,出现了和平的局面,于是建了一座安远楼,为庆祝,特许将士聚饮。短短三句,把时代背景勾勒清楚。

“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胡部曲”是一种胡地音乐;“毡幕”指帐篷;“元戎”指主将,也就是军事长官。这两句是写落成典礼上,宴会的歌吹,一片欢乐景象。​

“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三句,正面写‘安远楼’的巍峨壮丽。“层楼高峙”是对安远楼整体形势的描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是对局部的刻画。从整体到局部,写安远楼造型的精美壮丽。

至于楼内外,则有曲翻胡部,丽姝侑酒,拍按香檀。这一片宴安嬉恬景象,与淮水以北金政权的虎视眈眈相对照,则“安远”二字,实成空话。词人以词向朝廷质疑“安远”。接下来,又回到了宴会上。“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宋朝的宴会上总少不了歌女的身影,这几句就是描写宴席上跳舞的歌女,她是如此动人,寒风细细,吹起她身上阵阵香气飘向远方。

上片写出了一片歌舞升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金兵不断侵占国土,百姓饱受战火之苦。求和换来的和平终究是短暂的,姜夔也看到了这一点。他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心中抱负也只能寄托在诗词之中。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此地”就是指安远楼,传说仙人子丹曾乘鹤路过。于是姜夔借用仙人的传说,说今天这庆典上,应该有“词仙”乘白云黄鹤来题贺词祝庆典,同楼上的将士与登楼的文人尽情游戏。热闹的场面,与姜夔的预想出入很大,没能带给姜夔欢乐,他已经觉得将士们忘记了“北伐”的责任。姜夔笔锋急转“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在高楼上凝望许久,千里芳草,触动了内心的无限惆怅。安远楼落成典礼的盛况,没能让他觉得盛世已经到来。“芳草萋萋”触动了他的忧愤情思,于是他写了一句“天涯情味”,从内心发出了一声呐喊,表示对此状况已经看不下去了。芳草在古诗词中比喻离恨,姜夔看见了绵延千里的芳草,有了一种久在他乡的离恨,觉得自己是远在天涯,有了一种怪朝廷忘记了北伐大事,见到边城将士“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词人心痛,希望国家强大,结句用“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这里化用了《滕王阁序》中的“珠帘暮卷西山雨”句意,雨后秋景,一片晴朗,能给人一种光亮的感觉。

宋当时南渡,与金和议,边塞暂时平静。武昌系对金人之战守要地,镇守者兴建安远楼,制造升平假象。此词为新楼落成而作,前五句就“安远”字面落笔,取其意指。接写新楼之景观,模仿杜牧《阿房宫赋》,铸词状物,准确生动,隐含宴乐酖毒之微辞。下片化用崔颢《黄鹤楼》诗意,写登楼所见所感。结句“秋霁”与写词时间不符,盖是虚笔,以寄托之笔暗寓内心的一线希望与期盼。通篇力图在“安远”二字上做喜庆文章,但却时时流露内心的惆怅失落之情,可谓意味醇厚,令人叹息再三。姜夔《翠楼吟》全词,全篇在痛刺南宋文恬武嬉,不顾强国戍边,不顾百姓生活。

姜夔《惜红衣》全词如下: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细洒冰泉,并刀

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

岑寂。高柳晚蝉 ,说西风消息。虹粱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姜夔此词中有“美人”字眼,一般都认为是怀人之作,其实不然,“美人”亦指相貌俊逸,才德出众之人,和比喻

君王。这样解读,才能“并刀破甘碧”,乃知此词是姜夔又一篇念故国的佳作。

公元1187年,姜夔依萧德藻寓居吴兴。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吴兴水乡,北临太湖,境内有苕、霅二溪,溪水清澈可鉴,屋宇的影子照入湖中,好象水中宫殿,故称为水晶宫。姜夔感触最深的,还是吴兴荷花茂盛清丽。故在词序中强调引用陈与义居吴兴青墩镇时写的《虞美人》词句,对荷花加以赞美。

接着,记述丁未夏天,姜夔自己游吴兴之弁山千岩。“数往来红香中”一语,正印证着陈与义词的“一路荷花相送”之句,文情隽美。荷花给予姜夔之感触极深,遂作此词。调名《惜红衣》,借取惜荷花凋零之意。

姜夔之词,极为含蓄隽永,但此词所寄予的深意,序中并未道出。开拍“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馀无力。”起笔用对偶句开头,开篇就使人便觉笔力精健,气势动人。簟枕指凉席凉枕,下一“邀”字,尽传暑天取凉之心切。琴书指抚琴读书,下一“换”字,翻出永昼难捱之意。在姜夔的炼字炼句之间,便觉意脉伸展。第三句“睡馀无力”,写夏日想睡,无力二字已暗指主意,但含蓄而隐,词人为什么寝食不安?在下边二句,笔锋却又宕荡开。“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冰,用以形容泉水之清冷。并刀,指快刀,古时并州素以出产快刀而著称。甘碧,指香甜鲜碧的瓜果。此二句写夏日瓜果解暑之趣,趣在洒清水洗之,用快刀破之。写出细洒冰泉之趣,及以甘碧之感觉代瓜果之名称,则又显出白石词创新生趣的特色。体味上下文,言外时时有一种聊遣寂寞的意味,也提醒读者用心品赏,才能见“甘碧”。接着下一句“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谁知借酒浇愁的无奈,这里反用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典之事,直接写出自己客居的无限寂寞来。纵是如杜甫那样,当佳客来访时,邻家有酒可借,一唤即从墙头递来,但自己却是索居无人过访,纵然有这种想法也是徒然。言“谁问讯”,可见是没有人来问讯。

下片开言即紧接“岑寂”二字,真可以说是冷清、寂寞啊。这一短韵,总挽以上所写种种生活细节,无一处不是对孤寂无聊、百般无奈地表现,同时也引起以下所写层层哀愁。“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其意境也是顺手借自杜甫《夏日李公见访》诗后面几句,但以情景恰当的交融,故不觉其有所借用之感。高柳晚蝉,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其高迈苍茫的意象,透露着凄然以悲的心事。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换头以素描之笔写景,使人感觉笔力不懈怠。虹梁,摩状水乡拱桥之美。水墨,描绘湖心之堤如画一样。鱼浪吹香之句,传“鱼戏莲叶间”之神。二句的景象极其清美,似可用以忘忧。第三句“红衣半狼藉”,却将笔锋硬转,转写荷花已半凋零之凄凉景象,遂接起歇拍西风消息之意脉。以上极写寂寥之感,时序之悲,下边终于转出此词的深意——念故国。“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维舟即系舟。原来,“红衣半狼藉”,乃是水上所见所指,故感触亲切如此,心中泛起国破山河碎。舍舟登岸后,遥望天北故国,却唯渺邈而已,不见故国在哪,有中天之痛,恨国破山河碎。“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渚边沙外是指水岸。可惜,此水乡尽管清绝之地,竟不得与故国之相貌俊逸,才德出众之人,如潘安、董贤、龙阳君、慕容冲等一样有才华的贤人一起饱览旖旎的风景,一起作诗吟词。故国在天之北,渺不可及。姜夔念故国情感至深,由此可见,这也正是他的词之内蕴所在。

“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维舟”“可惜”二句,此二句,皆言大宋南北双方语,具见情深。唯前二句是希望,中二句是感叹,此二句却是期待。曰“秋色”,似乎可期,但冠以“问甚时”三字,便觉无期,流露出心头的沉沉失落感。大宋南渡易,收复失地难,何时能与美人酬唱,思之伤心无极。结穴“三十六陂秋色”,极美,亦应细玩。三十六陂,言水乡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长的环境,亦言大宋故国的大好河山。

姜夔此词艺术造诣颇能见出其词创作的特色。首先,是结构意脉之曲折精微。上片前三韵共七句,刻化了种种生活细节,看似与怀人有关,但层层暗透寂寞之感,却正是为念故国之苦的铺垫与烘托。歇拍与换头三韵共六句,描写时序变迁的消息,则是暗示大宋南渡已久,南北双方别易会难之悲,收复失地无望,而又期盼复国同赋,意脉已渐趋故国之本意。但仍未点明此意。直至最后四韵六句,才一气倾注出望远“故国破碎”之苦。末句又叹何时能同赋大宋美好江山,与词序所述自己“数往来红香中”遥遥映射,既有照应,又有发展。纵观全词,结构曲折而意脉精微,层次分明,而意绪疏动,贯通全文。尤其千回百折于现境之内,时空错综之结构,可谓百战不许持寸铁,绵里藏刀,确实表现出姜夔自己的特色,“语贵含蓄”,温柔敦厚,其次,是风格之清新刚劲。

姜夔《玲珑四犯》全词如下:

玲珑四犯

越中岁暮闻箫鼓感怀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姜夔在1193年春至1194年春,其间除1193年12月到苏州吊范成大外,整整一年时间,一直在绍兴逗留,为的是写《张循王遗事》搜集资料。

1193年春,姜夔有与葛天民登卧龙山,游兰亭,越中仕女游春,陪张平甫游禹庙等诗存世。1193年秋姜夔又与黄庆长夜泛鉴湖,作《水龙吟》词,1193年岁暮作此词。姜夔此词因有“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句,一般理解为是姜夔抒写身世总结自己或发满腹牢骚而作,纵观全词,乃仍然是对大宋现实、时事的鞭挞与揭示。

起笔三句写岁暮光景:“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开端对句点染了过年的气氛,却隐约流露些许清冷的韵味,故紧承以“匆匆时事”之慨。下两句顺势展开,倾诉自我情绪:“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由于悲从中来,自然不吐不快,于是写词抒发:“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词自况江淹,引用江淹所恨之意,另加上一句江淹的《别赋》中的“送君南浦”句言,恨什么伤什么不用言明,根据江淹的恨和伤就可明了;而且用“又吟”江淹已不在人世多少年,这个“又吟”当是姜夔以江淹自拟,表示自我感伤的情怀至为深重。接着用直白明快的语言说出这种情怀深重的程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此情不应限于别情,应该包括作者历年所承受的各种人间遗憾,这几句涵盖力十分广阔,包括故国时局与自身经历,以及现实状况。

下片“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这五句饶有韵味,细品内外,故国时局、现实状况,点出扬州繁华时,官家巨富、绅士名流无聊之事,美艳歌舞,丑态百出,名流“换马”,美女“窥户”,沉醉于糜烂生活之中,词人独醒,叹“复国梦”已“逐潮声去”,意味深长,令人折服。随即笔锋又转回现实,发出了怀才不遇、人海沉沦的牢骚:“文章信美如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这种牢骚是指“文章信美如何用”的年代,写得好词的词人只论为四海飘零。词人多才多艺,屡试不第,命运多舛,一生坎坷,对才士惯常的失意生涯体验尤深,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深长感叹。至此失意的郁愤喷涌到极境。

姜夔此词结句更是妙不可言。“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因“寻花伴侣”四字,引出多少误读,“即便春天回来了,又能如何以自已的景况也就是继续重复单调的生活,最多不过是寻花为伴,权解无聊就是了。”或认为“待新春来临,姑且寻花为伴,来缓解客中寂寞吧。”这种解读无法进入姜夔忧愁都为国的胸怀,而是其在无奈的现实情况下,想挣脱这物欲撗行的现实社会生活,无法承受与安放自己忧国的苦痛和心灵,想追随“妻梅子鹤”的林逋居士闲居,这是一种心如死灰的念头,这正是对词人具有社会责任心的印证,也确是词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的映衬。

姜夔此词应该说是有一定豪放词人的气魄,直率爽畅,欢快倾吐,大胆直逼社会,可姜夔用词就是那么含而不放,放而不俗,婉转深沉,高洁意趣,清雅风骨,含蕴无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使人神观飞越”。 全词感受、认知、感伤、思绪、世事、感悟、牢骚、现实几个片段都很顺畅,不留做作之迹,一气呵成。让人读来心酸而富有美感,也能跟随姜夔笔端心潮起伏,去思考:人生难道就如姜夔所说,你再努力又能怎么样呢?最后姜夔落笔是展望。可这展望竟是“寻花伴侣”。

姜夔的“寻花伴侣”看似是一个不经意,一个无奈的展望,其间就说出了全词的词旨,也就是中心思想,核心内容,真是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展望常理应该是一年比一年好,明天更美好,或是明天比今天好,希望改变目前状况,向好的方面发展,好时更好才是展望;可姜夔的展望就是一个比今天,比以往更差,更糟糕的展望。

姜夔《齐天乐》全词如下: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词甚美。予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庚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原注:宣、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张功父即张镃,其兄张鉴,同为名将张俊之孙。张俊后期附秦桧成和议。张氏弟兄与姜夔为深交,张鉴曾欲割其无锡之膏腴田庄赠姜夔以济其穷,被婉拒。姜夔大声疾呼于复国与此交游恐不无关系。张镃与姜夔此作同时有《满庭芳·促织儿》,即姜夔此词序中提到者,其忧国之心显得较为淡薄。姜夔此词,以蟋蟀哀音为贯串线索,抒写靖康以来亡国的切齿腐心之痛。上下古今,东一笔西一笔,天一句地一句,乍读似不接续,再三吟诵,可以感知姜夔的良苦用心。

姜夔此词把庾信吟愁声、蟋蟀的哀声、思妇织机声、秋夜雨声、砧杵的捣衣声、儿童欢笑声、词人的心声、候馆离宫中的叹息声、和着琴丝声,唱出了一曲恢宏的、悲壮的时代哀音交响曲,从中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

  姜夔用庾信写《愁赋》来比喻自己赋写蟋蟀新词,“庚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这一开头就给全词定下了“哀怨”的调子。起句写人。庾郎,自况。次句写蟋蟀。以下皆人、蛩夹写。先自听者说,未闻之前,已“先自吟愁赋”,则何堪“更闻”耶?以“私语”状蛩鸣,甚切而新。“更闻”应上“先自”,透进一层。“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三句从“听”的角度写蟋蟀的声音。在秋露湿润的门边,在长满青苔的井旁,都是曾经听到它的地方。伊,指的是蟋蟀的声音。“铜铺”“石井”,听蛩之地,用蟋蟀代喻百姓,暗指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词人不直写声音,而是用一个“听”字点出声音。“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五句写思妇听到蟋蟀鸣声的凄凉情绪。“哀音”应“私语”,“语”非独“私”也,其“音”亦“哀”,又透进一层。“正思妇”二句,听蛩之人。“曲曲”二句,似问似叹,亦问亦叹,益见低徊往复之情。如怨如诉的蟋蟀鸣声,使正在失眠的思妇,想起了自己远客他乡的丈夫,起来寻找机杼要给丈夫制作御寒的衣服,她凝视着曲曲折折的屏风上画着的远山,在这秋凉的深夜里,独自一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读到这里,令人仿佛听到由蟋蟀的鸣声、思妇的叹息和机杼的音响交织成的一片哀音下阕曲分段而意不断。听蟋蟀的诗人与思妇等的情怀层层夹写,抒发一片愁思,所以人们认为这是他自伤身世的作品,其实不然,正是如此,才能证明词人写社会现实的好笔力。

姜夔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作者在小序中说明了作词的动机和构思的过程。几位词人聚会饮酒,怎么会想到咏蟋蟀的呢,因为“闻屋壁间蟋蟀有声”,而不是因为看到了蟋蟀,词人在构思过程中徘徊于室外,“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可见他是一面谛听蟋蟀鸣声,一面想象各种愁人在秋夜的不同愁思而作成此词。词的开头两句,写文人雅士听到了凄凄切切地好像在说悄悄话的蟋蟀鸣声,更增添了几分幽怨愤恨。

词的上阕以秋愁引出秋思,下阕以天灾勾勒出社会现状。“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三句紧承上阕“织女思夫”从另一方面写思妇的怀人哀怨,秋风夜雨,吹打着西窗,断断续续的蟋蟀鸣声和断断续续的捣衣声遥相应和。“为谁”才这样“相和砧杵”的呢?自然是为了那些“西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捣衣思妇,蟋蟀的声音也表达了对思妇的同情与呼应,更深刻地刻画思妇愁夫远征苦痛。“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三句又展开了另一方面的想象。“候馆迎秋”写旅舍中的征夫游子,他们在秋天的夜晚,听到蟋蟀的声音,思念家乡,眷怀亲人,怎能不格外伤心。“离宫吊月”,写的是归为臣虏的亡国帝王,他们在离宫中仰望秋月,听到蟋蟀鸣声,想起故国山河,怎能不愁肠寸断!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徽宗的“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也就是这种“离宫吊月”的情景了。诸如此类的人生愁恨,真是“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词人在说自己是随意地把蟋蟀写入诗篇,照应前句的“吟《愁赋》”“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写小儿女们晚间在篱畔捕捉蟋蟀的活动。“呼灯”写得特灵活,词人仿佛听到孩子们“把灯拿来”的呼唤声。孩子们捉蟋蟀是饶有趣味的乐事,但词人用一个“笑”字,就使儿女之乐,更映射念国之人苦楚深切的作用。“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两句,词人如果把庾信吟愁声、蟋蟀的哀声、思妇织机声、秋夜雨声、砧杵的捣衣声、儿童欢笑声、词人的心声,和着琴丝声,蟋蟀声的吟诵声、机杼声、捣衣声、候馆离宫中的叹息声等等都谱入琴弦,那弹出来的乐音就将是一声比声的“更苦”。这里把上面所写的各种愁恨哀怨,都归入“更苦”二字,以此结束全词。

姜夔的词妙在写声传情,可谓具有特点。《齐天乐》词是写了“私情”、“民情”,更重要的是写了“国情”。写了人世间各种愁事,把自己的伤痛也就寄寓在词中,诗词以愁入苦出,使秋声、秋思宕向深处,蕴涵更丰富。

姜夔这首词的主旋律是个“愁、苦”两字,沿秋色、秋声、秋思运笔,布置意象,形成“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特色。上阕有庚信《愁赋》比兴,下阕用砧杵之声比兴,写候馆、离宫,其“别有伤心无数”,暗指四十年前“靖康之耻”之情事,那些被掳到北方去的宋室君臣,他们在囚禁中,只能是无奈的年年默默地“迎秋”“吊月”,苦楚有何等深切。“豳诗漫与”一句,巧妙地将上文一齐收拢。“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陈廷焯的说法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如何不是“一声声更苦”。“一声声更苦”,一句结语,余音袅袅,绕梁千年,震耳发聩。

姜夔此词题材虽小,立意却高,意境也深沉开阔,“黍离之悲”意象深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