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坎坷的人生案例(知乎者也阮以敏)
对于花生的记忆,一直停留在少儿时期,老家俱乐部夜晚戏台下,一位老太太用竹篾围成一圈一圈的咸酥花生,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隐晦发光。一个圆圈里面套着大约10个花生吧,一毛钱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只有睁眼看咽口水的份。心里一直期待着,将来一天有钱了,一定要买那两毛钱大圈的花生吃。至于演什么戏,不太关心,也不记得,惦记的是香脆的花生。
今年中元节,年已八旬的岳母回杉洋古镇的老家,带回来一大袋家里刚挖的花生,叫我放阳台上晒,并交代要多少就留多少,剩下的再拿给她。岳母是个小学退休教师,虽然只是1960年代简易师范学校毕业,但素质高,慈祥中不缺威严,书也教得好,广受学生敬爱,也深得我们晚辈的敬重。我把花生倒进洗衣池,打开水龙头冲洗。用双手把花生壳表皮的黄泥巴揉搓干净,捞起来堆放在簸箕上把水滤干,再拿到楼上阳台,铺在地上晒。下楼来发现洗衣池边还有两粒小花生,就顺手捡起丢在一旁的花盆里,还用手摁了摁,埋进土里,洒了点水。我知道此时不是种花生的季节,作物都有它的农时,查了度娘才确切知道:南方花生在每年的二月份到三月份种植。心想,就试试看它能不能长出来。
花生很难晒干,特别是又被我用水浸泡过,每天都要翻一两次,底下的还是有个把发霉了,只好翻动起来仔细瞧瞧,把花生壳发黑、长毛的挑出来丢弃。几天后,用手捧起来有点沙沙作响,我想这应该差不多了。剥一个试试,口感不错,生花生有点口涩,但有一种清香味,越咀嚼越回味无穷,慢慢地就能嚼出一股甘甜。用保鲜袋分装后,留下一袋,其余的送到楼下岳母家。细心的老人家不忘问一句:“你自己留了吧?”我说:“留了,存在冰箱里。”
老家地少人多又贫瘠,种什么都难,从未见过谁家种花生。可能是大家都担心,即使种了花生,也等不到收成,早就被人偷挖光了。大人一本正经地骗我们说:“花生是长在树上,跟豆子一样。”我们还信以为真,因为花生头部确实有一根茎藤,那不是挂着用的吗?很多年很多年之后,我才真正见到花生树,确实和豆子树差不多。不过,那时候已经知道花生是长在土里。
想起刚上大学的时候,学了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听同宿舍稍年长的同学神侃,说是作者与一位同时代的女作家有关,追求不到,故意以落花生为笔名,暗喻她是麻脸,和花生壳一样。孤陋寡闻的我,不知道这位女作家是谁,也信以为真,还很佩服同学的知识渊博。后来学到女作家的文章,听了老师的作者简介,才知道没有这回事,人家女作家虽然不是国色天香,但也是才情横溢的大家闺秀,哪有什么麻脸?只是不太明白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这篇文章,怎么也进入大学中文系课堂?老师给分析得条条是道,我们也听得频频点头。
一日清早,惊喜地发现扔在花盆里的两粒花生居然生根发芽了,勃发的新生命把花生壳顶出土面,淡黄色的花生瓣,好像一对相亲相爱的小蜗牛背着房子,弯腰探头探脑地观察着这陌生的世界。渐渐地,花生壳被甩掉,嫩叶冒了出来,鹅黄中透着青绿,带着露珠在晨风中轻轻地摇曳。我细心地把它们挖起,栽进另一钵空花盆。此后看到土干了就浇水,隔三岔五撒点营养液,花生苗长得郁郁葱葱,节节拔高,每一枝都长着整整齐齐对称的四个叶片。虽然我知道这是徒劳无功的,却享受这个过程,看着它们健康茁壮成长,这不也是收获?摆在电视柜上作盆景,也是一道风景。这人生一世,不就如草木一秋,有人成功,有人成仁,有人如草芥默默无闻。花生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陋,深藏功名尘与土,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适应性强,耐旱、耐瘠薄,土坡地、河边地、丘陵、山岗地都可以种植。只要一方水土,便安身立命,悄悄地孕育,一朝成熟,奉献的是惊喜。年轻时曾有长辈教导我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一直不敢苟同、不以为然,再好的种子,假如把它放在青石板上,还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吗?命运捉弄人,环境造就人。年过半百后,对“但求耕耘,莫问收获”才有了深刻感悟、透彻理解。很多时候,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太过功利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不但看开,还要看远,人生自有福报。
不知道为什么,至今依然爱吃花生,水煮、白晒、烘焙等等都喜欢,过去常年备着花生仁早餐配稀饭。前些年胆囊结石,都是半夜里痛得要死,去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胆囊被切除了。同事们开玩笑说,你现在是什么都不怕了,因为没了胆,还有什么胆小胆大呢?大姐还心疼地怪我是天天吃花生吃多了,我想不至于吧!有人说:人体缺什么,就喜欢吃什么,自然调节。据说花生有很多功效,比如增强记忆、延缓脑功能衰退、降低胆固醇含量等等,吃生花生还能稀释胃酸。我这可能是从小缺花生,一直还没补回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