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比火星远多少(20天抵达火星3年飞到冥王星)
2020年7月23日,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展开了火星探索之旅。2021年2月10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绕火星轨道。
尽管火星探测器已经沿着目前最合理的路径——霍曼转移轨道前往红色行星,但漫长的旅途还是用掉了半年多的时间。要知道,火星是太阳系内距离地球第二近的行星,尚且需要如此漫长的时间。而太阳系的浩瀚,甚至远不止八大行星那么简单,还有遥远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人类的航天器何时才能到达这些遥远的地方呢?
别着急,别绝望,未来已经不远了。有一种航天器,可以获得惊人的速度,穿越太阳系,那就是太阳帆。
太阳帆的概念早在几百年前就有雏形了,在近些年来尤其受到关注。比如霍金生前支持的“突破摄星”计划,就是希望利用太阳帆的技术,在50年内抵达比邻星进行探测。既然连比邻星都能触及,跨越太阳系自然也不是问题了。
太阳帆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太阳光形成的光压提供动力,供航天器飞行。它和太阳能类似,动力源源不断,但原理又不同,产生的动力远远超过了太阳能。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种光压进行探测,那么就可以进行太阳系跨越了。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一个物体的加速度取决于质量大小和受力大小,质量越小的物体更容易被加速,受力越大加速越明显。因此,如果想要让太阳帆获得如虎添翼的效果,那就需要更小的质量更大的力。
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工程系的研究生Ho-Ting Tung和Artur Davoyan博士最近就在考虑这些问题,并且做出了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案。想要减少质量,那就尽量为航天器“瘦身”;想要获得更大的力,那么除了太阳提供的光压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上利用激光提供更强大的光压。
他们设想,利用这个方案打造出来的太阳帆,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惊人航行速度。通过这样的加速效果,航天器从近地轨道(通常不到3000公里)进入到地球静止轨道(也就是距离地表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在地球轨道上就能获得如此快的速度,在太阳系中的航行速度将更加惊人。目前我们前往火星需要差不多200天的时间,通过这种太阳帆系统,只需要20天;朱诺号探测器花了5年时间从地球飞到木星,利用太阳帆只需要120天;新地平线号飞到冥王星用了10年时间,太阳帆只需要3年就够了!
这个速度确实相当惊人,如果真的获得如此快的速度,人类探测太阳系将会变得更加容易。通过太阳帆,我们将会发射更多探测器去探索其他星球,我们对太阳系的了解将会大幅提升,想一想就很爽。
可是,我们要怎样获得这样的速度呢?
首先就是航天器的“瘦身”。在他们的设计中,航天器的总质量要小于100克。不得不说,这个质量确实有点惊人,要知道,一只普通的苹果也有150克左右的重量。所以,想要实现这样的航天器瘦身,科学家们必须要考虑如何开发更轻质的科学载荷。
接下来比较重要的,就是太阳帆本身的设计,这是重中之重。
用激光提供更强大的光压,这本身是好的。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激光本身具有的能量太大了,以至于可能会将航天器烧毁。因此,太阳帆本身所使用的材质,必须要非常特殊,需要满足多项要求,比如本身要非常轻,而且要比较坚固,同时要能够承受高温,并且可以以非常高的效率反射激光。
说起来,后面两点是基本等价的,因为反射掉绝大部分激光,就意味着不会因为吸收太多能量而升温。另外,反射激光效率越高,意味着加速效果也越好。因此,这两个属性,成为了本次研究的重点。
经过研究,他们认为,氮化硅或者氮化硼具有非常良好的性能,在反射率方面非常优秀,在未来可以用作太阳帆的材料。
选择好了材料不代表研究的结束,生产它们的工艺也非常重要。不同的工艺,也会影响性能,他们认为,布拉格堆叠反射器和导模共振反射器。这两种反射器可以反射特定波长的激光,从而避免太阳帆被过度加热。
目前来说,人类前往外太阳系的探测器中,最快的飞行速度是由黎明号花了五年半时间才创造的,而这种新型的太阳帆,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达到。而且,研究人员指出: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来看,这样的太阳帆并不遥远。
和虫洞、曲率驱动引擎这种更多停留在科幻中的飞行器不同,太阳帆是非常现实的一种技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早日飞到太阳系的边缘。
目前,日本的伊卡洛斯太阳帆已经在太空中进行实验了,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太阳帆能够进入太空。
而且,本次研究也只是一种设计,未来的太阳帆可能和这两位研究人员介绍的完全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都意味着人类的速度越来越快。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能够看看比邻星是什么模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