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山东会馆(上海昔日山东会馆)
□吴济夫
上海市卢湾区自忠路455号,曾有一座清代的“山东会馆”。其前身是会聚上海的山东客商购买的50余亩墓地,以备乡胞日后客亡之用。清咸丰年间因战乱疏于经管,遂被当地民户侵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此地时任知县、山东历城人汪懋琨收回产权,募银万余,请山东籍驻沪商约大臣吕镜宇主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营建了这所“山东会馆”。
中国东南部临海,长江在东海岸线之中入海,以长江口为界,当时以北的海面称“北洋”,以南的海面称“南洋”,上海在南洋与北洋的交界处。千万年来,黄河带着大量泥沙在北洋近海地面沉淀下来,形成大面积的滩涂,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水面,只有称之为沙船和山东制造的平底浅船——卫船,才能在这里航行。南洋依托的陆地是浙江、福建的山地丘陵,近海多悬崖、岛礁。水深浪急,只有浙闽制造的深水船才能航行。上海则是南北两洋的交汇点,也是海上南北航运的枢纽处、中转站及贸易集散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突显了上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吕海寰(1840—1927年),字镜宇,山东掖县人。清同治六年(1877年)举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任苏松太兵备道即上海道。次年,李鸿章专荐吕海寰以四品京堂候补,为驻德国、荷兰大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吕海寰回国,任工部尚书、驻沪商约大臣,督办津浦铁路,冲破重重阻力,解决了浦口站与泺口桥两大关键问题,使铁路顺利通车。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末,日俄战争爆发。吕海寰与同任商约大臣的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和驻沪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邀约上海官绅和各驻沪机构代表共同协商,于光绪三十年正月廿四(1904年3月10日)正式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吕海寰为创始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由中、英、美、德、法五国合办,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东北战地难民46.7万余人,光绪帝曾“颁发内银十万两”做经费,以为褒奖。、
上海“山东会馆”存照,原山东会馆“武训学校”校长李士钊拍摄
上海“山东会馆”还曾是上世纪40年代初抗日联盟的秘密处所及营救抗日将士的中转之地。1942年,会馆的部分土地改造为齐鲁中小学,公开对社会招生。1953年,会馆由中国人民救济会上海分会接收,齐鲁中学则由教育局接管,1964年归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使用,后又改为卢湾区教育学院,如今山东会馆建筑主体荡然无存。
所幸有原山东会馆“武训学校”校长李士钊拍摄的一张老照片可以窥见:气派的“山东会馆”大门,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在门楼上带有“欧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门楣中,书写着四个大字“山东会馆”。白底黑字、布局稳健、气度宽博,甚显齐鲁厚朴之风。据考,此为清末状元、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王寿彭的墨宝,其书法学养深厚。大门两侧,分别悬挂着“齐鲁小学”“齐鲁中学”两块牌子,在侧门的右方挂着“上海武训学校”,系董必武所题。齐鲁小学诞生于1925年,武训学校成立于1946年,是李士钊受陶行知所托而建。
往事烟云尽逝,历史当为重述。昔日辉煌的山东会馆早已无人知晓,唯有“山东会馆”大门之影像存照,彰显着齐鲁的荣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