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东部规划(太湖东岸的苏州吴中区如何在发展上做)
太湖治理背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新思路逐渐跃入人们眼帘。
地处太湖东岸的苏州市吴中区做出的尝试简单而明了:“实施环太湖‘加减法’,开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太湖治理已历经12个年头。2007年5月,太湖水危机暴发,蓝藻堆积影响沿湖城市正常用水。
此后,江苏省专门设立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省领导亲自挂帅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修订《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推动湖泊修复治理以及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的控源截污、综合整治。
2018年,为保护太湖水质,太湖苏州市行政区域内水域4.5万亩围网已于同年12月底前基本拆除,2019年6月底前全面拆除。
太湖在吴中区行政区域内水域有2.7万亩围网,量多且任务重。在治理与发展面前,吴中区如何打好一张“太湖牌”,成为关键。
随着6月底这一时间节点到来,吴中区以建设上的“减法”换生态和效益双“加法”的发展思路,逐渐明晰。
苏州市吴中区太湖围网拆除后统一存放。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减法”保住生态红线
苏州吴中区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太湖五分之三的水域面积,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7.1%,是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
为实现太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省太湖渔管办就开始在太湖实施封湖禁渔制度,太湖成为全国首个封湖禁渔的内陆湖泊。同时,政府部门也鼓励渔民变捕捞为养殖,由此开启太湖的围网养殖时代。
随着时代发展和环保意识提升,围网养殖渐渐成为保护太湖生态的“绊脚石”。特别是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太湖水质保护的重要性,围网整治由此提上议程。
2017年5月,环保部对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督导,要求加快太湖围网清理拆除工作,整个苏州市需要拆除围网4.5万亩,其中吴中就有2.7万亩。
吴中区委宣传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提供的一份公开资料显示,自2001年撤市建区以来,吴中区坚持每年将预算内可用财力的10%左右用于太湖治理,截至2017年累计投入130亿元。
2018年,太湖围网拆除开始后,吴中区以区、镇、村三级为基础组建专门的人员班子,设立东山、临湖、横泾3个现场工作点,18个工作小组,直接投入到围网拆除工作的人员超过300人,在全面掌握基层情况基础上,在补偿政策上做了最大的争取,在创业就业转岗转业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考虑,积极参与苏州市太湖围网拆除补偿政策及围网拆除实施方案的制定。
2018年9月30日,签约工作全部完成;2018年12月30日,太湖围网设施移交工作全部完成;2019年5月31日,太湖围网拆除工作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
2018年12月初,吴中区区委书记唐晓东曾在区委工作会议上概括了该区在围网拆除过程中的工作经验。
唐晓东说,太湖围网拆除工作开始后,短短百余天签约率100%,随后还认真落实人民调解参与网格化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协会专业团队参与太湖围网拆除纠纷调处工作的经验做法,推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公共法律服务。
村民生产生活出现变革
围网拆除后,上岸的渔民们怎么谋生?
唐晓东曾表示,保护修复好江南水乡古镇和太湖综合环境,特别要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把金山银山建在绿水青山之中,实现经济发展、生态优化、民生幸福的良性循环。
据《新华日报》报道,吴中区东山镇太湖村村民周玉根原本在太湖有45亩围网养殖水域,去年太湖围网拆除后,他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变革。
周玉根告诉记者,“我们养了这么多年螃蟹,一下子要拆除围网,起初大家都不理解,没人肯‘第一个吃螃蟹’,就怕上岸后没了收入!”
周玉根说,政府反复做工作后,大家慢慢意识到,太湖保护不好,别说养螃蟹,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等拿到补偿款,参加完镇里农家乐协会搞的免费培训,洗脚上岸的蟹农们心里敞亮了。
吴中区东山镇副镇长杨忠星在2019年6月初曾公开表示,退渔以后改种一些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东山白沙枇杷,还有碧螺春茶叶等等这些经济作物。这样一方面为了保护太湖水环境,减少养殖面积;另一方面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也能够有所提高。
吴中区东山镇太湖村党总支书记夏春华则说,围网拆除了,太湖里的水质一年比一年好,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杨梅、枇杷一上市,游客肯定一年比一年多。
除了在拆除围网上做“减法”,吴中区在淘汰沿太湖落后产能和高污染企业上也试图寻求突破点。
吴中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2018年,吴中区出台政策,鼓励各地把新增的空间及土地调剂到区级土地指标交易平台,特别是鼓励环太湖地区利用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禁建区内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腾出建设用地指标,转移至重点开发板块使用,进行有偿调配。
以吴中区东山镇的做法为例,2018年该镇关停并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6家,回购低效企业2家,腾退工业用地155亩。
根据吴中区环保局提供的一份材料,在2018年苏州市进行的“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中,吴中区完成整治3362家,劝退环保部门拒批项目35个,涉及投资金额3.135亿元。
此外,这种统一调配腾出2000多亩土地,为吴中区围绕太湖做产业“加法”打下了基础。
太湖治理后,苏州市吴中区下辖村镇迎来新面貌。
“加法”向城市发展赋能
自2018年吴中区统一调配腾出2000多亩土地后,如何发挥这些土地的优势成为当地下一步“该怎么走”的关键。
“有的放矢”成为吴中区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特点。
据吴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当地聚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疗及大健康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引育。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吴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增长8%。年度246个重点实施项目完成投资330亿元左右。一批涉及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的优质项目签约落户吴中,58个项目通过供地预审。3家企业挂牌新三板,6家企业入围2018年苏州民营企业50强,新增6家省市级示范智能车间。
在制造业上“腾笼换凤”的吴中区,又在环太湖地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红利上打起了主意。
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
吴中区区委书记唐晓东曾在区委工作会议上表示,一流的生态田园、底蕴厚重的古镇古村,无缝串联的180余公里环湖景观公路,这样的自然禀赋在太湖周边地区是独有的。
唐晓东也直言吴中区环太湖部分所面临的挑战。他说,从打“太湖牌”来看,“无锡排在我们前面,苏州高新区也常让我们措手不及”。“全域旅游”不是“全部旅游”,“处处景点”等于“没有景点”。
由此,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被打通。
据吴中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吴中区以保护生态红线区域为基础,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太湖重要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湿地等“山水林田湖”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科学布局游线及配套设施,开展旅游设施生态化改造,打造沿湖、沿线、环岛乡村旅游风光带。
此外,大片的土地被腾出后,吴中区整合具备旅游发展潜质的村落,规划农业农村项目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推进体验式旅游项目的开发。
吴中区临湖镇,在进行太湖围网拆除的同时加快了民宿产业聚集的速度。仅2018年就新增民宿8家,尝试建设一种宜居宜游的“太湖新村落”。
澎湃新闻注意到,吴中区依托所谓“加减法”为辖区赋能的思路产生了实效。
据《新华日报》报道,6月18日,吴中区主动出击,前往深圳举办招商推介会。
该报道还指出,“家在太湖山水间”成为吴中最大的引资引才招牌,成功签约20个项目,揽下投资总额超过百亿元的大单。一批包括机器人产品研发、5G商用设备制造、细胞技术临床转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今后将陆续落户吴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