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1)

萧山令,字铁农,湖南省益阳县人。在抗日战争南京保卫战中身兼6大要职——全国宪兵副司令、首都警察厅长、战时南京市长、代理南京警备司令、防空司令、渡江总指挥。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自杀殉国,为抗战而亡,是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军官。

投笔从戎保家国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2)

1892年6月11日,湖南省益阳县的一个小山村里,书香门第的萧家喜得一子,便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萧山令。萧氏家族向来崇尚文风,萧山令的父亲和叔伯都曾考取功名。因此,小小的萧山令在父辈的熏陶下刻苦读书,学习圣贤修身治国之道。

萧山令6岁时从益阳龙洲高等小学堂毕业。然而当时正值晚清,列强争相瓜分国土,乱世已至。少年萧山令无比愤慨,认为乱世之中,只有枪炮和兵刃才能重建秩序。在亲眼目睹了国将不国的乱象,以及人民堕入黑暗的惨状后,萧山令决定投笔从戎。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3)

1909年,年仅17岁的萧山令,告别了新婚燕尔的妻子,进入湖南陆军小学学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陆军小学停办,萧山令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

1916年12月,萧山令正式毕业,进入湖南陆军担任初级军官,开始了自己的的戎马一生。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他被编入南京卫戍司令部。

1937年抗战前夕,他已提为少将,任全国宪兵副司令、参谋长,成为了我们萧氏一族最年轻的将领之一。

临危受命守南京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4)

1937年11月18日,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日军兵分三路对南京实行大包围。在这危急存亡之时,萧山令奉命将士担负拱卫南京的重任。日军进攻南京有7个师团12万人,用飞机、坦克、军舰对南京形成立体包围。而萧山令指挥的守军,总共10万人左右,武器只有轻重机枪和山炮等。

面对南京城下敌我力量悬殊的状况,守卫南京意味着失去生命。蒋介石和政府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应该如何应对南京即将面临的困境。

军事会议上,大部分高级将领都认为南京绝不可守,应该放弃。还有人认为应该让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的同时留下来几名官员代表南京这座城市投降,这样可以让城中军民免遭日军大肆屠戮。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5)

但是,身为一名军人,面对残暴的入侵者,可以抛下百姓私自逃生吗?他萧山令做不到!武器简陋、兵员数量相差悬殊,即便这样,萧令山仍不为所动,积极应战。11月26日,在萧山令宪兵部队主要负责的防区清凉山、明故宫一带,日军遇到顽强抵抗,死伤无数,不敢长驱直入。但经几天激烈交火,随着日军援军增加,我方守军终因装备落后、援军无望,士卒虽然英勇,但伤亡惨重,南京城岌岌可危。

将军守孤城 英魂葬长河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6)

萧山令宗亲和部下奋力抵抗,却依旧是死伤惨重。面对敌人,他的同僚和部下都劝他:逃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或者,代表这座城市向敌人投降,换得一隅之安,苟延残喘。

萧山令,骨子里流淌着湘楚男儿的霸蛮又执拗的满腔热血,听到后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我萧某受命全权拱卫首都,防守无方无以对党国;杀敌不力,俯首称奴,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我走,南京的老百姓怎么办?我决心留守,与金陵共存亡。”他拒绝了成为懦夫或者奴隶,选择像一个堂堂正正的勇士,迎向了敌人的尖刀利炮。

12月9日,日军的猛烈进攻被萧山令带兵击退。

12月10日,萧山令率领士兵与日军在棉花堤进行激战。

12月11日,日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元气大伤的萧山令无力带兵反攻,许多阵地被迫丢失。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7)

弹尽粮绝的那一刻,萧山令振臂高呼:“杀身成仁,今日是也!”随后率领官兵们手持兵刃冲向了敌人。血战5个小时后,终因众寡悬殊,背水无援,数千将士壮烈牺牲。萧山令心里很清楚,赴死的时刻就要来了。于是,在成百上千的日本兵包围下,我们的宗亲,南京市市长萧山令,国民政府高级将领萧山令,把枪口对准了自己,扣下了扳机……

一声枪响,萧山令倒在中国的母亲河——长江边,江水慢慢沁湿了他的军装,带走了他身体的温度。

他是南京保卫战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军官,他实现了“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与南京共存亡)(8)

蒋介石训导手下军官时,常称“抗倭之战,能与城共存亡者,实以萧副司令为巨擘”。解放后,萧山令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萧氏宗亲萧山令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花雨台上,也永远被国人铭记在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