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水墨丹青绘不成)
原文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这是红迷非常熟悉的一段。借助宝玉的眼睛,第一次正面描写了黛玉形象。其主要看点如下:
01 黛玉之美1、【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只这一句话,脂砚斋竟然反复批注【奇眉妙眉,奇想妙想。】【奇目妙目,奇想妙想。】是什么令脂砚斋如此唠叨不休呢?
因为眉眼是人之精神所在,黛玉就是精神世界的化身。内心丰富,其眉眼当然灵气逼人,如水波闪烁,如云烟润泽,妙不可言。
林,象征着生机盎然,薛(雪)是万物闭塞、湮灭生机。黛玉多病之躯,作者却偏让她姓林,让她代表生机。足见这个“生机”,不是指肉体,不是又白又胖传宗接代的生机,而是精神世界。
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看见女儿二字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咋看上去,这话贬低男性,一下子就得罪天下一半人。其实,要从精神层面看“男女”,这话才能成立。
也就是说,男与女的差别并不只以皮囊来分辨,更重要的是灵魂的不同风格。真正的女孩儿,是天真烂漫的,秉承善良的本性,是来散播和修炼爱的,而非男性世界的争夺、战斗、占有。
水做的骨肉才是女人——从这个角度,才能最好的诠释黛玉,她的罥烟眉含露目是在告诉读者,她才是红楼梦里最纯粹的女人,唯一的女神!
晴雯之所以堪当贾府最美丫鬟,只因其眉眼有几分黛玉的影子。由此便可知,眉眼的重要性!这是心灵的窗户,灵魂净污之所在。而纵观金陵十二钗,只有黛玉被重点描写眉眼,只有她的眉眼中,饱含着天地之灵气。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脂砚斋批语
甲侧: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眉: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脂砚斋说“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
曹雪芹描写人物是分等级的,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描绘方法。高级审美观注重写意,而鄙视写实。中国传统士子热爱精神的富饶,而鄙视物质的堆砌。
黛玉之美,美在气质、美在底蕴、美在才华、美在情趣,美在她代表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简而言之,神采气韵超凡脱俗。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能令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她的潇湘馆终年翠竹环绕,她的生活永远充满花的影子、书的墨香,她的鹦鹉会念“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的心如莲花之静美,她的灵魂是浸润着诗意的。
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个水墨画般的黛玉,遥遥的从天际走来。而读者只能通过曲径通幽的文字,来感受天下最奇妙的女子。
3、【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这句话的意思是,黛玉与众人都不一样,无法用世间美貌比较高低。因为其他人跟她不在一个档次上。
只要对比下曹雪芹的外貌描写手法,就知道黛玉确实与众不同。其他人无论多美,也只算是“美人”,而黛玉是“美神”!
【注】曹雪芹的各种外貌写法,请看《宝黛相见:古典文学史上最神奇的隔世重逢》
被颜狗们吹上天的薛宝钗,书中描写她,却是纯写实手法。【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翠,实色也,艳俗不堪。银盆脸,水杏眼,全部是实际形状。
画龙点睛,少了那点灵气,画的再好也无用,中国文化里就讲究这个。看宝钗,没有任何写意性的东西,没有气质比喻、没有神采描绘、没有跟天地自然挂钩之美,等于是一张干皮,一副没有生机的死画。
红楼梦被称为雅俗共赏,宝钗所谓的“美”,是用最低级审美观描写出来的。她是书中唯一享受这个待遇的。
黛玉和宝钗站在一起,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气韵风格。最直观的比喻,就像天仙脸和网红脸的差别。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提到玉就有特指,它代表君子,代表精神世界,代表纯净无暇,代表远离低级趣味,代表了超越性的生存观。而金恰恰相反,它代表现实主义,代表权贵阶层,代表对物质世界的渴望、征服和占有。
所以,审美档次的差别,终究是人格的差别。
可惜,多数读者看不懂这些差别,望文生义,硬说宝钗跟黛玉并驾齐驱、宝琴比黛钗更美等等。而影视剧更是极力拔高宝钗,打造双美,有谁会从深层文化意义上,去展示黛钗呢?
02 宝玉之评
宝玉曾多次夸女孩子,大部分都是由衷的羡慕感叹,人人在他眼中都是一朵鲜花。有意思的是,面对稀世美女黛玉,宝玉却并没惊叹其美貌。
他说的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才真是最高级的写法,正所谓大音希声。
1、呼应黛玉之惊,强调两人的前世因缘。
黛玉见他大吃一惊,两人生命的联系感太强了,可不是一般的似曾相识。宝玉见她当然一样,只是宝玉率真,脱口而出。
见到美女,悦其色那叫喜欢,惊其魂,才是深爱!这个时候,什么美不美的,倒不重要了。
当灵魂发生碰撞时,外貌就失去价值。任你沧桑衰老,即便化成灰烟,在我心中永远是唯一的光。
2、这是宝玉在本书的第一句台词,用来奠定人物角色的。
卓语此前的解读多次提到,人物第一句台词很重要!看这句台词,就知道他的角色、他的终极使命了。
这并非卓语自己创造的理论,脂砚斋在此处就批道【 看他第一句是何话】,这不是特意提醒读者吗?
宝玉第一句话如果是夸人美色,那就真成了滥情公子了。“我曾见过的”,他的人生是来寻找知己,进而寻找自我的。
他的生命,注定跟黛玉不可分开。
03 贾母之乐
贾母听了宝玉的话,一串叠词更好、更好、更相和睦,大有深合朕意之感。
从贾母这个态度,结合后面对黛玉住宿的安排,可以反映出来贾母接黛玉来府,绝非白添个人口那么简单。黛玉是贾母选来做孙媳的。
【注】详解请参看《从豪门媳妇的出身,看到贾府里最隐秘的矛盾》
原文: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01 态度亲密按照封建礼教,宝玉跟黛玉相见已经有些出格,两位几十岁的舅舅不就都没见面吗。即便相见,保持距离感是必须的。
但是,宝玉刚见黛玉,就“走近黛玉身边坐下”,还“细细打量一番”。这确实不合规矩,但确实就是宝玉风格。进一步说,是荣国府家规散漫的风格。
脂砚斋对此批语:
甲侧:与黛玉两次打量一对。蒙侧:姣惯处如画。如此亲近,而黛玉之灵心巧性,能不被其缚住,反不是性理。文从宽缓中写来,妙!
这里不是林家,黛玉只能客随主便,再好的教养,也躲无可躲,以上是客观。主观嘛,那就是前世之缘,难以疏远。
总之,作者从主客观方面都为黛玉找好了出路,让完美的黛玉不必承受礼教指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8回宝玉到梨香院,先问薛蟠。与男主人打交道,才是礼教下的拜访之道,这个小细节,证明宝玉原本对薛家以礼相待。可是的可是,竟然被薛姨妈连哄带骗,硬生生推进女儿闺房.......
第8回是金玉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对比下二玉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宝玉的的情感真假,一目了然。而黛钗一个被动,一个主动,从礼教角度,孰优孰劣孰无耻,也一目了然。
02 问读书那个时代,读书并非女孩子的份内事,尤其是黛玉才六七岁的年龄。因此,宝玉这一问,反映的是他对文化的高度热爱。同时,也是对高层次心灵世界的热爱,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嘛!
所以说世人说宝玉怕读书,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
书分很多种,宝玉只厌恶名利之书。至于思想之书、素质之书、心灵之书,他比任何人都热爱!
反之,宝钗袭人最热爱的书恰恰是名利之书。拥钗派历来以劝读书,为钗袭的功绩美德,实在是夏虫不可语语冰!
03 黛玉的自谦
这一段广受歧义,因之前贾母谈到读书,很多读者误以为贾母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致使黛玉改口说自己没读过书,委屈自己,讨好贾母。
这种观点,实为大谬!
贾母可不是个程朱理学的老夫子,实际上她是坚定的拥才派,是贾府文明最大的庇护者和推动者。
1)那个时代,不是全民义务教育时代,女孩子读书不是份内事。程朱理学派要了解一个女孩子的话,应当问女红技艺,而不应该问读书。
2)是贾母先问黛玉念何书,尊者主动提的话题,便是一种表态,是支持褒扬的意思。推崇才学的人,才关心念何书。
3)史家祖上史公是尚书令,即宰相。人家第一代就是治世能臣,跟贾府是一文一武,旗鼓相当的关系。贾母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仅仅凭借熏陶,都不可能反对文化。
4)贾母把最心爱的女儿嫁给书香世家,还选了探花做女婿,跟王夫人的择婿观天壤之别。
5)黛玉的潇湘馆是最上等书房,背后自然有贾母的财力支持。
6)黛玉日后才学突出,日日吟诗作对,连她的鹦鹉都会念诗了,这是贾母给的环境。袭人抱怨过,说贾母故意庇护黛玉,荒废女红。
7)贾母如果反对女子有才,那大观园就不会有诗社。李纨凤姐绝不会违背老祖宗的好恶。
那么,贾母为什么说了那句引起歧义的话:“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因为黛玉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脂砚斋批【稗官专用“腹隐五车书”者来看。】
腹隐五车书,就是学富五车的意思,只是全部隐藏于内,不令人知。这就是说,黛玉故做谦虚!
文人的礼仪是,初次见面必须显示自己无学,抬高对方,方是君子。说实话,那就是高傲。黛玉的自谦,贾母看出来了,她需要替三春也谦虚一下,方不失大家风范。
还有另一层含义,作为史家人,她对贾府的文化水平自然看不上。在她眼中,这些女孩子确实只算“认两个字罢了”。
黛玉无法理解第二层意思,但她明白第一层。当宝玉又问这个问题时,黛玉就必须再谦虚一把,不使自己高出三春。
纵观贾母、黛玉、宝玉关于读书的话题,都是传统文人间的对话,刻画了三个热爱文化的人。尤其反映了黛玉的谦虚谨慎。
许多读者印象中的黛玉小心眼、清高自傲、目无下尘,其实都是错觉。只需读懂黛玉进府这一回,就会发现曹雪芹塑造了一个多么举止娴雅、谦冲自牧的完人。
这一天黛玉见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场面。有善意的、恶意的、温暖的、冷漠的,有激动的、尴尬的、严肃的、无理的、惊奇的。无论哪种情况,她都以超常的聪明智慧、超高的机巧应变、超等的知书达理,一一应对,满分过关。
【注】参见《黛玉和王夫人的世纪相见》
可以说,作者爱黛玉爱到了灵魂里。他的林黛玉,是非凡人,是不合常理的完美!
对于黛玉的机变,脂砚斋说【总写黛玉以后之事】,就是说,黛玉日后始终都秉持着行权达变的作风,随顺环境、随顺众人、力求令一切人满意。尽管这很难,但绝顶聪慧之人可以做到。
曹子建笔下的洛神,是完美的美人。曹雪芹笔下的黛玉,是完美的教养,完美的情商!
读者的印象之所以弄反,只因为假语存!贾府就像尘世,这里盛行假,只能以假语写。黛玉后来仿佛长了一身刺,以林怼怼的面目示人,便是作者故意专写她出刺的瞬间,大部分美好可爱的样子反而不写。
其实她还是那个通情达理的黛玉,但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没有锋芒,怎能存活?
环境太奇葩时,神仙也能变成仙人掌!
未完待续,卓语将在头条号里持续不断的解读红楼原著,引领读者细品其中玄奥。敬请关注卓语,等待精彩更新。
#红楼梦# #寻找前世之旅# #隔世情缘# #三生石# #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