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

吳其濬简介:

吴其濬(1789 - 1847),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植物学家,博物学家,河南省固始县城关人,嘉庆二十二年状元(1817年),官授翰林院修撰。为清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

在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矿业、水利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曾任兵部左侍郎,户部右侍郎,湖广总督,云贵总督,湖南、浙江、云南、福建、山西巡抚等职。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

吳其濬

履历

吴其濬出生在一个明清兴盛之至的世家,进入清代,自吴其濬祖父起吴家上下四世一共考取进士十人,其中吴其濬还是有清一代河南省唯一的状元。其祖父吴延瑞是乾隆三十一年的二甲十四名进士(1766年),官至广东按察使,著有《清芬书屋文稿》;其伯父吴湳,乾隆四十六年进士(1781年),官至解州直隶州知州,有《卧云山房文稿》传世;其父吴烜,清乾隆五十二年进士(1787年),官至兵部吏部左右侍郎、礼部右侍郎,著有《中州文献考》、《读史笔记》等;其长兄吴其彦是嘉庆四年的二甲六十三名进士(1799年),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藤花书屋遗稿》等。另有堂兄吴其浚、堂弟吴其泰,子侄吴元炳、吴烈为进士。

吴其濬五岁时,母亲许氏(翰林院庶吉士许家齐之女)便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十岁拜伯父为师,就读于固始临淮书院。吴其濬好学不倦,群书博综,无所不窥,而且他生性好强,遇上不懂的问题总要究根问底。十二岁时,吴其濬又随母亲到北京,先是攻读于清芬书屋,后又考入国子监,学业大进。

清嘉庆十五年中举人(1810年)。初以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殿试一甲一名,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两年后他受命主持广东乡试(正考官),时值其兄吴其彦为顺天府学政,兄弟二人同为学官,一时传为学界佳话。

道光元年任实录纂修(1821年),当年(吴其濬34岁),父病逝;道光三年,伯父病逝(1823年);五年,母病逝(1825年),吴其濬守孝居乡八年。其间,他选择固始城东史河湾地十多亩,辟建植物园,取名“东墅”。“植桃八百,种柳三千”,“编槿为篱,种菜数亩,”“经营三四年,绿鬖髿,覆半墅”。“东墅”是吴其濬研究植物的场地,门前对联书写: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一年山洪暴发,东墅被淹,他带粮,溯史河而上,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患原因,并写出《治淮上游论》,颇有建树。

道光九年,吴其濬守孝期满回京,初任教习庶吉士,充日讲起居注官(1829年)。十一年,在南书房当值(1831年),后历官湖北学政、太子洗马、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越级提拔为内阁学士。道光二十年奉令到湖北按察(1840年),查实湖广总督周天爵任人不当,逼死人命,其子违例用人等事,诏令周天爵革职流放伊犁,其巡抚以下分别受降职处分,吴其浚代湖广总督,后实授湖南巡抚。两年后,剿灭崇阳钟人杰起义,被记功优叙。次年调浙江(1843年),未行,值武冈(今湖南武冈县)小股农民起义,剿灭后,调云南巡抚代云贵总督。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调福建巡抚,改山西巡抚,兼管盐政。任内裁减公费,改革盐政,捕捉鸦片贩子,时论称其"清勤"。次年因病致仕(1846年,“乞病归”固始),回家后即去世,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农历)奉上谕曰“山西巡抚吴其濬由翰林院入直南书房,存跻卿贰,外擢巡抚,学优守洁,办事认真,兹闻溘逝,殊深轸惜,著封赏,加封太子太保衔,照巡抚例赐恤,寻赐祭葬。”

朝廷因吴其濬在山西巡抚任内改革盐法,克己奉公,特别加恩其子孙以表彰他的廉洁清正。为此,其子吴元禧、吴崇恩、吴荣禧当即分别实授主簿、知县、通判官职。其子吴承恩、吴洪恩,其孙吴樽让皆赐举人出身。吴其濬为官清勤廉正,泽被五子一孙,成为当时盛事佳话,其家族也达兴旺极点。

吴其濬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对植物学与矿产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滇南矿厂图略》和《滇行纪程集》等书。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在植物学上所取得的成就甚至大于他作为一名清代封疆大吏的历史影响,清道光二十八年该书木刻本出版(1848年),该书的问世把我国传统植物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对世界植物学界产生深刻影响。19世纪70— 80年代,流传到法国、日本等地,至今仍是植物学和中医学的重要著作。

主要著作

著有《植物名实图考》38卷。计引植物1714种,不仅是记述植物药品的巨著,对现代采集药物和植物分类的鉴定工作亦大有帮助。其科学价值,一是纠正了一些本草学家的错误;二是附图特别精确;三是很多植物后来中名定名以其为依据。还编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收录植物838种)、《云南矿产工器图略》、《滇南矿厂舆程图》、《滇行纪程集》、《军政辑要录》、《奏议存汇》、《治淮上游论》、《念余阁诗钞》及《弹谱》等。

他留心观察各地植物,依据耳闻目见并辑录古籍中的有关记载,积30年之功,著成《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两书。前者开中国现代植物志之先河,在中国植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研究植物,强调“目验”,反对“耳食”。例如,他在山西任职时,就注意到《山西通志》上所谓山西不产党参的说法与实际不符。他发现山西不仅野外盛产党参,而且还有人工栽培。他指出党参“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花色青白,土人种之为利”。他还派人到深山掘得党参的幼苗,进行人工栽培和观察,发现“亦易繁衍,细察其状,颇似初生苜蓿,而气味则近黄耆”。他将历代古籍中有关植物的种种记载和论述汇编为《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收载植物838种。这不仅为自己进一步研究各种植物,撰写《植物名实图考》准备了必要的史料,而且也为后人查阅中国植物文献史料,提供了方便。

《植物名实图考》全书38卷,记载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所载植物增加了500多种(见李时珍);它所收录的植物遍及中国19个省。其所记植物地域范围之广和种类之多,都远远超过历代本草。吴其濬参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植物分类方法,但又作了很大改进。《植物名实图考》分植物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等12类,比之前人更为简洁、合理。在每一类下,记述若干种植物,包括名称、形态、颜色、性味、产地及用途等,力求与实际情况一致。他通过亲身调查和对古籍的考证,纠正了前人文献中许多名不符实的错误记载。《植物名实图考》中,每一种植物的描述都配有根据实物绘成的植物图。有些图精确程度可资鉴定科和目,有的甚至可到种。《植物名实图考》不同于历代的本草书,它开始摆脱了单纯实用性而向着植物学著作过渡,很接近现代的植物志,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中国植物,提供了宝贵资料。现代许多植物学家,还常借助它来确定某些植物的中文名称和了解其用途,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推崇,并被广为引用。

相关文物

吴其濬墓被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21日公布),吴其濬故居、固始吴氏世大夫祠为吴其濬墓附属文物。此外,吴其濬曾在固始县城东郊开辟“东墅植物园”,作为栽培、研究植物的实验地。

吴其濬墓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秀水街道大皮村境内。墓园初建时占地五亩,四周有围墙、碑林、石坊、祭堂、墓前排列有石人、石马等石雕,并有专人守园。后经战乱,屡遭破坏,现存墓冢一座。

吴其濬故居(“状元府”)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蓼城街道中山大街21号,该处也是吴其濬的出生地。宅第坐落在原固始县城东门内,沿街本有门楼三间,门前有两根木柱,上面各有一木方斗,称“阀阅门”,是世宦门第的标志。飞燕鸣叫的插花兽门楼,高大宽敞,上挂清仁宗(嘉庆)皇帝御笔亲书的“状元”匾。大门两侧有一对青石雕刻的雄狮,进门是一面照壁,然后是天井院,分东院门、西院门和正门三个住宅,吴其濬祖父吴延瑞居中。宅第有前厅、中厅、后堂、内宅和“清芬书屋”。长子吴湳住东院,次子吴烜(吴其濬父亲)住西院。进西院是五间接官厅。客厅陈设素雅,正上方悬挂一块深兰色的横匾,书写金色的三个大字“宫保第”,厅东边有一小院,是吴其濬的书房,名“念余阁”。吴其濬的诗集就是以这个书房题名为《念余阁诗钞》。厅后是内宅,堂楼西有三间读书楼,名“绿云轩”。吴其濬故居现存堂楼和读书楼“绿云轩”。楼房为青砖小瓦,木架结构,前后廊为石基木立柱,二楼走廊为木花格护栏,门窗砖雕饰及结构,吸收了欧洲建筑的特点,整个建筑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征。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其濬墓的附属文物之一。

吴氏世大夫祠是吴其濬祖父吴延瑞在乾隆四十七年在城内北后街创建(1782年),于次年竣工。吴氏世大夫祠祠规规定:吴氏后裔生前没有大夫职衔的,死后不能入祠。祠堂前后五层,有正殿、后殿、香火殿等,并有旁宅院落为祠堂服务。吴氏世大夫祠现存正殿五间,建筑为青砖灰瓦,木框架结构,前廊为方石立柱。殿高4.5米,长20米,深8米,面积160平方米。祠堂中置香案,存放牌位,挂有吴氏祖先画像,是吴氏族人祭拜祖先的地方。

东墅植物园位于今固始县城东南郊外李家花园村。吴其濬曾为守孝居乡八年。其间,他选择固始城东史河湾地十多亩,辟建植物园,取名“东墅”(即今天俗称的李家花园)。“植桃八百,种柳三千”,“编槿为篱,种菜数亩,”“经营三四年,绿覆半墅”。东墅是吴其濬研究植物的场地。门前对联书写:“荒地十亩亦种奇花亦种菜,茅屋数间半藏农具半藏书”。一年洪水爆发,东墅被淹,他带粮溯史河而上,进入大别山腹地考察水患的原因,并写出《治淮上游论》,亦颇有建树。

吳其濬书法: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2)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3)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4)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5)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6)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7)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8)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9)

吳其濬故乡:河南省固始县景观图片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0)

固始县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1)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2)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3)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4)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5)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6)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7)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8)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19)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20)

吳其濬故居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21)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22)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23)

金榜题名详细解说(金榜题名赏析46)(24)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