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建艺术概论题库(王宏建艺术概论课后题整理)
本章主要讨论了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以及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内容与形式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介绍了艺术作品的意蕴与风格、格调与品位、商品等属性,并论述了艺术美的根源、条件和特征等问题。本章题型以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着重把握艺术作品这个有机的整体,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这两个主要构成因素方面理解它们之间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并了解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与艺术美的特征及审美价值,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第五章艺术作品论1.怎样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
2.试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
3.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简单解释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格调与品位。
5.如何认识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6.结合第一章的有关内容,试论艺术美。
参考答案1.怎样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容?【参考答案】
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它是艺术家与生活和社会进行精神交流的媒介,也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的精神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具体、生动、完整地体现了主题、情节、细节等因素的融合。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对艺术作品内容的把握因人而异,具有不确定性。贝尔在《艺术论》中指出:一个好的作品即“有意味的形式”。然而在艺术范畴之中,内容作为基础服务于形式。这里指出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
(1)以艺术为载体的其他内容。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 王松赞干布的联姻事件,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这是以艺术为载体 的历史内容。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传承至今不仅仅是由于其历史内容,更主要的是作品 中劲健的线条、人物动态以及面部表情的刻画,这些都反映了阎立本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敦煌壁画的经典并不是因为其宗教内容,而是因其夸张的人物造型、色彩的处理、画面的 布局等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吸引了审美主体。因此,艺术内容并不是指艺术作品的题材和 叙事性的内容,而是以题材为载体体现出的一种具有艺术特色的“内容”,这种内容赋予了 作品更高层次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题材的层面上。
美学内容和艺术的形式直接发生关系。艺术作品包括记录的客观现实内容、艺术品 呈现的技术和技巧等美学内容,艺术品的艺术形式就是艺术语言。艺术的形式最接近艺术 本身,艺术的内容是为形式服务的。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群山》描写了一对男女在车 站等车时的一段对话,有文学评论家认为“小说充满象征,隐喻和双关,而同时文字简洁、 干净,以最直白的语言展现一段相当有延展性的生活空间……”所以,艺术只是表现现实生 活的工具,失去了其独立性。艺术的形式感是艺术独立成为艺术的保障。看待艺术时可以 弱化内容,但绝对不能忽略形式。正如米兰•昆德拉看海明威的《白象似群山》,“他创造 了一种形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把作品的形式极度放大,弱化内容,使作品本身 不承载任何事物,只是纯粹的艺术而已。米兰昆德拉认为“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它们所属 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他肯定了艺术的美学价值,肯定了艺术是独立的,即 他认为艺术品的内容对艺术品的优劣不起决定性作用。所以,面对一个比较平庸的题材, 如果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那么就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如果艺术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 达方式进行表达,使形式本身具有极强的意味,那么这个形式本身的价值就远远地超过了 内容的价值。很多抽象绘画就是这样的艺术形式。具体的内容已经消亡,完全靠形式来体 现出作品的价值。
2.试论艺术作品形式的意义。【参考答案】
在一般的审美活动中,艺术作品一般表现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这是因为人类思维通常将一个完整的客观事物在观念中区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面对主观的精神对象同样如此。对艺术过程来说,一般人们把结构、语言中介、体裁等看作是与艺术作品的内容要素,即题材、主题、人物、环境相对应的形式传达因素。而事实上,形式不仅是反映的事件或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物质外表,也是这些内容要素的组织、结构方式,因此,艺术的形式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艺术家精神的物质外表,而是来表达自己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有的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本体的意义。
(1)作为重要的范畴,形式一直是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极其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 是一个仁智各见、充满纷争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形式的问题,源远流长,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又可后延至后现代思想家。尽管有着近似的问题域,但各个时期的观点都是不 同的,相互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变化。古希腊将形式作为本质,古希腊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 指摹仿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2)形式是美与艺术的内在的表征方式。形式与艺术本性发生着深刻的关联,从而揭示 与开显出艺术与美的存在。从形式美的思想历程以及关联形式的各个方面来看,形式对艺术的规定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是异常复杂的。从符号学的观点看,人类审美的艺术活动作为符号系统,是艺术家和欣赏者组合、构建和激活某种符号的过程,艺术作品就是一个包含不同构成要素的符号形式,它是一个由能指的表达层面和所指的内容层面构成的统一体。在这里,能指形式并不是仅仅为传达内容而设定的可感知的物理事实,它与其特有的所指的精神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双面体”。因此,在符号学的意义上,艺术形式并不是单纯的“形式”,而是一个积淀着内容意味的统一整体。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艺术家从其生活感受和心理需要岀发而创作艺术品,以及欣赏者融合自己的体验对作为形式整体的作品的欣赏,二者始终需考虑的就是如何对符号形式进行组合、 构建、理解和领悟,单纯的内容显然不是艺术,不具备审美性质。更进一步说,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严格地对应,形式为内容服务不是艺术品的特性,而恰恰是科学理性的结果。艺术审美的特性就在于它是人类自身创造的符号形式而非给定物的被动影像,所以,在艺术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不一定一一对应,能指形式的可感性、丰富性、多层次性增加了欣赏感受的难度,为探索其所指意味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正是艺术审美的魅力之所在。
3.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参考答案】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关系,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艺术作品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在优秀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1)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 产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根据雇主的需要,或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最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了突出即将受难的耶稣,画面用上了对称的构图,将众人分为两个小组安排在位于画面中心耶稣的两侧,使其成为中心人物,因而这幅画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内容。齐白石的《墨虾图》在构图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到虽不画水但却有水的奇妙,使人感觉到“气韵 生动”“以形写神”的境界。
(3)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形式是相互依存、密不可 分的。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徐悲鸿的《群马图》表现出了中 国画静中有动的内涵,在笔墨表现上讲究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达到了明暗变化的效果, 是他笔下画出的马充满了勃勃生机,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
(4)割裂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导致的错误。任何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内 容与形式的完美统-性,任何形式主义和形式虚无主义都会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形成一定的阻碍。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孤立而又片面的看法,都会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最终成功造成一定的影响。
4.简单解释艺术作品的意蕴、意境、风格、格调与品位。【参考答案】
1.艺术意蕴。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因为它们具有意蕴。
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 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有通过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
2.艺术意境。
“ 境”“意境”“境界”“虚境”“诗境”“化境”等等,是中国古典艺术家、艺术理论家 和美学家经常运用的语汇,它们被用来形容和描述中国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用来评价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审美品质,喻指艺术所营构的精神世界和传达的生命意趣。这些语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理论的不断阐释中,最终被升华为一个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即“意境”,中国艺术意境创建和开启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生命 时空和审美世界。
3.艺术风格。
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中偏重于外在形态的方面, 是艺术作品因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风格 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是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的客 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以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 的风格是他的全部人格的体现;从客观上来说,一定时期的社会风尚、政治文化倾向,也 会对艺术家风格产生影响。如唐代三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他们虽然都受到了三大 体系美学思想的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显然又各有侧重,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与 诗歌风格。
4.艺术作品的格调:
格调又称风格,指文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格调具有多 种含义,如作品格调、作家格调、时代格调、民族格调等,一般多指文艺家的格调。一个 文艺家由于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趣味等的不同,在 题材选择、主题提炼、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等方面,常呈现出 与众不同的特色,形成不可重复的风格。格调是文艺家精神特性的印记,它不是体现在一 些作品中或某些艺术因素方面,而是体现在全部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统一中。格调是文艺家 成熟的标志。并非每一个作者都具有自己的格调,只有那些刻苦探索、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文艺家,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格调。
5.艺术作品的品位:
品位是指作品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层次,原是矿物学上的术语。它是从作品中细分出差异性、层次性和等级性的范畴,即从批判的角度确立作品不同趣味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同特征,并建立起相应的等级次序。近十年来,这个词频繁出现在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上,并由此进入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领域。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品位高低,主要 是看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
5.如何认识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参考答案】
艺术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审美的认识。艺术作品具有风格、品位等属性,一旦艺术作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艺术作品就表现出一定的价格,带有商品属性。
(1)艺术的商品属性,是艺术作品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缺一不可。艺术是劳动产品,艺术家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贾岛写诗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羲之练习书法勤奋,洗笔砚水池尽黑。创作艺术的这种劳动绝大部分是精神劳动。但是,艺术作品只有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换取相应的报酬,艺术作品才是商品。如故宫博物院藏王献之《中秋帖》,本是王献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蕴含着高超的行书技巧,也是一件传世的艺术精品,从宋代以后都是皇家秘藏之宝,民国时期被溥仪偷盗出宫,后流传至香港。新中国政府拨款将其买回来,只有在这种购买的过程中,《中秋帖》才带有商品属性。现在是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国宝之一,是无价之宝,因为不会放在市场上交易,所以现在没有商品属性。
(2)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①艺术作品的使用价值精神需要。不同于其他衣食住行等商品,艺术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接受者的审美需要。所以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创作,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本源。精神性和审美是艺术永远的生命线,是本质属性,所以一个艺术作品,我们应该强调它的审美价值、精神价值。马克思经济学中认为,能够交易的东西往往都有无差别的劳动。艺术作品里面也蕴含着无差别劳动,人在上面赋予了大量的时间、大量劳动。这个劳动和时间就是精神生产,是艺术家花费大量的精神、大量的心思才制造出来的艺术品。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要参考它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
②商品价格受到市场规律、社会风尚等因素的影响。因为接受者的欣赏角度不一样, 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会与其价格出现偏离。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当中的美。而且有时候可能出于接受的目的不一样,有时候一些接受者接受艺术作品也是为了收藏, 等待升值,这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凡•高是后期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但是他的作品在生前并没有卖出去,而他死后,随着社会审美认识的提高和风尚影响,他的作品在市场上受到追捧,画作往往上千万美元交易,时时打破拍卖纪录。
③市场因素对艺术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促进艺术再生产,一方面有可能使艺术生产成为商人的雇佣,牺牲创造性、审美性。艺术的再生产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艺术作品交易后,往往能支持艺术家、艺术生产机构的继续创作。美国的好莱坞体制,将电影的拍摄、发行、评论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巨大的盈利支持电影技术的不断创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电影,为世界电影艺术贡献了大量的经典,另一方面流水化的生产,扼杀了编剧、导演、演员的艺术独创性,电影内容的套路化,表现形式的模式化非常严重,牺牲了艺术的创造性和审美性。
6.结合第一章的有关内容,试论艺术美。【参考答案】
(1)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人类审美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与生活美丑特性在优美艺术形象中的结合。艺术美和艺术不是同一概念。艺术是和哲学、宗教、伦理等相并列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美是对艺术作品审美属性的概括。艺术美的种类繁多,存在于一切种类、样式的艺术作品中。造型艺术如工艺美术、建筑、 雕塑、绘画;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电视剧;语言艺术如文学等。这些都是艺术美存在的具体形态。艺术美是一种反映形态的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生活是第一性的,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是艺术美的源泉和反映的部分对象。
(2)艺术美的内容形象。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 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面对一个艺术作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但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构成的美。同时艺术美也包括艺术内容的美、艺术的形象美、形式美。这样,它们不仅从不同侧面显示着社会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而且也显示着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所以归根结底,艺术美是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人的本质力量。
(3)艺术美的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体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客体再现”,即艺术家在创作的日寸候,如实地描写事物的客观形态,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再现于艺术作品中。再现固然要描绘得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可悲、可信,但再现绝不是照相式的有闻必录,而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现时允许有某种变形,即在再现过程中已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性劳动。因此,在探讨艺术美的本质、寻求艺术美客观的根源等,都必须坚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艺术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原则。但也不能认为艺术美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应、简单的再现。还必须承认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体生命的表现,包括心灵表现。换句话说,在构成艺术美的诸多要素中,应包括艺术家主体方面的因素。而这些主体方面的因素,就熔铸、体现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意志、冲动等;即物化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
(4)艺术美的特性:
①艺术美是艺术家的创造性成果。艺术美根源于人的生活,但它不是艺术家从生活中直接拈来的,而是艺术家以自身全部体验、情感和态度,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创造性表达,亦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审美创造赋予现实生命以感性形式的过程和创造性成果。
②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生活是艺术美的客观因素,但它不同于自然形态的生活原型,而是集中了生活的精粹;艺术美的主观因素则主要是指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及其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任何艺术形象的创造与创造活动,都具体包含了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艺术美正是他们的有机统一。也因此,主观因素不同,主客观统一的方式和过程不一样,艺术美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特点。
③艺术美具有非物质实用性。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形象,对于人的日常生活需要没有实际的物质性用途。即便是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宗教建筑,比起一般的住宅、会堂等,它的用途也主要体现在精神性上。人类审美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当人类的创造和创造产品从一般实用形态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觉地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意义的创造和创造产品之际,艺术美才得以真正进入美的存在系统。原始人制造的工具尽管可以包含有一定的审美因素,但它首先是一种适用的劳动工具,而不是在自觉的审美意识支配下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一件艺术作品首先总是以满足人的精神上的需要为目的,并以其特定的审美价值为人所欣赏,也因此,艺术形象虽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如光、声、色、形等,但他们并不能就此带来艺术美的物质实用性。所以,萨特认为,“艺术品是一种非现实”,“只有当意识经历着对世界的否定性的激变过程,进入想象的境界时”,艺术美才会出现,而“实在的东西永远也不是美的”。
④永久性。“艺术本来是在时间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艺术本身有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一般总是存在于一时一地,受到时空条件的局限,尤其是自然美对环境的依存性更大。而艺术美有所不同,它通过物质手段把现实生活和人的生命追求、情感、理想等精神性因素统一在艺术作品中,成为具有固定形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取得超时空的普遍的审美效果。人们可以从艺术形象上感受、体验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美,特别是一些优秀艺术作品更有着长远的审美价值,具有永久的魅力。如古希腊雕塑、荷马史诗、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李白的诗、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