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在东汉末主要成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

清代医学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伤寒论》是什么书,出自谁之手,为什么医者不明它就不可以为医?《伤寒论》是晋代名医王叔和根据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改编而成,一本是《伤寒论》,一本是《金匮要略》。

张仲景在东汉末主要成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1)

《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学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

据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源自中国古典医籍的“三药三方”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三药三方”的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胶囊,就是以《伤寒杂病论》中的古代名方为基础研制而成的。

张仲景,河南南阳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医学,拜叔父张伯祖为师,立下“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志向。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侄子,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在汉灵帝时期,张仲景因“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被推举为南阳郡的孝廉,后官至长沙太守。任期内,张仲景深入民间,留心各种疾病,搜集民间方剂,召见各地名医,商讨医学,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

东汉末年,战乱频频,瘟疫流行,百姓深受其害。张仲景的家族二百余人,不到十年时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竟占十分之七。

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在长沙任太守期间,他在料理政事之余,还在大堂上坐堂行医,为百姓施医诊病,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为纪念张仲景,人们就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在东汉末主要成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2)

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决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只要听到哪里有名医,有治病的好方子,就去拜师、去寻求。

他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张仲景根据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通过10年努力,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

张仲景在东汉末主要成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3)

因世事变迁和遗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代传下来的只有经晋代王叔和改编过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种。华佗称《伤寒杂病论》“此真活人书也!”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辩证论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诊明确,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重要依据。

过了1300多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研究张仲景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觉得能写下如此巨著的张仲景应该在历史上占据极高地位,于是尊称为“医圣”。

《伤寒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60%以上的伤寒方可能是从《伤寒论》中演化而来。

世事千载,万古流传。张仲景和扁鹊、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中华名医传承下来的中医药学,必将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中国处方”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张仲景在东汉末主要成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