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一文中人物形象(鲁迅作品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什么)

孔乙己一文中人物形象(鲁迅作品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什么)(1)

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生活在清朝末年,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又没有进学,是一个既不幸又很不争气的人。小伙计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也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小说以一个12岁的孩子的口吻叙述故事,反映生活,更能体现情节内容的真实性。围绕在孔乙己身边的一群人中,掌柜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以取笑孔乙己为乐,把孔乙己的遭遇当做笑料,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制造孔乙己悲剧的还有残忍狠毒的丁举人,他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他爬上去了,成为残酷的压迫者,就肆意毒打没爬上去的孔乙己,以致“打折了腿”,所以笔者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封建科举制度,诸如当时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不接纳,孔乙己自身鄙视劳动,不会营生等。

一、孔乙己的肖像描写

为了孔乙己的出场,作者在一开始就为他搭起一个“表演的舞台”:鲁镇的咸亨酒店。你可不要小看这酒店,它可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真可谓小酒店,大社会。光临酒店的酒客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短衣帮,一类是穿长衫的。喝酒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是“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钱,买一碗酒……靠柜台外站着,热地喝了休息而穿长衫的则”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不但显现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巧设悬念:孔乙己属于哪一类人呢?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孔乙己出场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承上启下,也揭示了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则含蓄地说明他还要硬摆“读书人的架子”,羡慕阔绰地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他喝酒的方式和衣着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他特殊社会地位的标志。“唯一的”说明他和酒店的上层人物和下层人都有距离,身份很特殊。在这一段里作者集中笔力描摹孔乙己的外貌:“……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作者为他画像,旨在叫这个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的孔乙己走出来,好让观众先睹为快。从这里我们初步能感受到孔乙己的不伦不类。总之,初见孔乙己,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邋遢,懒散。

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还有一次就是在他被打折了腿之后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时候,两相对照,更见悲哀。

孔乙己一文中人物形象(鲁迅作品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什么)(2)

二、孔乙己的神态描写

另外,作品还通过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主要是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写的。小说共有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

第一次是在第四段,“孔乙己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加之好喝懒做,(也不愿去以劳动求生存)致使其生活连温饱也不保,穷的“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贵人的“满面红光”,只能是“清白脸色”。这“清白脸色”的描写,再配之以“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清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取笑他,揭他短时,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遭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偶而为之。

第三次描写“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脸上为什么呈“灰色”?如果说孔乙己因偷东西被打得鼻青脸肿,那是肉体上的伤疤,那么没有考取功名,便是他精神上的伤疤。酒客取笑他偷东西时,他还与之争辩,可酒客取笑他“捞不到半个秀才”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就充分表现了孔乙己灵魂深处的疮疤被戳痛时的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第四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走”来,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他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惧,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品的悲惨画面。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地推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同时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作用。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历久不衰,受人喜爱,还因为对他独特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顺便讲一下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通过孔乙己在酒店的四个生活片段展开情节,即:(1)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讥笑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4)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我们来看看孔乙己都说了哪些话。当酒客取笑他偷东西时,他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是,当人们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这时他嘴里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即使跟孩子说话,也是“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后来,被丁举人打折了腿,酒客取笑他,他却说是“跌断,跌,跌……”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自欺欺人,并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可见封建制度无情的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他却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我们从孔乙己的语言动作中也能看到他诚实的一面。动作神态描写方面,如通过孔乙己手酒客戏弄时神态的先后变化,极其传神地刻画了他始终把往上爬,追求功名利禄当做人生第一要义的思想。通过描写孔乙己教“我”识字和给孩子们茴香豆吃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心地善良的本质。

孔乙己一文中人物形象(鲁迅作品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什么)(3)

三、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正如鲁迅对孔乙己、阿Q之流的评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其社会遭遇说,的确“哀其不幸”;就其个人灵魂说,又是“怒其不争”。改造社会,必先改造国民。如果说“狂人”是一个开始自觉地“真正的人”典型,那么,孔乙己只是一个麻木的需要拯救的灵魂典型。深刻认识孔乙己,就是深刻认识国民的“愚弱精神”,最终达到“立国先立人”目的。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根本原因,是其性格矛盾的悲剧性冲突。

1.内心自尊与自卑心理的碰撞

内心自尊与自卑心理的碰撞决定了孔乙己必然自欺欺人、故作清高和迂腐麻木的性格。孔乙己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虽“皓首穷经”却名落孙山,因不会营生而“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论理说,如果能够脱下长衫加入到“短衣帮”里并同他们真正混为一类,那么他绝不至于成为被众人嘲弄取笑的对象。但是,孔乙己却自视高人一等,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而标志着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就连人家揭他偷书的疮疤,他也以自以为荣耀的“读书人”的身份作盾牌去抵挡别人的羞辱。这必然招致孔乙己难以逃避的不幸。他可以不搭理别人“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了”的起哄,也可以看着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但是,他却无法回避别人“亲眼见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的事实,更无法回避“连半个秀也捞不到”的失意。不肯承认自己的劣行,更不愿正视自己的无能,读书人强烈的自尊意识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自卑心理交织冲突,便使孔乙己“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地争辩,以抵抗别人的起哄维护自身人格和尊严。从“窃书不能算偷……”到“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

2.要强于懦弱的矛盾性格的冲突

要强于懦弱的矛盾性格的冲突注定了孔乙己必被嘲弄羞辱的尴尬处境。孔乙己无名无功、无钱无势,仅是一个穷书生。倘若对旁人的嘲弄完全装聋作哑、闭口不应、逆来顺受,那么,便不可能激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不至于“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在自身性格的冲突与环境的冲突中,成为人们取乐的对象,让人感到“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3.好吃与懒做的性格冲突

好喝与懒做的性格冲突决定了孔乙已必然小偷小的返习和由此的悲剧、在建社会里,特别是在科举制度下,“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剥削阶级统治阶层,从而不劳而获的占有社会物质生产的劳动成果。孔乙己“好喝”与“懒做”性格的冲突面临三种解决方法的选择:一是以更多的劳动换取较多的生活资料以满足享受;二是放弃贪图享受的欲望而甘于贫困;三是以非正当的方式即以正当劳动之外的方式去占有生活来满足欲望。孔乙己选择了第三条途径。尽管“他身材很高大”,但却“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便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自己发昏,竟偷到了丁举人家去了”,被“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四、孔乙己的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孔乙己悲剧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上演,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罢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联系现实思考价值规律,才能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鲁迅“立人”思想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多种形式的封建残余僵化思想和现代版的极端功利思想,影响着今天的社会思潮,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唯读书论”;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的“读书无用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官僚主义思想:“,高高挂起”、“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社会冷漠思想。不少的社会弱势群体,急需社会扶助。为,国家社会应注两点:①掉形成正确的社会爽论引导健康科学文明思潮。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就业、医疗、住房、保险、养老等。实现个性自觉,尊重,也尊重他人,独立思考,真正成人。所以,一个人有了这样的意识,他就具有了真正的勇气,他就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了。他也就可以拥有“一个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一种坦荡的胸怀了。孔乙己的悲哀即在于他的“不自觉”和“缺乏”独立思考他僵化死守读书求仕的理想,遭受失败后又不改初衷,盲从社会落后评价,依然深陷痛苦不求自赎,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直至悲惨死去。分析孔乙己命运原因,值得借鉴思考的有三点:①自觉自醒,转变观念。家长和学生应扭转“学而优则仕”、“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重视人才轻视人品”等观念;②自我定位,自我调适。树立理想符合社会需要,就不会“英雄无用武之地”;适应形势,就不会职业歧视,择业艰难。③独立思考,自立自强。每个个体都有充分发展自我、享受幸福的权力,同时,学校教育应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学校教育应是引导个体充分发展的平台,不应成为个体命运的主宰。否则,学校就可能传播另种形式的孔乙己思维,培养造就今天的孔乙己。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强化三点思考:①尊重个性,平等教育。不要歧视“差生”溺爱“优生”;不要重视文理,轻视艺体;不要重视普教,轻视职教。②注重人格培养。有德无才的人是脆弱的,但有才无德的人,更是危险的教育要五有并重,尤其不能忽略健全人格培养。③健全教育体系。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体系,就为社会个体搭建了各自充分发展的合适的平台。

总之,“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是一个苦人形象,他穷困迂腐,满口“之乎者也”,卖弄自己的一点知识以致被人嘲弄同时他又染上了一些恶习,好喝懒做,偶尔干些偷窃的事,以致被人打折了腿贫苦寂寞而死作者对他是寄予同情的。

孔乙己的悲剧理应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归咎于他生活的那个社会,(国民对孔乙己的态度:取笑,冷漠,没有丝毫的同情,还把他视为笑料,从大人到孩子都不接纳他。)但笔者认为孔乙己本人也难辞其咎。试想,当时在封建科举考场上名落孙山者,何止孔乙己一人也,虽然说,封建思想宣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可是做不了劳心者,还可以回过头来做个劳力者吗,凭着孔乙己“很高大”的身材,完全可以实现自食其力,可他就是不争气,口头上说“君子固穷”背地里却干起偷窃的勾当难怪作者在哀其不幸的同时又怒其不争。

孔乙己一文中人物形象(鲁迅作品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是什么)(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