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魏延究竟是不是反叛)

我哭一声,天地悲恸,我笑拔剑,直指苍穹。戎马倥偬,沙场秋风。大江东去,谁堪伯仲!

嚄唶宿将,百战余生,这位从刘备在襄阳时就投奔的名将,在五虎大将先后离世之后,他依然活跃在北伐前线,前前后后为蜀汉服务了二十多年。他出生入死,在刀光剑影中为刘备拼出了一片天下,虽然他不如关羽张飞那样与刘备亲密无间,但刘备明白这位在他兵弱将寡、势力孤微之时依然投奔自己的将军的一片忠心。可惜可叹,他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狂妄嚣张的性格之下,背上了反贼的名声。

魏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候加入的。当时,刘备屈居小城新野,寄人篱下,在曹操大军南下之时挡在荆州的前面,可谓四面征战之地。魏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毅然加入,可以说是雪中送炭。所以刘备很喜欢魏延。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魏延究竟是不是反叛)(1)

遥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在终于在众人的拥戴下做了汉中王,这个时候,刘备体现出了一代枭雄的气魄和独特的用人之道,他毫不犹豫地把汉中太守的要职交给了魏延,而众人都以为可能会是张飞呢!在宴会上,刘备问魏延: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慷慨激昂地回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此语一出语惊四座,可谓气壮山河。要知道刘备打下的汉中城并不是得到了什么富庶之地。当时曹操情知汉中难免失守,预先迁走了汉中城的大部分居民,粮草物资也没有给刘备留下。拿下了汉中,刘备也无法依靠汉中作为进军雍凉地区的前线阵地了。

面对这样的窘况,魏延深知责任重大,在汉中任上一干就是九年。将一座空城重新变成了粮草基地,为后来的北伐打下了坚实基础。

魏延看起来对刘备忠心耿耿,也立下了赫赫战功,那为什么后来被贴上了“反骨仔”的标签呢?他在诸葛亮去世后究竟有没有反叛呢?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魏延究竟是不是反叛)(2)

王新军版魏延

我的答案是魏延最后不是反叛,也是反叛了。

首先要区别的是《三国演义》和正史中诸葛亮对于魏延的态度。演义里的诸葛亮,好像长着一双透视眼,他一眼就看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只因刘备顾忌杀害投奔人才影响不好,才姑且留了他一条性命,诸葛亮还特地叮嘱他好自为之,在后来的北伐时期多次打压魏延。然而在历史上是不是这样呢?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杨仪,魏延跟这个人的矛盾非常大,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杨仪同样是诸葛亮爱惜的人才,在管理户籍、调度军粮方面有着过人的能力。如果能够文武相和,对北伐大业定然是很有帮助的,偏偏这俩人谁都不服谁。

而诸葛丞相是什么态度呢?是《三国演义》中那种刻意打压魏延、留观后效的态度么?据《三国志》记载,丞相“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就是说他既器重杨仪,也依靠魏延的勇猛,他并没有偏向谁,只是常常可惜两个人总有矛盾。诸葛亮给魏延加的官职也很大,他被封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后来又升为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可见诸葛亮并非像演义中时时刻刻盯着魏延脑后“反骨”的人。

其次,我们想知道诸葛亮去世之前是不是像演义里一样预先知道魏延谋反,安排马岱杀掉魏延。

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丞相临终前曾经发布了一道遗令,并不是对魏延发布的,内容是:

“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从字面理解,丞相这是在对魏延冷处理。那就是说如果魏延不愿意断后,那就由他去,大军先行撤退。那么丞相会不会另外留一道密诏给马岱等人暗杀魏延呢?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魏延究竟是不是反叛)(3)

个人认为不会。因为诸葛亮行事光明磊落,崇尚法制,处置这样一个功勋卓著、先帝喜欢的老将不大可能会悄无声息。

由此引出最后的问题:如果魏延有谋反迹象才能处置,没有谋反何故要往他身上泼污水呢?

魏延究竟是不是反贼?

从魏延最后的表现可以看出来真相。在丞相逝世后,众人根据丞相的遗令有序撤退。魏延不同意,他说:“岂可为一人之死而废国家大事?”他要自己去北伐,讨伐曹魏。杨仪等人自然根据丞相的指示,先行撤退。还到皇帝刘禅那告了魏延一状,正巧魏延也告了杨仪一状。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魏延究竟是不是反叛)(4)

然而魏延所部兵少,没有大军支持,如何北伐?他可以自立为王,但是以当时实力来说,不具备谋反条件。蜀国只有益州一州,人口不过百万,平均八、九个平民供养一个士兵,所供养军队极限不过十二三万,从丞相放弃魏延的命令来看,魏延的力量不足以构成威胁,手下的士兵不会过万,可能只有几千,即使自立,也难服众,力量薄弱。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魏延究竟是不是反叛)(5)

他也可以投降曹魏,谋取一个优厚的待遇。但是他没有,他的做法是跟着杨仪向南撤,而且比杨仪撤的更快,抢在前面将沿途官道、桥梁、栈道全部毁掉。

没有人知道魏延想干什么,因为魏延本身脾气就很怪。魏延并非对杨仪态度恶劣,对所有人都是一副狂妄自大的态度,只是因为偏偏杨仪不买他的账,所以积怨越来越深。这样的结果是,皇帝更偏向杨仪,重臣费祎、董允也都力保杨仪,甚至在南谷口魏延和杨仪两军会面时,因为杨仪手下一人义正言辞的斥责,魏延手下士兵作鸟兽散了。

表面看来,魏延的官很大,凉州刺史、前将军、征西大将军。杨仪不过是个丞相长史。可是杨仪是丞相心腹,是掌握机密的人,在诸葛亮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他等于在中央工作。魏延呢,人缘奇差!经常暴跳如雷,和杨仪对着干,拿刀吓唬杨仪,经常把杨仪吓得痛哭流涕,在诸葛亮面前哭诉。别的文官在魏延面前,也得点头哈腰,称赞魏延最牛,最有本事。表面上别人都服他,可是一遇到大事,就看出人心了。

魏延到底有没有反骨(魏延究竟是不是反叛)(6)

杨仪

所以大事发生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以为:魏延真的反了。然而魏延仅仅是想诛杀杨仪,代替丞相的位置继续北伐大业。没想到落得个身首异处、夷灭三族的可悲下场。

这场内讧无论对错,因为杨仪最后也为他狭隘的性格付出了代价。他把魏延的脑袋当球踩,却并不引以为鉴,他认为新上任的费祎才能不如自己,自己才是丞相最器重的人,整日里忿忿不平,最后口出狂言:“早知道就跟魏延一块反了算了。”被人告发,落得下狱身死的下场。

魏延最终没有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在诸葛亮的面前他像是负上了命运的诅咒,《三国演义》中的他更像是一个木偶,为引诱张郃他忍受巨大的耻辱连输十五阵,最终成就了丞相神机妙算的美名,而自己却有苦难言。

为什么丞相宁可六出岐山也不愿采纳我兵行子午谷的奇招,眼睁睁的看着马谡兵败街亭,连年征战确屡遭失败?为什么我为了大汉天下任劳任怨,劳苦功高,到头来却落一个谋反的千古骂名?他不明白。

《三国志》在魏延的这一卷中,同时记载了彭羕、廖立、李严好几位有能之士,他们的共同点是性格有重大缺陷,最后得到身死或者被废黜的下场。假如不计前嫌,合作共赢,而不是像他们一样斗的两败俱伤的话,也许蜀汉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得以施展抱负,不会落得无人可用的可悲地步吧!后人也能从前车之鉴中通晓事理,不再重蹈他们的悲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