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匡超人主要势力(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这部号称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文学最高峰的小说,可以说是写尽了古代文人的千姿百态。
书中,有不问世事的隐士,也有追名逐利的小人,他们或一生正直善良,或一世虚情假意。
但还有一个人,他少年成名,仕途顺遂,一生遇贵人无数。他是人人欣赏的好儿郎,同时,也是人人唾骂的坏胚子。
这个人就是匡超人,一个集大善与大恶于一身的矛盾统一体。
很多人对《儒林外史》的认识都来自于“范进中举”,对匡超人并没有太多印象。但事实上,匡超人在整部作品中不仅所占篇幅重大,而且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匡超人这个人设所代表的不止是他本人,他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与落寞。
1.好人匡超人
匡超人是一个好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具备了好人的全部特征。
首先,他出身贫寒,却孝心感人
匡超人的父母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知识,没头脑,更没有钱。到了匡超人这一代,经济状况非但没有改观,反而比以前更加穷困潦倒。
匡超人今已二十二岁,因为家穷,至今尚未娶妻,这在当时绝对是大龄剩男了。不仅如此,匡超人的教育程度也不高,只上过几年学就辍学了,连个童生都算不上。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匡超人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到了省城,在柴行里做会计。谁知客人折了本,就打发匡超人离开了。但回家的路途遥远,自己又两手空空,没有办法,匡超人只得四处流浪,以拆字这种下等的职业勉强活命。
幸好遇到马二先生,见他可怜,资助了一些银两和棉衣,匡超人才得以顺利返家。
匡超人在外地时,从一同乡处得知父亲中风瘫痪,悲愤不已,痛恨自己无能,不能回去伺候父亲,禽兽不如。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里,匡超人都没来得及休息,就跑到父亲跟前,磕头问安。
当晚就在父亲身边睡下,日夜伺候父亲起居,就连大小便都亲力亲为。为了让父亲舒舒服服地出恭,匡超人直接让父亲横躺在床上,中间放一瓦盆,自己跪在地上,两肩托着父亲的双腿,一点也不嫌弃父亲出恭时的气味难闻。
不仅如此,父亲出恭后的瓦盆,也是匡超人拿出去清洗。不让母亲碰上半分,担心气味会伤了母亲脾胃。
其次,他聪明机智,且努力上进
靠着马二先生资助的十两银子,匡超人到家的第二天就去集市买了几口猪,和一斗黄豆。先把猪挑出一个杀了,洗烫干净,拿到集市上去卖。卖完之后,又赶紧回到家把黄豆磨成豆腐,再拿到集市换钱。一天从早玩到晚,没有一点空闲,但即便如此,匡超人仍不忘马二先生的教诲,努力读书。每天晚上伺候父亲歇息了,匡超人就把灯盏装满油,挑灯夜读到四更才睡。结果还没睡多久,又要起来杀猪、磨豆腐。
但不管生活的负担多重,匡超人从不叫苦叫累,不管父母多么没本事,匡超人也从未埋怨过他们,更加没有觉得父母是累赘。
匡超人的孝顺和勤奋传到了当地知县的耳朵里,知县鼓励匡超人应考,并资助了他考试的资费。匡超人照做了,没想到竟考过了。复试两次,又是第一名。而后继续参加府考、院考,均又高中。
从此匡超人正式走向仕途,并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
虽然,匡超人的成功少不了知县的多次提携,但如果不是他本人聪慧过人,且努力上进,别人就算有心拉他一把,也找不到他的手在哪里。
最后,他为人敦厚,待人有礼
匡超人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人,虽然没有给他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但也一直尽自己最大努力把他培养成一个好人。
从小到大,匡超人都是一个谦恭有礼的人,平日碰到乡里人,匡超人总是先打躬作揖。
不仅对待外人温和有礼,对待家人更是如此。
匡超人的哥哥匡大因为父亲身患重病,非但不照顾父亲,还因为担心被父母拖累,把家分了出去。面对哥哥的不孝,匡超人没有说哥嫂半句不是,反而在自己生意赚钱之后,对他们多番帮衬。
家里失火了,匡大只顾着自己,收拾了房间里的重要物品就赶紧躲了出去。而匡超人想的却是只要人没事,别的都不打紧。大火下,他冲进房里先把父亲背了出来,又冲进去救了嫂子和母亲,完全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而反观哥哥,胆小怕事,又自私自利,哥俩一对比,匡超人的人品高下立现。
2. 坏人匡超人
父亲去逝时叮嘱匡超人不可得了势就忘了本,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可是匡超人终究还是忘了父亲的谆谆教诲,变成了一个坏人。
匡超人有多坏?
首先,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做官之后的匡超人变得骄傲自大起来,他开始处处吹嘘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比如,匡超人在船上遇到了牛布衣,而牛布衣又和马二先生是好友。
因为都是文人,两个人说话中不觉就聊到了文学上。
匡超人不等别人问他,就抢先说:“我的文名也是够了,每回一出文章,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次了。不瞒两位先生,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书案上供着的都是我的神位。”
说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马二先生,匡超人也是极尽奚落,说:“马二先生也是我的好友,他的文章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出的书销量总是不行。书要是写的不好,卖不出去,书店就要赔本。只有我的书,不仅国内畅销,连外国都有的!”
其次,他忘恩负义,冷漠虚伪
朋友潘三虽是混世之人,但对匡超人却是亲如手足,不仅多次帮助解决经济困难,甚至还帮他做媒娶亲,并在匡超人结婚时赠送了他二百两银子让他置办家业。
而后,潘三因犯事入狱。身在大牢的他听说匡超人做了官,就托人想见匡超人一面,一来叙叙旧,二来也希望匡超人看在兄弟情谊上能够帮自己一把。
可是当来人把潘三的话带给匡超人时,匡超人非但不去看望,还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说:“不是我不愿去看望他,而是今时不同往日,我如今做官了,官与民不同,官与犯人更加身份有别,我也是身不由己呀。”
最后,他抛妻弃子,无情无义
匡超人和郑氏结婚之后,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生活美满。但好景不长,很快匡超人就因为被再次启用做官而露出了丑恶嘴脸。
他不顾妻子的哭闹,强行把妻子送回了老家,理由是自己如今做了官,让妻子住在娘家不体面。但自己现在也没太多钱置办家业,所以让妻子回老家最好。这样人生地不熟,就不会给自己丢脸。
送走妻子之后,匡超人就立即进京拜见了李给谏。当被问到是否娶妻,匡超人因怕自己娶了穷人的女儿会被老师嘲笑,就谎称自己未曾娶妻。当李给谏要把自己的外甥女介绍给他,匡超人也没有拒绝,他暗暗安慰自己:“戏文上的蔡状元有了妻子不是也被招赘到牛相府了吗,甚至还被传为佳话,我这又算得了什么。”
而后当他得知妻子郑氏因过不惯乡下生活,已生病去逝时,匡超人非但没有觉得对不起妻子,反而认为妻子的死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
3. 我们都是匡超人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上进青年,待人温和有礼,重情重义,特别是他的孝顺更是感天动地。但就是这样一个无比良善的青年却在做了官以后逐渐丢了初心,在虚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看到现在的匡超人,你很难把他和之前那个至纯至孝的人联系在一起。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这个虚伪、自私、冷漠的油腻青年就是匡超人。
很多人都对匡超人的黑化感到同情、惋惜,他曾经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现在竟然也被社会腐蚀成了这副模样。为了追求利益,为了摆脱命运,而逐渐泯灭了良知,成了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实则毫无道德可言的无耻小人。
可是,匡超人的堕落又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堕落,它更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唯利是图和和道德败坏。
一个好的时代可以让邪恶之人洗心革面,而一个衰落的时代也可以让好人变坏。
而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匡超人的形象同样具有十足的带入感。
我们多少人曾经都像匡超人一般纯真善良,可是,后来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次数多了,而慢慢变得虚假伪善。
多少人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逐渐失去了自己曾经拥有的东西;多少人在努力保持初心的路上,渐渐失去了初心;还有多少人在努力成为理想的自己中,最后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成长就是一次次的改变,但如果改变让自己离初心越来越远,那么这样的改变又是否值得呢?如果改变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讨厌,你又是否喜欢改变之后的自己呢?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是你了,你又是否还能找回最初的自己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