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1)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2)

抖音上之前有一个火爆的视频:

午觉睡到八点,打开手机,却没有一条找自己的消息。

评论区纷纷说,这就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3)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4)

似乎,孤独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常态:

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人陪;一群人的时候,没有人懂。

01 孤独究竟是什么?

孤独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把孤独分为了三类: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孤独:

人际孤独:这种孤独最常见,是指与他人的分离,比如在新环境中没有交心的朋友、和亲近的人分别等。

心理孤独:人们在面对压力或者创伤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会分割自己的内心,压抑欲望和情感。这种内心的撕扯,会带来孤独。

存在孤独:个人和任何其他个体之间,始终无法互相理解,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

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理查德·耶茨,将这几种孤独,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十一种孤独》一书中。

《十一种孤独》描写了美国二战后五六十年代十一个普通纽约人的生活,他们有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却同样孤独,同样不如意:

对于肯来说,孤独是自我和现实的互相拉扯。

行动笨拙的肯和上层阶级的文森是好朋友。

不,准确来说,是肯主动想和文森成为好朋友,而文森恰好享受这种高人一等的快感,于是他们之间开始了一段“不平等的友谊”。

为了维系这段来之不易的关系,肯总是模仿着文森:

他学着听文森喜欢的音乐类型,学着文森在沙滩上搭讪女孩子,哪怕他对这些压根就不感兴趣。

有一天,肯发现了一位很有天赋的音乐家,但这个音乐家却想通过自己的琴技,去攀附一个当地有权有势的人。

他强烈反对,鼓励音乐家去追寻自己喜欢的音乐。

文森嘲笑肯不切实际。

听到文森的话后,肯的内心在挣扎,但最后却妥协了,支持文森和音乐家的想法。

因为他害怕和文森不一样,就会被他孤立,然后陷入无尽的孤独。

我们也经常和肯一样,害怕特立独行,为了合群,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

殊不知,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内心真正的孤独。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5)

对于格蕾丝来说,孤独是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格蕾丝和拉尔夫在相貌、家庭情况上都很般配,他们即将要举行婚礼。

格蕾丝是一个喜欢浪漫爱情的女人,她渴望穿着漂亮的裙子,来一场两个人的约会。

但拉尔夫是一个务实的男人,他关心的或许不是这场约会,而是这条漂亮裙子究竟花了多少钱。

直到结婚前一夜,格蕾丝还在纠结,究竟该不该嫁给这个,看上去门当户对的男人。

很多时候,我们也容易把自己当作一件商品来衡量,寻找着那个在物质上相匹配的人。

但殊不知,好的感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如果在精神上无法契合,那哪怕看起来再合适,你的灵魂也只是在独行。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6)

理查德·耶茨笔下的孤独众生,也是我们孤独的缩影。

而你的孤独,又是哪一类?

02 我们害怕孤独,却又离不开孤独

其实,作为一名旁观者在读《十一种孤独》的时候,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肯不要逼着自己合群,而是要找到自我;格蕾丝可以放弃这段表面合适,其实内心孤独的感情,去寻找灵魂伴侣。

但当我们置身其中的时候,却容易做出和主人公一样的选择。

因为,我们一边害怕孤独,一边离不开孤独。

我们害怕孤独,是因为在伦理孤独之下,我们不想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谈到,儒家文化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都是在说和周围的人构建人际关系,认为如果在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的关系中,人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拼命去合群,爸妈拼命催婚,也许并不是我们害怕孤独,而是害怕别人觉得我们人际关系不好,性格有缺陷。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7)

我们离不开孤独,是因为我们企图依赖孤独,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失控感。

很多时候,我们嘴上喊着一个人好孤独,但是真的有人发起邀约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拒绝,觉得一个人过得很潇洒。

为什么我们一边念叨着孤独,一边又会拒绝走出孤独呢?

因为,我们觉得孤独在保护着脆弱的我们。

想想,当我们努力去合群,但是却发现怎么都融不进去的时候,会不会怀疑自己,是自己出了问题?

但是当我们拒绝邀请的时候,至少,我们在孤独的时候还可以自我安慰:

“我不是厌世,我只是自己选择了孤独。只要我愿意,我就能不孤独。”

就像皮格马利翁一样,他曾经雕刻了很多以妻子为原型的雕塑,并且爱上了其中一个。

后来,雕塑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女子,他欣喜若狂之后却开始自我怀疑:这个活过来的雕塑,真的和自己幻想中的一模一样么?

当雕塑只是一个雕塑的时候,皮格马利翁可以完全占有她,任凭他的想象塑造她。

但是当雕塑活过来之后,她不一定会朝着皮格马利翁的想象发展,也不再受他想法的控制。

所以,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宁愿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用微信、直播、游戏等替代品来弥补自己的孤独,也不愿意在现实中去真正彼此靠近了吗?

因为我们害怕在真实生活中那种失控的感觉。

微信里有一个不敢打扰的人(微信好友越来越多)(8)

03 课题分离,和孤独做朋友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做,才能和孤独相处呢?

1.走出技术营造的乌托邦

正如前文所说,现在很多人想要却又害怕走出孤独,所以他们会借用手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安慰自己,“我并不孤独。”

《孤独的力量》一书中写道:

“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大约15亿脸书用户中,使用脸书最频繁的是那些存在社交恐惧症的人,尤其是那些急需获得社会认同的人。

技术成了一剂药膏,成了一种让我们无须再为适应环境或归属而担忧的方法。”

所以,要想真正和孤独坦然的相处,我们应该放下手机,从这种“伪孤独”中走出来。

首先,我们可以试着主动走出来,向身边的人释放善意的信号。

不过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抱有过强的目的或幻想。

虽然孤独的人大多数时候是想从对方身上获得温暖,但我们要知道,不是我们一发出邀请,就能找到自己的知己。

所以,试着随心所欲地和他人交流,这样表现可能会更好。

其次,我们要学会筛选关系。

社会联结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

过多的社交,有时候反而会让我们心力憔悴,倍感孤独。

所以我们要试着梳理自己的社会关系,剔除那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关系,留下那些能和自己深度交流的朋友。

2.学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他认为我们想要幸福,就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我们的课题。

也就是我们不要去为别人的孤独买单,自己也不要把自己的孤独强加给别人。

在《恋爱课》这本书里,作者陈雪就讲了一个故事。女生希望男生能够陪陪自己,但是男生工作太累,下班后没有那么多精力。

她问陈雪,是不是男生不够爱自己了。

陈雪反而说:“情人是没有相互陪伴的义务。”

在陈雪看来,陪伴是为了相处,为了增进理解,为了分享,所以人是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互相陪伴的。如果这次状态不好,我们可以选择下一次状态好的时候,再互相沟通。

而这个女生会孤独,就是因为没有弄明白,其实自己内心的孤独,是要靠自己来解决的。

她却把这个课题强加给男友,觉得自己的孤独,男友应该负责。

当男友的状态,不足以帮自己解决这个课题的时候,她就觉得男友不理解她、不爱她,觉得她是这段爱情中,最孤独的那个。

不光是爱情,在友情、亲情甚至是职场关系中,我们也常常容易犯这种错误。

所以,要想和人际关系中的孤独好好相处,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三步,学会课题分离:

第一步,思考目前遇到的问题,究竟是谁的课题。

第二步,进行课题分离,看看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然后划清界限。

第三步,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别让别人干涉你的课题。

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课题,而不是越界去关心别人的课题。

人生而孤独,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孤独共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内心孤独的真实原因,

找到孤独的力量。

【今日互动】

你生命中最孤独的时刻?你当时又是如何去应对孤独的?欢迎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分享能减轻自己的孤独感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