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橘子是什么梗(有意味的形式从)

前几天,被一个伙计的一句 “我买几个橘子去 ”给整懵逼了。后来在别人善意的提醒下,博哥才知道这个梗原来出自朱自清的《背影》。回过味儿来的博哥,立马怒了,抄起铁锨就准备砍那个坑货。

坑货真坑啊,就知道坑我这样腼腆而又害羞的单身老汉。

在说过囧事后,我们接下来可以讨论下稍显“深刻”的东西了。

朱自清的这篇《背影》,历来被认为是纪念双亲的至情佳作。这话当然不错,但远远没有道出这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我们读过很多纪念亲人、老师、朋友的文章,感情不可谓不真挚,语言不可谓不细致,但感染力和影响力都远不如《背影》,这是为什么呢?那种“自己感动几分,就能感动别人几分”的文学艺术创作信条,实在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背影》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给情感赋予了直觉造型,或者说“情感和文字之间的一个中介结构”(余秋雨《艺术创造论》)。

我们不妨再回味一下《背影》文中那段精彩的描述: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你知道橘子是什么梗(有意味的形式从)(1)

高鹗等人续《红楼梦》,尽管在语言和意境上远不如曹雪芹,但基本上还是保留了伟大的悲剧结构。最精彩的,还要数贾宝玉科举考试失败而失踪,后来出家与其父贾政分别的那段(《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一日,行到毗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

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来?”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贾政一面听着,一面赶去,转过一小坡,倏然不见。贾政已赶得心虚气喘,惊疑不定。……贾政还欲前走,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旷野寒江、光头赤脚、大红猩斗篷,倒身下拜、飘然而去,一个仿佛看透世事的哲人形象简直呼之欲出。这里,情感甚至哲理也都化作了一个极其鲜明的造型。不同于《红楼梦》前边经常出现的诗词、谶语,作者用宝玉“只不言语,似喜似悲”的形象来为《红楼梦》做了结,真可谓是大手笔。

你知道橘子是什么梗(有意味的形式从)(2)

毕加索说:“观念与情感终于在他的画幅之内成了俘虏。无论怎样,它们不再能逃出画幅了。它们和它构成一个亲密的整体,尽管它们的存在不再能分辨出来。不管人高兴不高兴,他是自然的工具……人不能反自然而行,自然是比最强的人更强。”如果把毕加索所说的画幅作为艺术的广义理解,那么,所有的艺术都离不开形式。

我们反复强调造型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当然不是苛刻地要求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这样。艺术创作本身是一个包罗万象、浑然无际的自由天堂,由着艺术家们想象驰骋,由着艺术家们妙笔生花。我们只是希望,艺术家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多多思考一下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再念叨一遍——有意味的形式。


附注:这篇是读余秋雨《艺术创造论》中《造型》一章的读书笔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