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

刚刚过去的梅雨季节,持续不断的雨给很多城市带来了水患,不过苏州并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而且我们会发现苏州自古就很少有水灾。比较特殊的是,自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苏州近700年无水灾!这座风水宝地,有何妙处?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2)

伍子胥规划巧妙

复兴后的吴国国力强盛,在新建都城的问题上,相传伍子胥到这里相土尝水后,因其地势低洼、土质疏松,恐将来会陷落积水成湖,便决定在原地扩大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3)

▲密密麻麻的水系

现在来看伍子胥的选址规划实属巧妙,既扼太湖下游河道的咽喉,又位于低丘山岭至平原的过渡地带的高处,比周围地势略高。这样可避开太湖洪水的直接冲击,还能把城市和湖河水系完好结合,城内城外河道沟通,水路交通发达。在我国城建史上,这也是独一无二的。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4)

古城墙成为坚实防洪大堤

苏州的古城墙很特殊,最里面的子城、中间的大城(内城)、最外面的外城组成三重城墙。五代十国到明代,都还对城墙进行了加固,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防敌抗洪能力。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5)

苏州的城墙形状富有特色。城北护城河水流湍急,因此,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做成抹角,呈梯形,加大了河道曲率,使水流畅不致冲塌城角和河岸;为了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冲击,则把西南城墙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把盘门由西南的方向转到面向东南,让青江水绕过城墙的弧形转角,主要顺运河流向东南;部分来水经盘门的水门进入城内河道,让城角处的水流畅达,城墙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强烈冲刷,同时减轻了洪水对盘门水门的压力;而东南角则因水流平缓仍做成直角。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6)

▲盘门风景

古城墙的闸门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城门设置闸板,一是御敌,二是挡水。闸门在前,用绞关石和绞索控制闸门升降起闭,水门的闸门既可以防止敌人潜水入城,也可抵御暴水侵城。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7)

▲古城墙闸门设备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下游,苏州古城从胥江引入太湖水,太湖水涨却有灌城之虑。伍子胥筑苏州古城时,在西面城墙的南部开置胥门,有水陆两门,水门承胥江来水。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8)

▲以往是胥江引入太湖水经过胥门进入古城

如让胥江来水直冲胥门水城入城,城区即有受淹的可能,必须关闭水门,下闸御洪。但闸门受水直冲,容易毁坏,最好办法就是堵塞胥门。胥门水门的废置,当为防洪。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9)

▲胥门

苏州七堰挡水护城

堰是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用以分泄河道中多余的水量。唐时,苏州城外已有七座挡水的拦河堰,以遇水之暴而护民居,故有“苏州七堰八城门,家家户户泊舟航”之说。

现在已知的七堰为,苏州城外七道防汛的挡水堤:李公堤,山塘街白公堤,太湖西堤,元和塘居家堰,吴江塘梅堰,斜塘支家堰,沈家浜钱家堰。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0)

▲现如今的李公堤

与众不同的护城河

护城河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能排水防洪。苏州古城的护城河与众不同之处是不单有外城河还有内城河。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1)

外城河实际上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河宽50-150米,起着泄洪蓄水的作用。在开挖时掘土筑城墙一举两得,既可用来抵御入侵之敌,增加防御力量,又具备泄洪功能。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2)

▲外城河

内沟池如微型水库

苏州城内有众多人工开挖的河沟和池塘,它们像是一个个微型水库,接纳和宣泄雨水。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3)

▲园林的水塘与外部互通,成了一个小蓄水池

苏州河网规模大、河道密、桥梁多。因为城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自西向东从南向北而流。所以城内河道都是笔直的,北面多,南面少。河道少的地方河道较宽,河道密的地方河道较窄。苏州城内河道可容纳1.4亿立方米的水,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古城区面积是14.2平方公里,每平方米便有约0.1立方米的调蓄水容量。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4)

以前原有的夏驾湖,相传湖面到宋代还有400米长,最宽处100多米,虽然面积不大,但通向附近河道,实际上是城内的一个活的水塘,起着调蓄作用。另外,苏州在明清两代宅第园林多达271处,园内叠山理水,或大或小都有一个水池,而大型园林的水池又都与外河道沟通。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5)

▲最初的夏驾湖位置大约就在这一带范围内

另外苏州老城区所有老住宅都设有天井沟排除生活污水和雨水。而以前的苏州家家户户又是靠水井吃水,众多的水井又增加了不少调蓄水容量。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6)

古民居布置得当

庭院设计也是一大亮点。苏州古城的庭院低于房屋地板,设台阶连接。降雨时积水不深的庭院设庭道连接前后房屋。庭道呈拱形,道顶高出两侧泥地数寸。降雨时积水的庭院,房屋一侧设陪弄连接前后。街道低于庭院,纵坡倾向水体。这样,降雨时,街面虽有水坑却不积水,穿一般钉鞋即可通行。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7)

石板街地面排水

多雨的苏州,及时排水对于苏州城建工作是不可忽略的。苏州城的排水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面排水,辅以明沟和加盖明沟(暗沟)。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8)

苏州古城的街道下面是一条暗渠,上面铺着长石条,从而形成了上面是走人通车的街面主体,下面是排水泄洪的立体空间,节省了不少土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城内还到处可见这种石板街。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19)

另外在很多古建筑中,在庭院的角落,我们能看到小小的“钱眼”。充分利用地面排水,发挥了延长集水时间和降低径流系数的作用。

石拱桥通航泄洪

除了水,桥也是苏州古城的灵魂。苏州有很多的石拱桥,这些石拱桥除了造型美还具备功能美!桥孔高敞宛如彩虹,利于通航、泄洪。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20)

▲石拱桥既有观赏性又有功能美

水则碑 预报洪水

水则碑是什么?这是城市防洪的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我国早在980年前的宋代已采用了这一措施,它具有洪水预报的功能。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21)

▲其他地区的水则碑

“水则”的”则”意思是”准则”。水则碑的作用是测量水位,预防洪涝灾害。水则,中国古代的水尺,又叫水志。最早的水则是李冰修都江堰时所立的三个石人,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宋代改为刻石十画,两画相距一尺的水则。北宋时江河湖泊已普遍设立水则,主要河道上有记录每日水位的水历。明清时江河为了报汛、防洪,往往上下游都设有水则。

虞城县被淹现状(梅雨下的姑苏城)(22)

▲吴江的水则碑

为治理苏州城内的河水之害,胥门外万年桥河畔曾设立此碑。

“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用拦河堰、护城河、城墙、水关、河道、池塘、阴沟等组成一套科学而严密的防洪系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苏州古城因水灵动,水与苏州古城相辅相成。

*素材来自人民网文史、羊城晚报、吴江通、百度知道等。看见苏州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