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票房实际情况(八佰票房破20亿没悬念)
“头号电影院”系【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看娱乐热点深度解读,认准理娱君!
头号电影院懂小姐(topcinema原创,严禁转载)
电影《八佰》上映,成为电影院复工的国产电影开路先锋,上映7天票房已破13亿,过20亿已没悬念,但同时,围绕它的争论一直不休。#电影八佰#
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太正常了,没有争议和差评的电影,大概至今还没出现过。
但这一次,有些针对《八佰》的负面差评,却是逐渐有些变味,甚至是极端的:
原本围绕一部电影应该展开的良性批评,变成了批判,有很多“专家学者”,纷纷翻出“历史课本”,和电影字斟句酌的比对,一看到书本上没有的,就开骂。
一部艰难出炉的电影,被某些人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X光机去“透视”,扣上一顶“电影篡改历史”的帽子,称其有美化当时的意图,有人花10多分钟,用“蠢”和“坏”来骂《八佰》。
#影视杂谈# #战争影视剧我来评#
这些批判,不仅针对电影,也开始针对导演,甚至针对是否应该拍摄这个群体。
其实,最简单的道理摆在眼前,但有人偏偏选择视而不见:
“八百壮士”,是中华民族抗日英雄群体。
2015年9月2日,国家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讲话中提到了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包括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及“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
(四行仓库)
(正前往四行仓库的524团1营官兵)
而《八佰》,正是以八百壮士为主角的电影,这样的一个抗日英雄群体,在很多年里,并不为大多数年轻人所知。
曾经,抗战民族英雄的尊严,甚至还遭到无良无知者的亵渎。
3年前有条关于四行仓库的新闻,也许有人还记得——
2017年,4名男子穿仿制二战日军制服,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拍照,并在网上发布扩散。此等恶行,引发广大网民的一致愤慨与谴责。
之后,其中3人被上海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处罚,2名未成年者被予以教育训诫。
2017年9月7日,电影《八佰》选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举行发布会,后来管虎回忆,当时有人从四行仓库经过,却反问他们在干什么,言谈之间,根本不知道四行仓库曾经发生过什么。
还有很多人,因为电影《八佰》才第一次听说四行仓库,最初都不知道应该读“四XING仓库”,还是“四HANG仓库”。
在国内,知道这段历史的年轻人并不多,这就是现实。
如果要问拍摄《八佰》的意义,这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但现在,有人选择忽视这些,这种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有的人却故意不懂,偏偏要在嘴上架起大炮,把枪头对准它。
必须要承认的是,《八佰》肯定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因为各种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批评当然没问题,批评使人进步,也使得中国电影进步。
但这次,我们却看到有些言论并不是有建设性的,而是带着满满的恶意,只想用“历史”这两个字,一竿子打倒这部电影。
没想到,关于一部电影的争论,又让人重新思考了善与恶。
这样的局面,实在是像极了《八佰》里所展现的苏州河对岸:同样都是民众,有人身先士卒,有人隔岸观火,仿佛与自己无关,甚至早就在心里打好了批判的草稿,想要看这部电影的笑话。
于是,有人把导演管虎和秦汉的一张合影,说成是电影《八佰》要美化“飞将军”孙元良(秦汉是孙元良之子),但有些人估计连电影都没看过,就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它。
事实上,真正看过《八佰》的人,大部分都会明白导演的良苦用心,这部电影里,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当时的当局官员,就连绕不开的孙元良也仅以字幕一笔带过。
相反,不仅不是美化,《八佰》整部电影的基调是一部带着批判的“战争反思录”,反思那时当局的国民党官员之无能,反思时代洪流和当时全球局势下的国家危难、八百壮士之个体命运,反思从隔岸观火到民众协助之民族觉醒。
如果你对《八佰》带着某些偏见,相信当你看过之后,更能明白导演管虎的用心,因为,他没有美化任何。
《八佰》的主角是“八百壮士”,但又不仅限于“八百壮士”,主角既有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战士,也有看到残酷战场吓得屁滚尿流的懦弱者。
这部分,导演对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他不仅想要呈现勇,还要呈现真实的怕,因为,没有人天生不怕死:真实的战场是残酷的,真实的死亡是猝不及防的。
(张译饰演的老算盘,一心想逃离四行仓库)
看了电影,你会更加痛恨那时国民党当局之无能,把谢晋元他们当成草芥和棋子,更显八百壮士之悲壮。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出了电影中最意味深长的一句台词:
所有的战争,背后都是政治。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奉命传达让谢晋元撤离的命令)
上映前,很多人没有看电影,就先拿献旗和升旗说事,说电影如果不敢拍,不敢出现就拒看等等。
可是,《八佰》里不仅拍了,还有大量旗帜的特写,升旗一段更是成为电影中的情绪燃点之一。
于是,有些准备好攻击这一点的人,又说电影很多场景和人物是虚构的云云。
也有人说最后的撤退拍得不对,还说没有看明白。这个才是说到这部电影的主要问题了,的确,这部分是电影比较欠缺的地方之一,也是艺术加工比较多的地方,而且交代的确不清楚。
不过,当了解了这部电影艰难出炉的背景之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导演和主创团队的苦衷:除了主创人员,谁能知道这部电影有多不容易呢?
让电影停止在高潮之处,既是遗憾,也是留白,也可以理解为导演想给观众留下更多对这段历史看法的空间。有些无法一一说明的事情和细节,让观众可以在电影之外,找到答案。
在带领大家了解那段历史,和唤醒更多国人爱国意识这件事情上,《八佰》做到了。
任何人物或者事件,一旦成为电影(非纪录片),就意味着要进行艺术加工。
《八佰》不是纪录片,在尽量做到重要细节到位的情况下,一部电影,当然需要有艺术的加工。比如,端午、羊拐、老算盘、小湖北……都是艺术加工过的人物,但通过他们,观众看到了战场上形形色色的人,更直接理解了战争的残酷。
同时,《八佰》在重要细节上,都是与历史相符的:四行仓库、谢晋元率领守军孤军奋战、女学生过河献旗、四行仓库升旗、为了壮大声势,对外虚构的“八百壮士”,就连绑着手榴弹跳楼和日军同归于尽的陈树生,也都是真实的英雄人物和历史还原。
可是,有人偏偏看不到这些,只苛责艺术加工的部分,甚至有人张嘴就说这部分占到了全片的70%,或者80%。
请问,这个70%和80%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种一边指责《八佰》不严谨的“专家”,还能如此随口说出一个更不严谨的百分比,足见是多么“双标”。
双标,也体现在国产片和国外片上。
有批判《八佰》的人咬住影片资料的类型里有一个“历史”的标签不放手,大意是说“谁让《八佰》说自己是历史片,你说你是历史片,你就要照着历史拍,否则就是篡改历史”。
这大概是不懂电影的人,强行要批评一部电影时,所做的一件最外行的事。
同样的《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包括这些最优秀的国外优秀战争片,谁又没艺术加工呢?它们都是在尊重历史重要细节的基础,进行了艺术加工,合理想象,有的甚至更多。
尤其是《拯救大兵瑞恩》,电影里8个人救1个人的重要情节,也是虚构的。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这些艺术加工的国外战争片,在资料类型也有“历史”的标签,怎么没看到这些专家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们放在历史的放大镜下,说他们是虚无的历史,说他们是“蠢”是“坏”?
国内有些人,处处“双标”,见到国外电影就高分,见到国产电影就自减几分。
在批评国产电影的时候,有些人能不能先把自己的软骨病治好了,再说别人的骨头硬不硬?
(《血战钢锯岭》剧照)
对于《八佰》这部电影,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看,或者不看,而真正理解这部电影,不是只盯着导演和秦汉的照片,凭空想象这部电影的样子,而是反观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明白了导演的拍摄初衷,才能更好理解这部电影。
在《八佰》片头,有一句这样的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其实,这句话就是管虎想要拍这部电影的初心。这句话,管虎也印在衣服上,在片场和云首映的时候,他都穿着。
这句话出自鲁迅的《野草·墓碣文》,对应到《八佰》的精神内核,就是“八百壮士”这个中华民族抗日英雄群体,“肉体牺牲了,但精神永存”。
对于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管虎曾感慨道:“生难做人杰,死亦非鬼雄,但是他们活过。”喜欢读鲁迅的管虎,就是希望用这部电影唤起更多人对抗日英雄群体更深入的了解,以及,想为更多的无名英雄“留名”。
电影《八佰》是导演管虎努力了10年的一件事情,黄渤说,他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还在拍《杀生》,那个时候,管虎的胡子还没有白。
电影里的,是中国军人,他们在抵御外辱,是一段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的历史。而它的上映,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四行仓库发生过什么,知道八百壮士的英勇和悲壮,也看到更多人世间的善与恶。
《八佰》不是100分的电影,它肯定存在缺点,而它的诞生和上映,历经10年。
人生,有几个十年,只想着一定要做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电影里的重要情节,都可以在如今上海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里,找到对应,因为电影的上映,最近那里成为了热门参观地。
感谢《八佰》,通过电影的方式,为这群抗日民族英雄树碑立传。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优秀的影视工作者,以“八百壮士”为主角,拍出更好的作品。
管虎用10年去拍一部电影,有人用10分钟坐着批判电影是“蠢和坏”,到底谁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把答案,交给时间和人民。
本文是作者作为“头条理娱君”特约作者而写,来今日头条看娱乐,有点有料有深度~
第一时间推荐解读好电影、好剧、好演员,人生就像一场电影,欢迎点击关注“头号电影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