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隐藏的10个细节(迪士尼又来搞事了)
很多电影制作公司在电影上映前,都会找焦点小组进行试映测试,看看观众的情绪表现是否符合制作者的预期,从而调整整部影片的剪辑。
而最近迪士尼研究所(Disney Research)公布的新技术,则可以让焦点小组下岗了。
▲新技术:factorized variational autoencoders
在 2015 年到 2016 年期间,迪士尼的研究人员在一家影院里记录了 9 部电影的观众数据,再交给人工智能分析观众是否喜欢当下播放的情节。
有人就想,是不是可以通过这个技术,电影院可以即时改变剧情走向,甚至出现不同的结局?!
电影 = 游戏?前不久,Netflix 和梦工厂合作了一部叫《 Puss in Book:Trapped in an Epic Tale 》的动画。
这部动画是 Netflix 的一个试验品。在动画剧情的推进中,Netflix 给观众提供了十几个需要选择的地方,观众可以用遥控器控制主角作出不同的决定(两分钟内,否则系统随机选择),从而让剧情往观众希望的方向发展。
Netflix 希望可以通过这种交互方式,让观众多看几次影片,以此提高平台的点播量。假如这个模式试验成功,Netflix 不仅可以和其他内容商(如HBO)区分开来,还会将这种互动式影片从动画推广到其他类型影片上。
▲ Puss in Book的不同走向
所以极客君想问,这特么是游戏还是电影。。。?
现在很多游戏都会有超过一个以上的结局,根据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不同的选择,剧情的走向也会随之改变。比如《 GTA 5 》就有三个结局。
▲ GTA 5 三位主角
几个月前,Steam 上架了一款特殊的多结局游戏《 Late Shift 》。
和大家之前玩过的游戏不同,《 Late Shift 》根本不需要和其他游戏比拼模型是否精美,因为《 Late Shift 》的所有画面都是真人出境的。
《 Late Shift 》则把多结局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选择即可,无需做出多余的操作。整个游戏玩下来大概只需要两个多小时,相当于一部电影的长度。
所以很多玩家通关后会有一个疑问:我特么是玩了个游戏还是看了部电影?
把游戏做成和电影一样,《 Late Shift 》的想法虽好,但似乎有点脱离游戏的重点——操作。把电影做成跟游戏一样,难道就不是脱离导演创作初衷吗?
忠于创作还是迎合观众?美国的商业性质电视台确实有「边播边拍」的拍剧模式。为的就是能及时观察观众对片子的认可度,及时调整剧情来迎合观众。(否则就要面临腰斩)
一些商业剧集里,制作方为了赚钱,甚至会迎合观众制作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
比如香港警探剧《栋笃神探》的结局本来并不美好,男主角最后被暗示死在赶去拍婚纱照的路上。
连男主角的扮演者黄子华都表示:
这部剧不是喜剧,死那么多人怎么可能会是喜剧。
无奈的是观众无法接受这个结局。毕竟金主霸霸最重要,补拍事小,得罪观众就不好了。因此 TVB 不得不仓促地补拍了一个大团圆结局的镜头交作业。
但其实大部分导演,特别是有才的,都是天生傲骨。
2015 年上映的《蚁人》就因为原导演埃德加·赖特不满漫威对他的剧本进行修改,双方的创作理念无法达成一致而拍屁股辞去导演的工作,让佩顿·里德接手。
▲ 埃德加·赖特
▲《蚁人》剧照
影星迈克尔·道格拉斯接受采访时透露:
埃德加·赖特为了《蚁人》准备了很久,还写了剧本,在创作上产生分歧,才造成了今天的结果。
今年大热的超级英雄电影《神奇女侠》也经历过换导演风波,同样是创作理念不合,原定导演米歇尔·迈凯伦宣布退出拍摄工作。(米歇尔曾执导过《权力的游戏》、《行尸走肉》等)
▲《神奇女侠》剧照
所以说,让这些忠于自己创作的导演多拍几个结局,不是等于逼他们不干了吗?况且多出来这么多结局,万一要拍续集得跟那一个版本才好?(手动@DC、漫威)
Geek君有话说
在北美,3D 电影已经没有以前受欢迎了。IMAX Entertainment 公司的 CEO Greg Foster 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接下来会在北美地区减少 3D 电影的制作,增加 2D 电影。
▲ 3D 电影越来越多,票房却没啥突破
为了提高票房和收视,互动式影片未必不是一种新尝试。但在这之前,制片方还是先搞定那些傲娇的导演吧。
万一以后真的能改变电影结局的话,我希望救回她,格温·斯坦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