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气候问题(为什么每次都是河南暴雨)
河南又下暴雨了,朋友圈内都是河南人民应对暴雨的“紧急措施”,有把车开上高架桥的,也有将车吊到房顶上的,再不济也是在车轮底下垒一堆砖块垫高,甚至还有的在家门口砌了一堵砖墙。
这次暴雨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中国天气网8月22日报道,从22日~23日,河南中部局地有特大暴雨(250~350毫米)并且伴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何又是河南暴雨?这全球变暖的大雨都下到河南了吗?
为什么这次又轮到河南暴雨?
上一次河南暴雨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台风“烟花”给河南带来了水汽,由于副热带高压北抬到了日本海上空,太平洋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的导入到了中原上空,由于桐柏山和伏牛山的地形抬升,形成了地形雨。
并且暖湿气流云系经过地形抬升,形成了“反复”的列车型降水,也就是每一片路过的云系都在这里形成了降水,最高记录1小时内降水达到210毫米。
8月22日的降水,重现7月台风雨?
比较巧合的是,8月22日的西太地区云图和一个月前真的有非常相似之处,因为在台风“烟花”消失的位置,出现了一个新台风“奥斯麦”,真的要重现一个月前的降雨方式吗?尽管结果都是暴雨,但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却和一个月前大相径庭了。
冷锋云系南移
可能大家还记得8月19日时中国天气网报道各地入秋的新闻,北方多地大约较过去提早一周入秋,并且还开启了秋雨绵绵的日子,从云图上来看,冷锋云系已经推进到华北一带。
而来自印度洋和南海北上的西南季风和冷锋相遇,就是绵绵秋雨的来历,不过由于南方的暖湿气流依然强劲,这个云系区域已经被分割的支离破碎。22日时,冷空气位于陕西和山西上空一带,前锋已经抵达河南。
西南季风北上、台风奥斯麦驱动东南季风,
此时的南方暖湿气流依然在西南季风的驱动下向北输送,在这两个因素推动下,河南原本就下场雨过过场就拉倒了,但这次确实又是台风奥斯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台风“奥斯麦”的引导下,东南季风被导入了中原,与上次不一样的是这次是水汽也非常丰富的超低空急流。
所以三股势力在河南上空相遇,即将形成强降水,而且有比较大差异的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特征明显,因此可能会形成雷暴,强阵风等突发天气,没事不要往外跑,河南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了。
全球变暖:北方的雨水真的增加了
河南的暴雨成因我们也算是稀里糊涂地搞明白了,对于这种暴雨的成因气象学家总是能说清楚,但大家仍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去年、前年、大前年都没有那么多雨水,为什么今年就特别多,北方的降雨真的增加了吗?
北京密云发现“尖帽草”,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1年8月19日,北京密云区官网发布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新闻:“密云区在水库上游开展野生植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华北地区十分罕见的马钱科野生植物——尖帽草,是北京市的新纪录属和新纪录种”。
这就是一种草本植物,要是种花家也就直接踩过去了,根本就不会特意关注,但事实上尖毛草这种草本原本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省份,也就是说它主要分布在南方,它需要的是温暖湿润的环境,在北方出现意味着什么?
简单的说应该是北方正在变得更温暖湿润,而尖毛草的存在则是最有力的证据,但是北方的气温增加倒是有据可查,全球变暖,北方气温增加似乎是常识性事件,但是气温增加可能有多个结果,比如变得更加干旱,也是其中的推论之一!
所以,我国北方雨水真的增加了吗?
以下引用知乎小麦芽的资料,以北京市降水量为例,采样点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观测站坐标东经:116.585°,北纬:40.08°,距离北京市中心25公里。从2000年以来的降水量数据波动比较大,但整体而言是逐渐上升的,从降水量曲线图上可以看出来:
从历年数据来看,北京降水量最高的一年还曾突破1400毫米,时间是1959年,而且将时间轴拉到60年的尺度上整体来看,北京的降水还有些减少,比如过去突破800毫米隔几年就有,但自2000年来一次都没有。
不过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北京沙尘暴逐年减少,降水正在增加中,当然只是根据数据的短期分析,长期走向如何,还有待气象观测。
北方究竟是变温暖湿润还是酷热干旱?
这个确实不太好判断,但从几个比较典型的地区来看降水是增加的,比如新华网在2020年12月的“毛乌素沙地是这样变绿的”一文的报道中称,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的数据表明从2000年至2019年,当地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加5.7毫米。
而据新疆气候中心的数据,2011~201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70年增加43毫米,增幅为30%,并且温度也在上升,以10年上升0.3℃的速度,比全国平均0.24℃要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一级调研员潘红星称:
“近20年来,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的降雨量,平均增加了20%左右。我国西北地区近年来气温偏高、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但西北地区降水增加也存在分布不均,比如毛乌素沙漠东部和东南部降水增加5~12毫米,但西部只有1~5毫米,而在新疆也存在季节性洪水增加,农牧业遭遇自燃灾害的概率正在逐年增加。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也曾出现过四次温暖湿润期:1、夏、商和西周,2、两汉,3、唐朝,4、明朝,比如周朝时的竹简使用的竹子,这种植物对降水量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在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的湿润地区才比较容易生长,而到了唐朝,长安城内还有柑橘,这也是南方地区的水果。
摘录于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原文
所以就北方而言,似乎还真有可能回到温暖湿润的时代,不过从整体而言,西北地区降水量增加是好事,但历史不可能会一直重复,如果没有水利设施应对以及农业结构跟随应变的话,也许将带来更多的灾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