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

像李迅那样做老师

一个教育人梦想成真的故事

(注:作者柳袁照为江苏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李迅从乡村教师,到县城老师。再从县中的校长,被省教育厅空降到直属的福州一中当校长。5年前又把他从一个中学校长,提拔到省教育厅,成为一个主管全省基础教育的副厅长,作为一个老师,李迅几乎是一个“神话”。

最近,李迅出版了一套教育随笔《素履》《从游》《俯仰》,是他最近十多年来的教育心得,记载了他的成长历程,也真实地反映了伴随他成长的这个教育时代,他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么坚定、鲜明、清晰。

虽然他最后的身份是教育官员、厅长,但他的底色是老师,一个从优秀到卓越的数学老师,这是他之所以还是一个好校长、杰出校长的原因;同样也是被大家认同的好厅长、专家型教育官员的基础。要认识李迅,可以读他的这三本教育随笔。可以把他当作一个人的“神话”读,也可以当作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区域的“史书”来读,我可以用“鲜活、本色、丰盈、深邃、澎湃、灿烂”来概括与形容它,也形容他,书如其人,人、书合一。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1)

一、鲜活、本色:从生活到教育,爱心、责任、情怀,一以贯之。《从游》《俯仰》《素履》,可以看成是李迅的教育人生的自传,教育人的形象栩栩如生

李迅有底蕴,感性与理性交融,是一个文化自觉、专业化发展程度很高的老师。我认识李迅已经14年了,最早在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华师大)相遇。我们在全国中学优秀校长首期高级研究班上做了同学,而且是一个寝室,以后成为了朋友。我以为很了解他了,平时他思考什么?做了些什么?大致了解。不过系统地读了《从游》《俯仰》《素履》,感觉重新认识了他,原来只是表象的、肤浅的、感性的,却是如此丰富、多元、立体。

《从游》《俯仰》曾先后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早前即读过,也写了读书札记,这次结集成套出版,感觉又不一样,零碎成了有机的整体,我们面对的是完整的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森林。《从游》一篇篇文字,像漫山遍野的野花,自由、奔放的教师、校长的身影出没其中,让我们感觉到学校日常的美、教育随时随处的美。《俯仰》多了一份厚重,充满爱意的文字,情深意切,一个个学校案例、一个个教育小故事、一次次对历史的回望,让读者体会到的是一个教育人的责任、付出与收获的喜悦。《俯仰》像一片森林,森林里都是参天大树,阳光不时从树枝树叶罅缝中倾泻而下,生机勃发,灿烂的福州一中,圣洁的教育天地。《素履》多了一份深沉,像大江大河,奔腾而来奔腾而去,从历史到未来,一路汹涌澎湃。李迅从福州一中走出来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理想与现实,感性与理性,学校与区域,教师与学生,政策与实施策略,等等,无不呈现靓丽的光彩。一个跋涉者有哲人色彩的形象,凸显出来,不时让我们沉思、感慨而又感叹。

李迅立体感强,是一个教师成长不可多得的典型。他荣誉等身,几乎触碰到了天花板。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获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7年获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之杰出奖,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4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研究李迅个人的成长,《扎根土地,朝着阳光生长》必须一读,虽然官至福建省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本色还是一个教师,这是他能管理好全省基础教育的起点。

李迅32岁就获得了福建省数学特级教师的称号,除了担任厅长的几年中离开了课堂,在长期担任福州一中校长期间,始终坚持上课,上数学课,既接受高考的挑战,又接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挑战,他还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曾直接指导两名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金牌,为中国代表队的培训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受到中国科协、国家教育部表彰。应邀分别于1996年、2016年赴西班牙、德国参加国际数学教育大会,2010年应邀以中国观察员身份赴哈萨克斯坦参加第5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他还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在他教师的底色当中,他的学科特色十分明显,该文叙述了自己作为一个数学老师的成长的过程,都是亲身经历,都是故事,读起来,饶有趣味。从日常的教学到辅导学生参加奥赛,从日常的数学课堂到带领孩子们出征世界。从数学本身到道德涵养,都体现了他教育精神的丰富性与丰厚性,——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际视野融合的素养。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2)

最后一届当班主任同时也担任福安一中教务主任时的学生,与李迅老师与师母张老师相聚合影

李迅超越专业,视野广阔,敏锐,能触类旁通,善于融会贯通。他参加国际数学大会、作为领队参加国际数学竞赛,与国际权威交往、交手,得到国内顶级专家认可、赞赏,不是一般的中学数学老师能做到的,某种程度上到了“天花板”。李迅在亲历国际数学竞赛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协调”的魅力。他在该文中说,所谓协调,就是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答题完成的得分并不是最终竞赛得分,最终得分通过“Harmony”(协调)确定。当选手对评委会给出的得分不满意时,可通过陈述自己的理由,协调得分;若参赛队和评委会不能达成一致,将召开所有领队会议,投票表决确定。然后他举例,如某个学生某题未解完,但零星过程思路与数学家们给出的几种标准解答完全不同,无法判断能否按步骤给分,可以在考试后继续原来的思路进行解题,若能解出且不增加繁琐步骤,仍可按步骤得分,甚至允许参赛队观察员或教练帮助,只要能表明学生思路可行,即可按步给分。他深有感触地说:国内竞赛或高考遇此类问题通常得0分,从某种程度上是扼杀了孩子创造力,或者说,堵塞了孩子同样成功的道路,只是因为孩子在这条路上出现了一些困难。他一针见血地说:“如此的协调是对孩子聪明才智的充分尊重与欣赏,是支持学生的思想火花继续燃成烈焰。”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3)

远离大陆的海岛,一个老师和七个学生,李迅副厅长专程去看望他们

李迅不是一个思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做到知行合一。这个事例,对李迅影响很大,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改变了他,小小的经历,可能是“蝴蝶效应”。他说:“我对协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尝试着把它用于课堂教学与育人工作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次,他到语文老师那里去寻求突破,说“协调”。他建议语文组老师也能用一下“协调”。具体想法是:一个学生对一篇作文有构思却无法书写成文时,老师能否根据他的构思写出一篇文章供其参考?李迅认为:这样对学生而言,学习写作就不局限于一篇整文。遇到作文水平很一般的孩子,当他的想法在老师的帮助下变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时,他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我想这在许多学科里都很值得尝试”,他做校长的视野进一步打开了,以后又成为他做厅长的“底色”。

李迅是一个感情真挚、细腻,有情怀的人,还得益于他的家庭。《素履》这本书的最后一篇是《今年春节爸爸不陪我》,十分用情,写父亲去世之后自己的感受,以及回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这是他的家庭生活的真实,所有的描绘,所有的叙述,都是深情,情文并茂。是他的生命本色、文化本色的自然流露与呈现。文中有这么一段话:“父亲走后,悲痛中的姐姐含泪整理爸爸遗物时,意外发现一份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表彰命令,那是司令员和政委亲笔签发给爸爸的立功证书。作为子女深感愧疚,几十年来只知道妈妈作为劳模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的宴会邀请函还存在家中,却丝毫不了解爸爸当年的英雄壮举。父亲就是这样,认真做事,低调做人。”被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接见的家庭传统,在李迅身上也得到体现,他多次进京获得像母亲一样的荣耀。我们找到了李迅之所以成为李迅的根本缘由,他的一切,与他的家庭分不开、与他小时候的接受的文化分不开。这篇文章个人情感色彩最浓重,既属于教育,又属于文学,能直抵人心。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4)

这是福建省普通高中击剑课程,李迅副厅长在德化一中击剑馆,试了试那把重剑

二、丰盈、深邃:他在基础教育的不同层面都积累了工作经验,上升到理性。建立模式,又突破模式,成了“李迅模式”。《从游》《俯仰》《素履》可以看成是我国基础改革与发展的一本“日记”

李迅承接历史的厚重,强化自己的现实责任感,在他担任福州一中校长期间,得到鲜明的体现。《素履》中有一篇《皕载历程,俯仰之间》,是学校200周年校庆的校长纪念文章。可以看作是一部浓缩的学校200年发展史。它不是溢美之词的堆积,不是简单成就的罗列,不是单纯的历史的流水,而是对学校深刻、全面、准确地研究以后的理性思考,融入了多年来的超前性实验、实践,是一部学校的发展史,又不仅仅是一部学校史,几乎是福建,乃至全国的百年名校的发展史。对研究一所学校有意义,对研究我国同类百年名校同样有意义。不是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本质,不是停留在经验,而是上升到理论。是对规律的探索,假如缺乏对学校发展历史与现实状态全面了解与理解,文章达不到这样的深度。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鲜活的现实感。我们只要稍许研读一下标题,即有这种体会,“精魂:植基立本,承德达材”“财富:良师云集,名师荟萃”“品质:坐牢地板,突破天花板”“眼界:触摸世界,自由格局”“情怀:心系天下,汇聚四方”“追求:创建世界一流学校”,涉及到学校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与阶段,涉及到学校的所有领域。她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折射了一个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福州一中作为我国最优秀的百年老校之一,她的诞生、发展,以及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意义,都是不同凡响的。

仅仅拿出其中一段对外语组教师专业化培训要求,就让人感动、羡慕:“不拘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福州一中的教师至少需要有一次令学校认可的国内外研修经历。对于英语组的教师,福州一中有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研修至少一个月,并获得国际认可的英语教师资格证书。福州一中先后与欧美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教师科教培训,加拿大的TESOL课程培训、美国关键语言教师项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天才教育研修、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科学教育研修等,不断拓宽的研修平台为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提供了丰富的渠道。福州一中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研修的需求,自主制订研修计划,自主赴境外深造,激荡观念,拓宽视野。”李迅深知:一个学校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师生的生命成长史。教师的生命状态、专业程度,往往又决定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福州一中的特点,不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有特点,而是所有方面有特点。所谓特色学校,这才是应有的最高境界,福州一中,之所以达到这个高度,师资队伍是关键中的关键,秘诀中的秘诀。李迅继承传统,引领教育潮流,在教师发展中,是一种大视野,有世界眼光。仅仅学校外语教师的进修思路、方案与要求,就如此高大上,我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国际性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李迅的办学要求,尽量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他对“名师”也有自己的理解,他主张用“良师”这个概念。他有一个“三型”教师的“行动计划”:“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成长型教师”,这成为福州一中这所两百年名校保持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5)

《素履》这本书中的文章,有很大一部分很有分量,学术含量很高。假如《皕载历程,俯仰之间》这篇侧重于200历史,——在200年历程中游走,那么《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基于百年校史的福州一中课程体系构建贡献》,则是从纵向进入了“横剖面”。

这个横剖面在哪里?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李迅立足在这里,向大家展示福州一中的课程体系。历史属于前人,未来属于后人,唯有当下才属于我们。福州一中当下课程之丰富、完整又呈现特点,视野放到全国,他都是数一数二的。一所学校的实力,主要是课程的实力,一所学校的水平,主要是课程的水平,一所学校的高度,主要就是课程的高度,一所学校的特色,主要就是课程的特色,几乎无他。这就是李迅做校长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价值引领。

该文从“学校课程结构的系统分层构建”,到“未来学校课程建设思考和展望”,以及它的中观层面“课程设计实践中的持守与创新”,内容详实丰富而多彩,它是一个立体的展现,代表着我国高中教育学校层面课程构建的一个高度,具有典型性,是可以向同类高中学校推广,具有示范性性,可以复制。

高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教育使命,为大学输送优秀的人才,不能是一句空话,不能靠刷题、分数,高中期间给孩子了什么?直接影响到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相应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做支撑。当下有些地方的高中令人担忧,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从福州一中,或者说直接从这篇文章中,获得药方。我们先不说福州一中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不说福州一中课程类别设置的科学性、独特性,单说体现课程建设信息化、自主性的“第三图书馆”,那是2012年开设的前瞻性课程实验,自然界为第一空间,人类生活环境为第二空间,虚拟世界为第三空间。福州一中将“第三图书馆”开发成课程资源中心,立足第三空间,兼顾第一、第二空间,“空间创新”,下设“课程体系”“博览体系”“自评自测体系”“交流空间”“听说测评”与“信息资源”等六个板块,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程和拓展知识,而“课程体系”与“博览体系”可供学生选修,涵盖体育、音乐、美术等全部学科,由各教研组推荐,学校审核后上传资源,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的课程进行学习。在“课程体系”板块中,每门课程按照校本课程的模式设计,包括课程介绍、学习建议与学法指导、考核方式与学分认定,每个课程都附有作业设计。学生在线学习并提交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与作业完成的情况评定学分。在“博览体系”板块里,课程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还会有一些资源网站的链接,比如格拉斯哥科学中心、人民网文史频道等,学生观看后提交相关论文或报告给指定的教师,教师评定后获得学分。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6)

李迅构建福州一中课程体系,摆脱被动到主动,克服不自觉到自觉,避免平庸到卓越的许多做法,都可以让其他学校“拿去”,直接复制。我还可以再举一项福州一中的“航海特色课程”:这是高端课程,它基于福州一中与我国航海进程的历史而设计与设置的:分成初级、中级与高级三个阶段。初级知识积累,中级设计航海模型,高级海上实战。学校将航海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将选修航海课程的学生与部分对航海有兴趣的学生组建成小分队,依托福建船政学院开展航海与船舶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国家科考船队平台、英国高登斯顿航海课程平台,推进教育教学,等等,这一切,与后来我国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从一个县中校长直接空降到福建最牛的福州一中当校长,是对李迅的信任,也是考验。

福州一中有两百年历史,文化厚重。一部福州一中教育史,几乎就是半部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史,他的前任,有帝师陈宝琛、企业家与教育家陈璧,我曾调侃李迅,没有福州一中,就没有中国近现代教育,调侃之余,静心想想,一定程度上也是。实践证明,李迅没有辜负大家对他的期望。我是语文老师,我没有做过数学老师,我更没有当过厅长,那是梦里都不出现的事,不过我当过校长,在“校长”这一点上更能“共鸣”。

允许我尝试对“校长的李迅”做一个肤浅的评价:“李迅在校长的岗位上,开拓出示范性重点高中一条路子:高位,——继承优秀传统又主动融入国际教育的大潮;全面,——在基础教育的领域,无论课堂、课程、校园,可还是精神、物质,做了最深入的,体现教育本质的改革与探索;辐射,——超然的,尽可能淡化功利的坚守初心,遵循先哲“为天下谋永福”,不保守而开放,优质资源共享,校与校“众乐乐”。”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7)

“为天下谋永福”是福州一中的办学宗旨,这句名言是福州一中校友林觉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的《与妻书》中的话语,动天泣鬼神。也是林觉民留给母校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也成了福州一中的办学准则。李迅在福州一中,做了许多值得称道的事,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把高中的有限招生学额直接分给偏远山区与海岛贫寒子弟,“底分”录取。在绝大多数重点高中抢生源,对优秀生“割韭菜”的功利背景下,能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如何不是落实“为天下谋永福”办学思想的具体呈现?小事不小,小事大境界。李迅在《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校长应有的特质》中说:“校长应具林公之家国情怀放眼世界、陶公之捧心俯身无私奉献、周公之重才惜才礼贤下士等特质;应当尽最大的努力,使孩子们感受到通过自己的行动将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从而身上充满激情和动力,而不是只有对取得高分抱有热情。”他说的林公是林则徐,陶公是陶行知,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姬旦。以“三公”为标的,这是他到了厅长位子上,对“校长”的“回望”与反思,有普遍性的启迪意义。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8)

(李迅副厅长看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送去关怀)

三、澎湃、灿烂:他从历史到现实,再面向未来,对教育的理解,直抵教育本源,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转化成具体的实践。《从游》《俯仰》《素履》可以看成是当下教育的一本“地方志”

李迅从一个中学校长直接提拔到副厅长岗位,他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从《素履》中能看到轨迹。形成的工作思路、操作模式,蕴含的真谛与规律。他从课堂改革到课程体系的构建,原来是学校层面,现在到了区域层面,方向感强、现实性强、操作性强,是一种大视野,大思路,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情怀与“匹夫有责”的个人担当。《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情怀之作,是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是心中有每一个孩子的反思,他说:“基础教育绝不可以有“让一部分学生充分学会学校必教内容”的想法,更不可有“某某考试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这样的心理定势。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应坚定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一个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说出这样深刻的话,是撼动人心的。

《让每位留守儿童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这篇文章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有悲悯情怀,有同情心、责任心、担当心。文中记载的几个细节,感人至深,“近几年,我走访了200多所大山里的学校和远离内陆的外岛学校,深入特殊学校,也调查研究城区的薄弱学校,与这些学校的师生交流,还到一些贫困家庭中了解学生的情况。所见所闻所谈所议所察,我内心深受触动。”这是《三大支助教育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中的一段话,影响了福建出台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特别是贫困、落后、偏僻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发展。

义务教育从重规模重覆盖向求质量,求内涵过渡之后,义务教育怎么发展?李迅认为要回归人的起点、人的可能、人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做到这些?他认为要确定政府的新责任,学校的新使命,教师的新角色。儿童的新未来是什么?儿童怎么取得学习与生活的新联系?《素履》收集了发表于2019年第16期《人民教育》杂志的《从三个维度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全面而令人耳目一新地做出了回答,第一是“入德之门,修身为本”,第二是“健康第一,固本行动”,第三是“美丽乡村,书声琅琅”,从传动文化,到现实的乡村,从从课堂到操场,福建推动的工作,“稳、准、狠”,展示了三个特点“实力、实干、实效”。

李迅常常把农村基层学校当作自己的办公地点。他先后深入几百所乡村海岛小学校和教学点,了解实际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鼓励老师,支持学校。为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拿出新举措,做实调研性的基础工作。他除了理性的一面,还有感性的一面,常常被坚守在那里的老师而感动,被那里可爱的孩子而感动,曾写了《美丽乡村不能没有读书声》《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给我一双翅膀》等文,情真意切,有细节,有故事,更有理性的思考,同此文一样收集在《素履》中。区域教育抓两头,一头宏观,出台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好政策、好举措,一头微观,深入到最基层,倾听来之于教师、家长、学生与社会成员最真实的声音,以保证做最重要、最需要、最见成效的事,李厅长尽可能的这样做了。《落实免试就近入学,保障教育公平公正》《多样化学生资助实现“三个”全覆盖》《再访古田会议会址引发的教育思考》等文章即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产物,一个有思想高度又务实的教育官员的形象凸显出来。《素履》,我看到了与《从游》《俯仰》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悟到了什么?我不断问自己:李迅他在做老师时,做了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事;李迅在做校长时,做了一个好校长应该做的事,李迅在做厅长时,主要做了哪些事?他留下的,会是别人没有的,是独特的吗?虽然,还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尽管如此,可是已经受到当下人们的认可、赞许,是不争的事实。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以福建省基础教育监测实践为例》,反映的福建省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中的做法、经验,是先进的、优秀的、数一数二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因为我曾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的对陕西、河南、湖南与福建等地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调研,我深有体会。自从李迅参与、主管了这项工作之后,对全国贡献了教育监测的“福建智慧”:“2020年,福建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年度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科学、道德与法治等3门学科质量监测结果报告,这是省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在全国首个公开发布质量监测结果报告。福建还首次以省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的名义,向各设区市政府反馈2019年度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主要问题和监测报告”,逐项指出每个设区市存在的不同短板和弱项,并组织专家组赴各地开展监测结果解读和教学指导培训活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由省级或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包含13门或14门(用音乐、美术代替艺术)科目,注重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核,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育学十八位人物(像李迅那样做老师)(9)

(李迅副厅长参加福建省高中射击展示活动,和福安一中射击队合影)

李迅从物质到精神,对建立现代教育(区域·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展示了才华。真抓实干,体现了全面教育质量观。抓根本、抓短板、抓落实,再一次显示了一个优秀教师、优秀校长作为教育领导干部的底色、真实。在副厅长的岗位上,成一个专家型的优秀教育管理者,是必然的。李迅还是国家督学,兼任教育部考试与命题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显然这是专家型教育官员的标志,李迅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专家,而且“术有专攻”,数学教育包括数学教学与竞赛;学校文化塑造与管理创新;课程开发、整合与体系构建;区域整体发展与特色突破;教育考试、监测与评价,等等,造诣很深。他在主管福建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岗位上,除了行政领导,更多的是价值观引领、学科影响、课程领导力呈现等文化管理。

再过两天就是教师节,教师节除了庆祝、慰问、表彰,最多的就是关于做好老师的话题。李迅是一个典型案例,他从事教育工作有三个身份;老师、校长、厅长,我以为李迅的第一个身份最重要,好老师是他做好校长的基础,好校长是他做好厅长的基础。到了厅长的岗位上,还是好老师、好校长的本色,难能可贵。我们提倡像李迅那样做老师,那蕴含着校长们先要像李迅那样先做一个好老师,也包括教育官员们先去做一个好老师、好校长,至少是一个懂得、理解老师、校长的人。具体怎么做?梦想能不能成真?不妨一读《从游》《俯仰》《素履》,可以找到答案,或者找到通向答案的途径。

2022年9月8日于苏州石湖

来源:柳袁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