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梭菌养兔技术(兔魏氏梭菌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产生外毒素引起的肠毒血症以急性腹泻、排黑色水样或胶冻样粪便、盲肠浆膜出血斑和胃粘膜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除哺乳仔兔外,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家兔对本病均有易感性1-3月龄毛兔及獭兔发病率最高,主要经消化道或伤口传染病原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稍钝圆的大肠杆菌,存在于病兔消化道及土壤和水源中,能产生外毒素,引起高度致死性中毒症常年均有发生,在春秋两季因饲养管理不良及各种应激因素诱使本病爆发,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魏氏梭菌养兔技术?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魏氏梭菌养兔技术(兔魏氏梭菌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魏氏梭菌养兔技术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产生外毒素引起的肠毒血症。以急性腹泻、排黑色水样或胶冻样粪便、盲肠浆膜出血斑和胃粘膜出血、溃疡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除哺乳仔兔外,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家兔对本病均有易感性。1-3月龄毛兔及獭兔发病率最高,主要经消化道或伤口传染。病原体为革兰氏阳性两端稍钝圆的大肠杆菌,存在于病兔消化道及土壤和水源中,能产生外毒素,引起高度致死性中毒症。常年均有发生,在春秋两季因饲养管理不良及各种应激因素诱使本病爆发。

1、发病与主要临床特征

辽宁省锦州市大薛乡大薛村一个体养殖户所饲养的300多只10周龄左有的仔兔在更换完高能、高蛋白饲料后先后发病。据养殖户所述,初期是个别仔兔出现无征兆的突然死亡,尔后不久其他仔兔ILIJ现了剧烈腹泻,排出胶胨样带血或褐、黑色稀粪,有恶臭味,之后就是水泻便。笔者在现场看到患病仔兔头颈颤抖,偏向一侧,软而无力,精神状态极差,不食、倦缩,有的仔兔甚至出现了昏迷抽搐的症状。体温测试变化不大,有的甚至还偏低一些。

据养殖户讲,此情况从发现到现在已有三天,死亡仔兔已达七八十只。

2、病理剖检变化

笔者在现场剖检时看到,由于病死仔兔生前的剧烈腹泻,其二阴及后肢都是污秽不洁的,并且身体消瘦和眼球凹陷。剖开病死兔后发现胃肠浆膜、黏膜有条纹或斑点状出血,肠壁松弛,内容物稀薄呈水样,带血色,严重时整段肠道出血,暗红,甚至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肿大、出血。心肌软而变性、色淡,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剖检上诸多病理变化反映出仔兔急性死亡的特征。

3、实验室检验

3.1 病原学检查

取回肠内容物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下观察为阳性、直杆状、两端钝网的大杆菌。同时取空肠内容物接种于熟肉基中,置于培养箱中37℃培养2天,取出观察,培养液严重浑浊,有大量气体产生,肉渣被消化。由此可初认为该菌为魏氏梭菌,又名为产气荚膜梭菌。

3.2 肠内毒素检测

取空肠内容物,用灭菌生理盐水2倍稀释,经离心沉淀(3000r/min,15min)后,取上清夜通过除菌器过滤。取滤液分成2份,1份不加热,1份加热(60℃30min),分别静脉注射小白鼠0.1~0.3mL,注射后观察24h,不加热组小白鼠于2~4h死亡,加热组小白鼠未发病,未死亡。由此可确诊为存在毒素。

4、诊断与防治

4.1 诊断

依据实验室检验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并与副伤寒、轮状病素、球虫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后,可以确定该养殖户所饲养的仔兔患上魏氏梭菌病。

4.2 防治

该病的防要重于治。在预防上,一是加强圈舍的饲养管理。在消除发病诱凶的同时,控制精料的供给量,粗纤维含量不低于14%。经常供给青饲料,可有效减少该病发生,另外也不要突然的改变饲料配方,凶为仔兔肠道消化功能尚不健全,突然的改变,会使仔兔严重的不适应而发病;二是要做好免疫接种,可以用A型产气荚膜梭菌灭活苗,对断乳兔首免,每只皮下注射1mL,间隔2~3周后二免,每只皮下注射2mL,免疫期6~8个月。在治疗上,可对患病兔采取肌肉或静脉注射A型产气荚膜梭菌高免血清或多价高免血清,按体重2~3mL/kg,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