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枇杷花(枇杷花开了你闻到了吗)
编者按:从深海到高山、从沙漠到雨林,地球的每一处都有植物的印记。岁月流变、气候变迁、地质运动、生境更迭,植物历久弥新、在不断演化中保持着多样化的世界。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开设“花花万物”,在这里,我们关注植物的生存、竞争、繁衍、死亡,展示自然界的奇特多姿,解读生物的万千气象,探索神奇的生命秘境,致敬这无声无息又蓬勃多姿的世界。
说到冬天开花的植物,你会想到哪些?端庄典雅的山茶、暗香浮动的蜡梅、清新脱俗的水仙……此时的枇杷其实也进入了花期。
没有鲜艳的花色、浓郁的花香,枇杷开花似乎有些寂寥,悄无声息,但只要凑近闻过一次,便会记住这特别的味道,淡淡的甜和丝丝清凉随着冷空气一起吸入鼻腔,脑海深处的记忆瞬间被唤醒,对,就是枇杷膏的味道。
枇杷的花(摄影:张莉俊)
明代《群芳谱》称赞枇杷“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他物无与类者”,是众多水果中特别的存在。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蔷薇科枇杷属的常绿乔木,我国土生土长的果树,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史记·上林赋》记载汉武帝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作为名贵果树栽种的枇杷,供皇宫贵族享用。如今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区域、华中,还有北方的甘肃陕西等均有枇杷种植分布。
居民小区、公园绿地、马路边,常常可以见到枇杷树的身影,它们四季常绿、树形优美、果趣盎然,能赏能吃还住得近,真是亲切又友好的植物邻居。
武汉植物园的枇杷树(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冬天,悄然绽放
一年冬天,唐代诗人岑参在陕西汉中的一座寺庙里,见到了开花的枇杷,写下“满寺枇杷冬著花,老僧相见具袈裟”的诗句,可能是盛开的花朵和花苞外面的锈色绒毛,引发了诗人的遐想,遂比喻其为身披袈裟的高僧。
选择在寒冬开花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吧,枇杷对低温有一定的适应力,能忍受冬季零下10°C的短暂低温。花朵虽小,胜在繁多,洁白的小花成簇地绽放于枝头,散发出的蜜香吸引着饥肠辘辘的“觅食者”,觅食者里有昆虫、有鸟儿,在食物匮乏的冬天,能吃到满满能量的香甜花蜜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作为回报,这些“觅食者”在享用花蜜的同时,顺便帮助枇杷完成繁衍大计——传粉工作。
枇杷填补了冬花较少的空缺,加上花期较长,可以从10月持续到次年2月,是很好的冬季蜜源植物。
枇杷的花(摄影:张莉俊)
春夏,慢慢成熟
江浙和沿海一带是枇杷的著名产区,春末夏初,正值江南黄梅时节,枇杷成熟上市,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初夏游张园》中描写道“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沿海岭南一带的枇杷则在3月成熟,当地人视其为“开春第一果”,吃枇杷迎接春天的到来。
初夏枝头成熟的枇杷(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成熟的枇杷,果皮极易剥离,果肉细腻,汁水丰盈、甘甜生津,营养价值高。还可加工成果脯、熬制果酱食用。
南宋画家林椿创作的《枇杷山鸟图》,果香四溢的枇杷果吸引着一只绣眼鸟前来取食,顺着绣眼鸟的视线,发现一同享用美食的还有一只小蚂蚁,构思巧妙,画面生动传神。
《枇杷山鸟图》(图片来自网络)
枇杷与琵琶
好吃的水果枇杷与乐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枇杷与琵琶,一个水果,一个乐器,古时曾经通用。
来自游牧民族的乐器——琵琶,汉代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里写道“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一弹一拨之间,曲韵流淌。
作为果中珍品的枇杷,自唐代就被列为贡品,如果是亲朋好友之间以枇杷相赠,那一定代表着深厚的情谊。
枇杷(图片来自网络)
相传明代书画家沈周,某天收到一盒写有“琵琶”的礼物。打开一看,原来是新鲜采摘的枇杷,惊喜之余,提笔写道“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乃知司马挥泪于江干,明妃写怨于塞上,皆为一啖之需耳。嗣后觅之,当于杨柳晓风、梧桐夜雨之际也。”大意是说谢谢赠送的“琵琶”,虽弹奏不出声音,但却好吃的很。写琵琶行的白居易、出塞和亲的王昭君,都是因为没有吃到枇杷而流泪。
秋天,积蓄萌发
成熟的枇杷果实落到地面,遇到适宜条件,种子会发芽,树下常常能看到枇杷幼苗,所以吃完枇杷,可留存几颗种子,种在花盆里,耐心等待发芽,收获属于你的枇杷盆栽吧。与此同时,树上开始酝酿和萌生花苞,新的生命轮回蓄势待发。
初秋在树下萌发的枇杷小苗
又是一阵沁人心脾的枇杷花香扑鼻而来,这个冬天,找寻一下身边的枇杷树,感受一下枇杷花香吧。
枇杷的花(摄影:张莉俊)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