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到底说的啥(我们能读懂什么)

王阳明到底说的啥(我们能读懂什么)(1)

11月23日,世界阳明学大会在浙江召开,今年也是王阳明诞辰550周年。

这位被梁启超称为“两个半圣人”之一的心学集大成者曾经风靡海内外,近些年来“阳明热”又再次兴起。对阳明先生的评价很高,曾在多个场合或讲话中提到王阳明和他的学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阳明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他的经历与学说启迪人们去建立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引导人们实现人格的独立、健全、完整、统一。那么,在550年后的今天,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从他的故事中读懂什么?

(一)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王阳明的一生便是如此:12岁将“做圣贤”列为人生第一等事,15岁只身闯出居庸关潜入蒙古,28岁走上仕途,37岁“龙场悟道”并创立阳明心学,44岁官拜三品大员,47岁手持利剑力挽大明江山于既倒,50岁讲学收徒风行东亚。

即便到现在,历史上有如此传奇经历的名人仍然屈指可数。当然,这份波澜壮阔的背后有时代的原因,但12岁时立下的“做圣贤”的豪言才是 “燃烧”王阳明的火种。

王阳明到底说的啥(我们能读懂什么)(2)

12岁的王阳明对于“圣贤”可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潜意识认为,做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世俗成功,不能称作“第一等事”,他要去追求比这更超越的事情,也证明了“高于现实”的理想依然可以实现。

当我们谈论理想时,不仅仅是将它当作目标,而是当作具有一定抽象性、理念性的精神追求时,就难免与当代生活的现实产生矛盾。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往往拉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就常常挂在了我们的嘴边。

正如吴与弼的门人娄谅告诉17岁的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即使难如“圣人”的境界,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抵达。面对外在环境的艰难与悖谬,也许我们无法解决、揭示,但起码要有自觉的锐觉,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涵养自己。

如果你也有“高于现实”的理想,不要放弃它,或许可以思考如何充分调动自我的力量去实现它。

(二)

如何充分调动自我的力量?在被贬贵州龙场做驿丞时,处于人生低谷的王阳明悟出了一个答案:“致良知”。自此,他的人生开始进入“开挂”时光。

简单来说,良知就是“知善知恶”。在体悟了“善恶”之后,跟随它,实践它,就是 “知行合一”,它可以是帮扶弱小,也可以是孝敬父母。王阳明认为,人们必须要有正心,不要动了坏的心念,去做坏事。

王阳明到底说的啥(我们能读懂什么)(3)

有一些人会误解,“良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其实,王阳明想强调的是,人通过建立正向的心灵秩序,可以拥有并持续激发不断发自内心的动力,过一种极具价值感的人生。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极具价值感的人生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看待挫折,理性对待“躺平”和“躺赢”。即便天才如王阳明,也在经历了“五溺三变”,经过大量实践、内心煎熬之后,才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建立起和自我生命紧密相接的方法。

在理想社会中,良知是人人平等具有的能力,即使你的良知没有显现,我也深信你有良知。德性得到尊重,才是个体得到真正的尊重,社会不断获得“向上累积”的动力。

(三)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与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时间、空间都可以借由技术来压缩,“坐地日行八万里”逐渐成为可能。即便如此便利,焦虑依然成为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王阳明到底说的啥(我们能读懂什么)(4)

曾有专家分析,当代“成功学”“消费主义”大行其道,面对幸福、成功,许多人缺乏了耐心,也缺乏了平常心。

阳明先生也有个不太耐心的弟子,为了学问难以长进的事情请教他。王阳明将读书比作种树,告诫弟子,“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做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埋头努力,“果实”自然会生长出来。

就在这两天的世界杯上,沙特阿拉伯队和日本队先后以2比1分别击败夺冠大热门阿根廷队和德国队,接连爆出大冷门。站在世界瞩目的绿茵球场上,这两队的球员重视对手的强大,但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勇气、顽强的精神。若是“不破心中贼”,或许是另外一种结果。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面对人生际遇,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不断进行自我修炼,或许是消解焦虑的一种选择。无论何种时代,何种境地,唯有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了起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