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考古最新消息(为何藏在白水这个关中小县里)
开栏语:
三秦大地上,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地理板块,有粗犷豪迈的陕北,有深沉持重的关中,也有钟灵毓秀的陕南。在大众眼中,陕西不是也不应被简单的定义为黄土地,当我们走近陕西每一片土地,他们也不止有一个面孔,细致观察,你看,陕西的另一面,正在被你我发现……
仓颉造字开华夏文化之先河,杜康造酒始中华酿酒之滥觞,雷公造碗执中国陶瓷之牛耳,蔡伦造纸创世界文明之承载……
这里,就是陕西白水。
这样一个关中小县,用震古烁今的华夏文明,为这方土地绘上了最深重的底色。
创造、勤勉、乐观,当我们翻开白水的历史画册,在诸多历史性成果的皇冠之下,世世代代白水人,正在创造着属于当下的白水奇迹。
1
发生于白水的典故
仓颉造字、蔡伦造纸
”
历史上,凡有河流经过的地方,大多有人类居住,洛河、白水河哺育下的白水也不例外。
因在白水县河台地、腰家河、林皋河、北乾等古遗址中发掘的石斧、石凿、陶片、红烧土和建筑物等,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遗物。
证明了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活动在白水这块土地上。
据史料记载,白水自远古时代便有文明痕迹,又经历了夏商、春秋等历朝历代,自战国起,开启了白水的建县史。
战国中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设白水县,因临白水河而得此名,这可能是白水县名的最早由来。
秦代,仍用白水县名,属内史辖,到西汉景帝时废白水县,建粟邑县(以仓颉造字天雨粟取名)和衙县,都属左冯翊。
之后又历经多次废、设、更替和变迁,最终白水之名保留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但略有可惜的是,时代更迭中,行政区划、县城地址不断变迁,这个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的古老县城,并非数千年来遗存的一个大致固定的县城遗迹,我们也就很难看到几千年基本固定的县城中心发展面貌。
而令人可幸的是,即便建筑、物体等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但历史与文明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尤其是在白水这片土地上,演绎的尤为深刻。
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不绝?文字和纸张在文明的传承、延续与传播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仓颉造字”是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说法之一。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而这位“造字圣人”,就是白水人。
如今,在白水县城东北35公里的史官乡还有仓颉墓、仓颉庙,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的功绩。
据《仓颉庙碑》记载,仓颉庙早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颇具规模,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仓颉庙里古碑众多,其中一块《仓圣鸟迹书碑》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就算不认识,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字之初的神奇和美妙。
而这28个字,表面上互不相关,但经仔细研究,却记载了黄帝与炎帝联合各部落攻打蚩尤的故事,被海内外学者称为“中华民族第一篇史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庙内有48棵千年古柏,形态各异,郁郁葱葱,其树龄之久、树形之奇,殊属罕见。
这些被称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的参天古柏,与桥山黄帝陵古柏群、山东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古柏群,而三者之中仓颉庙古柏群的平均树龄最大。
而白水除了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外,蔡伦造纸也与这里有着颇深的渊源。传说蔡伦由于仰慕仓颉造字,首先来到白水县。
官居尚书令的蔡伦在走访白水期间,在一个叫张纸的下属官员家附近的槐沟河偶然发现了造纸的灵感。
之后,蔡伦按照村民的做法,做出了好几沓薄棉花皮片子。而为了纪念在张纸家乡的这一发现,蔡伦将其起名为纸,并把每一片叫做一张。
为了专心试验造纸,蔡伦辞去官职后,又来到白水槐沟河,建起民间第一座造纸作坊,招收学徒,传授造纸技艺。
至今,蔡伦在槐沟河造纸的传说还流传甚广。殁后,乡民于造纸池畔建庙,庙今已毁,造纸池犹存。
无论是仓颉造字,还是蔡伦造纸,字与纸在记录历史和文化传播上的相辅相成,让千年中华文化以其为载体逐渐繁荣起来。
这座延续数千年的县城,开创了灿若星河的中华历史文明,诉说着古老文明的光阴,人杰地灵的白水,也在续写着新一代人的故事。
如今的白水县,位于陕西版图中心,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面积986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
在县城的发展中,采取了东扩北进,南迁西展,城区扩大了,核心城市建设已达6.8平方公里。
有仓颉路、蔡伦路、杜康路、雷公路、彭衙路、粟邑街等等以历史名称而命名的道路,有以仓颉命名新建的广场、大酒店,新型城镇化建设历程中设施齐备,商贸畅通。
而以古人而名的建筑、道路,其背后,是白水对宝贵历史财富的重视,更是对文化、文明的传承,鼓舞着人们热爱生活、追求文明、创造文明。
而白水也正借着这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文旅资源,丰富县域产业结构,让人们的钱袋鼓起来,过上更好的日子。
白水人平常爱吃的当地美食,像河北辣子汤、白水豆腐包子、白水豆腐,互联网的传播下声名远扬,不少人慕名而来,只为尝一口地道的美味。
古县新貌,古往今来的无数创造者,赓续着千年中华文明,一代又一代白水人,用勤劳与智慧,深耕这片土地,城乡变化依旧在继续。
2
白水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在白水的历史名片中,白水杜康有着极为响亮的名号。
历代墨客文人常以诗咏酒,以酒酿诗,酒助诗兴,而杜康酒独受诗人青睐。
曹操在《短歌行》中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千古绝唱;白居易在《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曰:“杜康能解闷,萱草解忘忧”。苏东坡《和陶止酒》曰:“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大诗人们口中的“杜康”,即为杜康酒。随着诗作千百年来广泛流传,杜康酒也闻名遐迩,赞誉之辞遍及史籍,成为历史名酒。
而“酿酒鼻祖”杜康,就生于白水,白酒酿造始于白水,华夏酒文化源于白水。
在白水大杨乡康家卫村,三山环抱,附近有一条大沟,流水清澈见底,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沟底有一清泉,名杜康泉。
据史料和考古表明,此处就是杜康造酒作坊的旧址。
2020年5月,白水县文史资料征集员来到正在修缮的杜康庙顶部,发现部分残损陶片及10余米长的房屋白灰地面,遂上报白水县文物管理所。
以杜康庙为中心,在其周围100多万平方米范围内进行了初步查勘,发现大量远古时期灰坑、白灰面房址、动物骨骼、陶器残片等。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随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实地勘察,根据发现的陶器残片、房屋基址特征,初步判断该遗址为龙山时期晚期遗存,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了少量仰韶时期文化遗存,年代距今约5500年以上。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再次证实了白水杜康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以及其不可动摇的“白酒始祖”的地位。
将之前种种白酒起源的传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在渭南市博物馆,作为“夏商周时期的渭南”的开篇,首先展示了“酿酒鼻祖”杜康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还有一尊杜康铜雕像。
这个杜康的雕塑,昂首挺立、身着长衫。左手握着一件陶缶,意为“击缶而歌”。右手举起一件铜尊,充分显现了“酒圣”的豪迈气度。
此外,还陈列着两件单鋬陶杯,距今大约五千年至七千年,据历史记载有很大可能是当时的饮酒器具。
作为陕酒“化石”级别的代表,华夏民族千百年遗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延续这一酿酒工艺和品牌白水自然要担起重任。
在“复兴杜康、为国争光”的鼓舞之下,白水县查阅历史文献,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发掘继承杜康酒的传统工艺,使历史名酒重放异彩。
1976年,白水杜康酒厂在杜康当年酿酒遗址杜康沟畔重建。
如今,白水杜康的汲水之源,即为几千年前杜康取水造酒之地。承袭酒祖秘传的古老配方和酿酒工法,经地下酒窖陶缸酒海陈贮,自然老熟。
经过不断优化酿造工艺,白水杜康依托于历史遗迹的背书,树立了广为人知的品牌。
站在新起点上,对白水杜康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
持续放大酒祖故里的产区优势、白水杜康的品牌优势、纯粮固态发酵的工艺优势,将为白水杜康产生叠加优势。
在白水人的努力下,让这杜康名酒千古流芳的继续传承下去,收获更多消费者的认可,更是令人欣喜的。
3
全国最早的“中国苹果之乡”
”
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白水,也是渭南唯一的山区县。
全县拥有33万亩荒山荒沟,境内沟壑纵横、地貌复杂,三山盘踞,五塬起伏,两河沿界通过。
这样的地形造就了“渭北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林皋湖,也造就了白水成为全国最早命名的“中国苹果之乡”。
因气候凉爽干燥、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白水成为国内外专家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
白水种植的苹果以肉美色艳、 酸甜适中、 香脆可口而驰名中外,果品已进入欧美市场。
数十年间,白水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数据显示,白水县苹果种植面积55万亩,年均产量5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10亿元。
而在取得如此成就背后,则是白水数十年来,深耕这方土地,用勤劳与智慧创造的。
早在数百年前,白水苹果就已闻名于世,但成片种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
1936年,白水县城郊李家河村的李至愚,从西安引进大苹果和西洋梨新品种,首次成片建园,栽植十余亩。
为了建立优质果园,白水县带领果农对苹果园进行了多次嫁接、改造、除病虫,对老果园不断的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白水苹果的命运。
此后,白水的仁人志士不断的引入新品种,潜心苹果种植,让白水苹果越来越好,被更多人喜爱。
1988年,白水县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苹果树,但因产量极低,种苹果不赚钱,果农纷纷砍树毁园。
在这关键时刻,作为白水县特殊人才引进的刘炳辉,选择西固乡作为他的试验点,号召果农“大改形、强拉枝、减密度、用有机肥"等技术。
他的试验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造后的果园平均亩产增加了1000多公斤。他的成功像无声的命令,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使全县的苹果产量首次实现了翻番,苹果真正成了白水的主打产业。
在白水苹果产业化路上,刘炳辉曾经多次在最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白水苹果,引进了红富士、红星等新的优质苹果品种,提倡无公害栽培技术。这些转变,使白水苹果脱颖而出,收获"中国苹果之乡"称号,也保证了白水苹果始终站在市场的最前端。
为白水苹果奋战18个春秋的刘炳辉,兢兢业业的他累倒在了白水苹果的大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时年46岁。
而白水苹果的发展依旧在继续。
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白水建立了我国首个苹果试验示范站。先后培育出瑞阳、瑞雪、瑞香红(简称三瑞)等新优品种十余个,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苹果种三瑞,效益翻两倍”,成为白水果农中流传度很广的一句话。 原因是这几种苹果产量高,口味甜,经济效益好,相比普通富士苹果三元每斤的价格,瑞阳、瑞雪苹果能卖到七到八元每斤。
目前,白水县苹果核心区“三瑞”的种植量已经超过10万亩。
西农白水试验站培育的瑞雪品种
越来越多的果农因为苹果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
每年进入9月,白水县苹果陆续成熟,早中熟苹果错峰上市,延长了苹果的销售周期,为果农带来了可持续收益。
一望无际的果园里,红红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挂满了枝头,果园里处处欢声笑语,果农们兴高采烈,摘的摘,运的运,热火朝天,一派繁忙景象……又是一个丰收年。
随着技术的发展,白水苹果产业化已经形成生产、种植、交易、消费等环节集为一体的闭环,又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冷库、气调库、冷链配送、仓储物流、保税仓等全产业链配套体系。
一改过去代理收购为主,市场散乱、不成规模、销售渠道被动等问题,让果农们收获更大的利益。
2021年,白水苹果通过电商渠道交易额达到13亿元。
同时,白水县还在通过新农田苹果示范基地的培育,壮大产业链。
在新农田苹果基地,智慧配肥中心、病虫害检测系统、水肥一体化等智慧管理系一应俱全。
还有以果品初级加工、果品精深加工为主的苹果加工销售功能区;以两山一湖景观、农事体验、众筹果园、民宿文化组成的休闲观光服务功能区。
从吃苹果到喝果酒尝果醋,再到体验农事乡村游,白水县苹果全产业链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白水将苹果产业列为首位产业,举全县之力推进苹果全产业链发展。
齐心合力、目标一致,自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一颗颗美味的苹果,送到消费者手上,也为白水人的生活,带来了幸福与富足。
对普罗大众而言,我们知道仓颉造字、蔡伦造纸等历史典故,也了解杜康美酒。
如不深入研究,谁又能想到这些历史均发生在白水这个关中小县。
自古至今,默默无闻的白水人,生活在这片静谧的土地,勤劳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演绎着平凡的故事。
而无论是白水的历史底蕴,还是农业种植上实现的辛劳成果,需要被更多人知道。白水,也正在站上更大的舞台,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故事……
编辑:解革/Lyna
审核:解革/Lyna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