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的经典唱段(曾经住在这条胡同里)
从地铁5号线北新桥站出来,顺着东四北大街向南走,第一条胡同是香饵胡同,明朝属教忠坊,时称香胡同。清初续顺公沈志祥的府邸在此。启功的外曾祖、乾隆的五子崇纲做过驻藏帮办大臣,由西藏回来后住在香饵胡同。香饵胡同87号是当年慈禧弟弟的故居。
过了香饵胡同,再往南走,就是细管胡同了。与香饵胡同一样,细管胡同在明朝也属教忠坊,而坊名的由来,和文天祥的事迹有关。明景泰年间,朝廷赐文天祥谥忠烈,后将此地定名教忠坊,以此训导后学“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明代同属于教忠坊的还有土儿胡同和府学胡同,不过土儿胡同已经拆迁,并改建成楼房小区。府学胡同则因顺天府学设在胡同内而得名。
在东城区,还有一条小细管胡同,位于张自忠路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清光绪年间,小细管胡同称为戏馆胡同,此胡同狭窄多弯,其形状似细管,民国时遂称小细管胡同。其与细管胡同并非同一处。
很多人听说过细管胡同,大概是源于那座位于细管胡同13号的市重点中学——北京市第五中学。不过,细管胡同居住过一位名人,那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五中往东有两座宅院,一座是细管胡同11号,另一座是细管胡同9号,而田汉的故居就是细管胡同9号。他在这座两进制的小院里居住了15年,相继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和京剧《谢瑶环》,改编了京剧《白蛇传》、《西厢记》等,其中《关汉卿》成为不朽名作。
细管胡同曾称油罐胡同
迎着冬日的残阳,笔者前去细管胡同探访田汉故居。细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东四北大街与北剪子巷,长约400米。胡同南侧有三条支巷通“白米仓胡同”,北侧与“大兴胡同”相通。在细管胡同的东端,也就是通往东四北大街的出口处,有一半开的栅栏门,并有保安在值守。
听胡同里老住户说,细管胡同在明朝时曾被称为水塘胡同。当时胡同东北边宝泉局(负责铸钱的地方)里有个水塘,所以就叫水塘胡同。到了清朝,这里属于镶黄旗地界儿,胡同名字发生了音转,叫成了水塔胡同。再后来,那块水塘没了,在水塔胡同的东边、水塘的南边,形成了一条口小、肚儿大的胡同,好像个油罐,因此得名为油罐胡同(明《顺天府志》有记载)。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水塔胡同又发生了音转,称作水獭胡同;油罐胡同也发生音转,成了细管胡同。不过,那时水獭胡同和细管胡同是两条胡同,并不相通。后来,两条胡同连上了,又统称为细管胡同。1947时,这条胡同的西段还称为水獭胡同,东段称为细管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元善里、水獭胡同并入。现细管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办事处管辖,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东四北大街进入细管胡同,在胡同的北侧是一家快捷连锁酒店,酒店的西侧,就是细管胡同9号。小院夹在五中教学大楼与连锁酒店之间,历史与现实相辉映,让人别有一番感受。
9号院为一两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金柱大门一间,硬山顶合瓦清水脊,门内原有一影壁,现仅存帽头部分。一进院倒座房四间,东厢房两间,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五间,中间一间为过厅。二进院北房三间带前廊,东西耳房各一间,东配房各三间,该院建筑皆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现在院内主要建筑基本保持原状,只有田汉住过的北房前廊被改建。目前,田汉故居并不对外开放,大门上贴着禁止任何非院内人员进院参观的告示。
此院在上世纪20年代由迟氏兄弟所建,1949年售予法院。195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田汉购得此宅。当时田汉与夫人安娥一家住在里院,秘书住在外院。后来,田汉又将母亲易克勤从湖南接来同住。
田汉在后院搭有葡萄架
田汉本名寿昌,1898年3月12日(农历二月二十日)生于湖南长沙县田家椴一个叫茅坪的小山村。他改名“汉”是在1911年下半年,当时孙中山号召推翻清王朝统治,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汉”。改名“田汉”,还有一层深意。他一向以出身农家而自豪,对农村生活充满着热爱,对旧中国农民的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他说过:“我出身贫农家庭,插秧、打稻、车水、放牛、推车子,我都搞过……非但我的名字叫田汉,并且我从小生活在田家塅。我的祖父是农夫,一直到我的父亲时代,才有农人的革命,中国社会近代化,农民渐渐到都市去了,我们兄弟便是从田园生活到都市中来的。”
细管胡同9号院
据田汉之子田申回忆,因田汉出身农家,他和母亲易克勤都喜欢做一些农活。搬进细管胡同9号后,田汉在后院书房前面,搭了一个葡萄架。夏天浓荫蔽日,秋天果实累累。他还种了一棵枣树,从幼苗一直长得老成挺拔。易克勤虽已九旬,但每年还在葡萄架边栽种丝瓜,沿着架子四周缠绕而上,结了不少丝瓜。逢休息日,田汉陪老母摘下丝瓜尝鲜,乐趣无穷。院子虽然不大,但农家气息浓郁。老母亲喜欢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庭院阴凉处,做些零碎活,田汉有时也会陪伴在老母亲身边拉拉家常。中外文艺界的朋友来到田汉家做客,都非常欣赏庭院的田园风光。
田汉的藏书很多。据田申回忆:“书柜从书房一直通到客厅,父亲的书房里有很多书,差不多十万册,种类很多。书房里还有许多珍贵的照片、信件、创作手稿和字画。其中有毛主席、周总理写给父亲的亲笔信,徐悲鸿、梅兰芳绘赠的《奔马》、《梅花》等画作。”
易克勤逝世于1972年,正好满百岁。这位女性是令人尊敬的,她被称为“现代孟母”。在她35岁时,丈夫田禹卿去世,她发誓:一不嫁人,二不当女佣,三不要饭,要凭自己双手养活三个孩子。易克勤还决定不管多苦多累,也要让孩子上学受教育。为了孩子们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易克勤几次搬家。三个孩子也比较争气,田汉不光文化上有长进,8岁就能写对联,而且思想境界上也有了很大提高,懂得了“我做人处世要有气节”。田汉的家乡长沙县是湘戏、影子戏盛行的地方。田汉从五六岁时起,就经常去看庙台戏。在这种四处可学的气氛和四处爱学的精神下,田汉初步掌握了戏曲艺术的形式,懂得了一些舞台处理方式。而此时传统的折子戏《三娘教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根据这部戏改写成他的处女作《新教子》。剧本发表在当时的《长沙日报》上,而田汉这年只有13岁。就这样,田汉开始了他的艺术人生……
从1953年入住细管胡同9号,到1968年12月10日不幸去世,田汉在这个小院生活了15年。如今,有着“现代关汉卿”美誉的田汉虽然早已离去,但是他在9号院栽下的枣树却还会结出脆甜的红枣;他在这个院落创作的话剧《关汉卿》、京剧《谢瑶环》等众多不朽名剧,就像那棵枣树结下的一枚枚甜美的果实,让人回味无穷。
田汉是1949年1月31日清早,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古城的。同年6月,田汉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并成为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的第六小组组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田汉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稍后又兼任北京戏曲实验学校校长。1951年文化部进行调整,田汉任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1953年,田汉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
也正是在这一年,田汉搬入细管胡同9号院,当时他已经55岁。
在这个小院里,田汉要从事繁忙的行政工作,但他并未忘记自己的老本行。他在这个小院里创作了五部戏曲、三部话剧,包括《白蛇传》、《金锁记》、《西厢记》、《谢瑶环》、《对花枪》、《关汉卿》等。除上述这些作品,他还修订了1934年由他编剧、聂耳作曲的歌剧《扬子江风暴》。
《关汉卿》和《谢瑶环》代表其创作巅峰
话剧《关汉卿》是田汉倾注心血最多的剧本之一,无论从思想深度或艺术高度来看,都堪称戏剧创作中的瑰宝,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京剧《谢瑶环》这一历史悲剧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话剧《关汉卿》相一致,堪称田汉戏剧创作的巅峰。
《关汉卿》是1958年田汉为纪念大戏剧家关汉卿而写的一个话剧。据说,剧本完成后,第一个读者是田汉的老友郭沫若。郭老连夜读了《关汉卿》剧本后,立即给田汉写信,倍加赞扬。
距今七百多年前,即十三世纪的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和同时代的艺术家一起,把唐宋以来发展的歌舞剧、参军戏和金院本等综合提炼成元杂剧。但元杂剧之所以成为光芒万丈的一代文学,是因其继承了中国戏剧艺术朴素的现实主义传统,曲折而强烈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元朝封建奴隶主残酷统治的反抗情绪。史学家们曾说元杂剧系“以当时人民的悲愤为基础和师承”,而关汉卿正是这些愤怒的剧作家们的代表。他写了六十几部剧作,留到今天的还有十八部。当时的统治者禁止文人“妄撰词曲”“犯上恶言”,违犯者轻则流放,重则杀头。因此关汉卿很少有直接批评当代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的可能,他只能借助汉唐各代的故事来隐喻,正所谓“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傀儡”。尽管如此,凭他留下的作品也可知这位作家的全部战斗锋芒都指向给元朝人民以深重灾难的黑暗统治。关汉卿爱憎分明,他同情那些受人践踏迫害的人们,他客观上是元代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的揭发者、控诉者,也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留下战斗性作品最多的作家!
正是基于此,在纪念大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周年之际,田汉以关汉卿个人以及整个元杂剧的悲剧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创作和演出为中心线索,创作了《关汉卿》,生动地展示了元朝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地抨击了贪赃枉法、专横残暴的元代官吏和权贵,歌颂了人民艺术家关汉卿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号斗争的崇高精神。
元朝统治者轻视戏剧艺人,有所谓“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划分。读书人被列为第九等,搞戏曲的当然地位更低,就连《录鬼簿》这样记录剧界名人的文字中,对关汉卿的记载也不过寥寥几笔。田汉只能从关汉卿留下的一些剧本和散曲中来推测他的生平。就这样,他“以最快的速度、有限的材料”完成了《关汉卿》。
田汉在细管胡同9号的创作中,还有一部塑造人物形象意义深刻的戏,是十三场京剧《谢瑶环》,讲述的是武则天时代女官谢瑶环女扮男装为民请命的故事。
京剧《谢瑶环》的剧本是1961年田汉先生根据碗碗腔《女巡按》的老本改编的。《女巡按》原来的主题是在对武则天及其贵戚权臣的反对上,心怀异志的谢瑶环奉旨南下私访,处理重臣武三思之子武宏强霸民女肖慧娘一案。一方面借武则天的尚方宝剑为民除害,严惩了武宏,明断了武宏霸女案;另一方面,与江湖义士袁行健结百年之好,双双反入太湖。这是一部以造反出走为行动线索的戏。
田汉改编的剧本《谢瑶环》
1960年12月26日,田汉离开北京,去山西、陕西、四川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1961年初到达西安时,看到了西安戏曲剧院演出这出戏。在离开西安前,他和西安戏曲剧院的同志赶出了一个初步修改本。回京后不久,田汉在1961年《剧本》月刊七八月合刊发表了十二场京剧《谢瑶环》剧本,在序中,叙述了他写这个剧本的过程:“《女巡按》据说是碗碗腔的老本,接触到武则天,但是骂武则天的。因此一度改成韦后时的事。女巡按谢瑶环受权奸迫害,后来与她所爱的江湖义士抗拒追兵逃入太湖,是一个喜剧的结尾。我曾跟黄俊耀同志谈起一些修改计划,如把骂武则天的改为肯定武则天,却对她作一定批评。俊耀同志对此甚表同意。我打算在离西安以前费一两天工夫帮他改好。及至仓促入川,又想在成都改好寄回。甚至想请俊耀同志同去。哪知我过低估计了这一修改工作的困难,我回京以后费了断断续续两个月之久,才写成今天这个样子……”
《谢瑶环》的剧本发表后,就有文章评价说,这一历史悲剧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和话剧《关汉卿》相一致,堪称田汉戏剧创作的巅峰。稍后,田汉又加一场,单独发表在同年《剧本》第十一期上。
1962年,《谢瑶环》由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首演,立刻轰动大江南北,不但是杜近芳的代表剧目,而且成为中国京剧院的保留剧目。
1966年12月的一个晚上,田汉从细管胡同9号被带走,当时他的母亲易克勤已经94岁高龄。从此,田汉再也没能回来,1968年12月10日,田汉不幸去世。之后,细管胡同9号成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职工宿舍。1976年唐山地震,田汉的夫人,著名剧作家、作词家、诗人、记者、翻译家安娥在搭抗震棚时不慎跌下猝死。
1979年田汉先生平反,《谢瑶环》也得以重见天日。该剧复排的演出更是受到各界追捧,当时在人民剧场售票处排队购票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护国寺一直蜿蜒到积水潭。群众对文艺的热情,对田汉的怀念,对杜近芳的热爱充分体现在这次演出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