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孩子(赵光义对24岁漂亮皇嫂做了什么)
北宋的赵匡胤一生中娶了三个妻子。但是,他可能克妻,两任妻子均未能与他白头偕老。直到第三任妻子,才把他送走。
968年,赵匡胤娶了宋氏,她是赵匡胤的最后一任皇后。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赵匡胤突然驾崩,他的兄弟赵光义上台。史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哥哥的遗孀必须由其弟弟来照顾,但是这个新的皇帝对他的皇嫂并不好。宋氏的晚年可以说是非常惨淡。尽管《宋史》对宋太祖猝死的原因进行了各种掩饰和点缀,但它仍然通过各种破绽证明了这一点:赵匡胤被其兄弟赵光义谋杀。
《湘山野录》记录说,那天晚上,赵匡胤大叫一声,接着传出了“烛影斧声”。《烬余录》甚至编出了花蕊夫人和赵光义之间的恋情。在太祖遇难的当晚,人们寻找出许多异常的疑点。许多学者在这里已经进行了解密,因此这里不做过多的详细说明,而仅对赵光义对待他皇嫂的待遇,就为后世人感到汗颜。
968年,宋氏被纳入宫殿,成为皇后。那个时候,宋氏只有十七岁,那还只是花季年龄。然而,赵匡胤无疑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两人年龄相距甚远。她比赵匡胤的第一任妻子的儿子还小一岁。但是,尽管据说这是个老夫少妻,但这对不寻常的夫妻相处得却是非常好的。
976年10月10日,由于赵匡胤的突然死亡,他的兄弟赵光义成为皇帝,宋氏的美好时光已经结束。从那时起,她从未受到一个作为皇后应得的尊重。赵光义给宋氏一个可有可无的虚名叫“开宝皇后”,并命令她搬到西宫居住。
就这样,宋氏独自一人无助地在深宫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赵匡胤的孩子们也都莫名其妙地死去。其中原因,除了出于某种巧合之外,赵宋皇子的死亡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真要说的话,那段历史上死得最离奇的是太宗的亲儿子赵元僖——如果事事都要有个原因,那赵元僖又是为什么死的呢?(当然赵家可能有心脑血管类遗传病,加上饮食极其不健康,过于油腻,饮酒无度;赵德昭据说还嗜吃肥肉什么的,他们家十几二十岁的皇子说走就走的太多了)。
赵匡胤哥五个,活到赵宋也才仨;他四个儿子,继位之前就死了俩,找谁说理去?赵德芳刚成年就夭折,一点都不奇怪。至于赵德昭,宋史说他是自杀的,这个锅反正赵光义是摘不干净。太宗本纪也直指赵德昭自杀是太宗私德有失的证据。但话说回来,赵德昭那个智慧,赵光义只是失踪还没确认死亡呢,他就上赶着来了一出“被拥立”,赵光义回来之后他还不赶紧夹着尾巴闪远点,还凑上去给将士请功——你别说这是侄子,这就是亲儿子、正儿八经的太子,这么干也是大忌吧?当皇帝的心里不猜忌、不膈应就行了。说到底赵德昭其实也是自己作死的。德昭德芳都死在赵廷美前面。其实当时太宗最膈应的、最大的对手、实际按照三传约的第一顺位储君从来都不是这哥俩,而是赵廷美。不能说太宗发落了赵廷美如果这哥俩还没死他会不会起歹心,但我觉得,赵廷美还在玩命蹦跶的时候,太宗先拿俩侄子开刀其实不太符合逻辑。至少赵德芳对他实在没什么威胁。我还是觉得德芳就是自然死亡而已。
直到995年,宋氏也因抑郁而去世,死时四十四岁。宋氏去世后,有司官员给了她谥号为“孝章皇后”。根据礼节的要求,应为先皇后,赵光义皇帝应该为她哀悼,但赵光义出乎意料地拒绝了。不仅如此,他还禁止大臣们参加葬礼。对皇嫂的死视若无睹,好像这件事从未发生过,这种做法也引起了朝廷内外的轩然大波,朝臣们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每个人都认为皇帝对宋氏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宋氏去世前毕竟也是一国之母。现在,她去世后也应该享受皇后的礼节。当时,一名翰林学士再也看不下去了,于是暗自谈论:宋氏生前也是一国之母,应该按照古老的葬礼埋葬。
最后,这件事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赵光义大怒,降了学士的职。
赵光义甚至没有在宫里为宋氏举行葬礼。他将宋氏的棺材停在赵匡胤妹妹的家中,后来搬到寺院,既不允许她与皇帝同葬,也不允许她的牌位进入寺庙。直到997年,宋氏才被葬在赵匡胤墓附近。几十年后,直到宋神宗继位,可怜的皇后的牌位才被移到太庙供奉。
后来,历史学家对此事多次批评赵光义,然后联系赵匡胤按照他们生母的意愿将皇位都传给了他的传言,通过两者之间的比较表明,赵光义不知道感恩,不仅没有感谢他的嫂子,还如此残酷地对待她,真是忘恩负义。但是,要是并非传言所讲,赵匡胤不想传位赵光义,因此,赵光义对待嫂子的无情之举,也增加了赵光义弑兄夺位的可能。
但是,即使宋氏知道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的内幕故事,或者她反对赵光义的登基,按理说,在宋氏死后赵光义也应该做足表面工作来堵住悠悠众口才是合乎逻辑的,但赵光义却没有这样做。
司马光版本的“烛影斧声”
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策划者之一,有拥立之功,德昭和德芳未立寸功如果升的太快太高,赵二一定会警觉,难免狗急跳墙,现在还流传一个版本说皇后在赵大死后要传德芳进宫结果太监二话不说就去报告给了赵二了,连皇宫内部势力都被他给渗透了,这什么实力?(不过如果真渗透了,赵光义可以比皇后更早知道消息,根本用不着这个太监来引路,甚至真的暗害赵匡胤都可以。倒是皇后傻乎乎传召次子,正常人都知道不靠谱,除非愚忠才会执行命令。另外就算太监被渗透了,赵光义在兵权上仍然没啥根基。上有皇后,下有皇子,只要兵将不站队,废立的事情上根本轮不到赵光义说话。赵光义在开封实力还是比较强的,迁都洛阳就是太祖为了摆脱太宗,皇后之所以比赵光义早知道消息因为皇后是在宫里,赵匡胤死时他嫡系禁军包括将领都在外作战呢,赵光义上台后对所有人都加官进爵稳住朝堂,而且不准在外作战的将领回京,着急改年号,大力去太祖化。)赵二要拿掉他,很难,我的想法应该是这样的,赵大不是很喜欢搞杯酒释兵权吗,估计死前找赵二进宫也是来这一套,让他放权,去当一个富家翁,结果赵二太想当皇帝,赵大这一招玩砸了。
这个流传的版本出自司马光一部语录体笔记,后由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转引,如果信那个版本的话,《长编》里还有一长串记载,讲太祖对他弟弟多好多好,赵光义在宫里喝醉了,太祖亲自扶出去,看到替他弟弟牵马的人就各种厚赏;又让晋王对御上马,赵光义不敢,太祖又“命近侍挽留,送上马”,又和近臣念叨什么他弟弟“龙行虎步,生时有异,必为太平天子”——如果这些记载是真的,所谓的大太监王继恩肯定清清楚楚,他和晋王交好(太祖明摆着希望所有人都对他弟弟好)、甚至按照太祖本人的意愿去传晋王又有什么不对的?
最重要的,太祖死的当晚,宋皇后就算不传晋王,可她放着太祖嫡长子赵德昭不传去传嫡庶不详(赵德芳生母失考)年幼好拿捏的赵德芳是什么意思?王继恩难道还真能按她的意思把赵德芳传进宫?那更是明晃晃地宫变篡位好嘛。就算按照三传约,也是传德昭没他德芳什么事吧?后来赵光义至少面子上对赵廷美、德昭德芳都过得去,但连面子情分都不给宋皇后,未必不是因为宋皇后的小动作有负太祖,把赵光义气急了。当然,那些长篇记载也不一定都是真的。不过,如果有什么“龙行虎步,太平天子”啥的存疑,那司马光笔记那个所谓王继恩出宫传晋王一样是存疑就是了。
太祖死的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早没人能说清了。司马光那个版本和烛影斧声的故事根本就对不上(烛影斧声和弑兄没关系,李焘引那个故事开始是用来证明太祖豁达知天命、太宗继位绝对正当的),最大的问题,太祖死的那晚晋王到底在不在宫里现在都没法统一意见,别的更别说了。我觉得研究太祖平时的行事态度判断一下他是否有意传弟、又是否有过易储之心这事还是有意义的,研究他死的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些啥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