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一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一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1)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是当今全球城市规划及设计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全球性专业组织,其每年颁发的奖项被誉为规划界“奥斯卡”,代表着规划领域最高国际水平。能获得一次奖项极其难得,而在过去10年,武汉接连获得3次大奖,显示出业界领先的专业水准。

城市规划的产生是从关心人,解决工业化和人的矛盾,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开始。武汉城市规划的多年实践正是力求解答城市的快速扩张、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城市宜居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核心指向“城市发展最终是为了人”这一目标。

武汉首个登上国际舞台的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总规明确“两轴两环,六楔入城” 的全域生态框架,通过大东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汤逊湖等六大绿楔反向约束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这一极具前瞻性的规划设想,使得该总规获得全球“杰出贡献奖”。

集约建设、生态保护、城市更新,这样一个“低碳城市”的设想成为武汉城市规划十多年来的主线。2016年,《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荣获国际规划卓越奖。专家点评道:在中国城市更新与转型的进程中,该规划以承载街区文化与记忆的原住民为出发点,加强社区融合再现历史文化风貌,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城市更新具有广泛示范效应;2018年,再次荣获该国际大奖的东湖绿道规划,除了最大限度将东湖独特而珍贵的自然禀赋引向都市日常生活,令公众共享,更用一流的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思潮,把最美的风景与城市功能链接起来。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武汉是全国较早实行“多规合一”的城市,较大程度确保了规划设想和土地用途的一致性。武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打造承载产业功能的空间载体,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明确了7个重点功能区。以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为试点,始终坚持规划提出的“国际化高端商务区及休闲文化”主体功能,在土地招牌挂时,对每块地块的功能、产业甚至房屋高度都有统一标准,仅几年时间该地区旧貌换新颜,多个总部大厦进入建设阶段。

武汉还非常重视规划的开放性。在世界范围内广发“英雄帖”,在全国首创开放式国际规划联盟,获得美国建筑协会颁发的建筑公司最高荣誉奖的SOM公司(史基摩欧文美尔),法国最大国有设计机构AERP(阿海普)都参与过武汉城市规划和设计。今年以来,更是主动打破行业壁垒,汉阳树公园、沿江高铁武汉天河站、青山北湖生态产业新城等重大项目,都拿出重金公开征集、公平竞标。

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城市发展已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阶段,城市规划面临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在武汉都市圈区域发展、国土空间功能区体系、“全过程”生态保护、儿童友好城市等方面积极探索,力争走出一条让人民满意的、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

【城市蝶变】

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一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2)

2005年,改造前的汉口滨江苑一带。 李亚军 摄

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一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3)

2022年,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刷新城市面貌。李亚军 摄

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规划建设

为承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职能,武汉市启动了重点功能区相关工作,引领城市建设,推进规划实施。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武汉首个重点功能区示范引领项目,于2013年全面启动建设。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创新性提出“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储备、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的“六统一”工作模式,凝聚多方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全面统筹商务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六统一”工作模式保障了商务区主体功能逐一落实、建设品质高度统一、规划蓝图全面实施。目前,商务区1-5期已全面启动建设,成功引入周大福、国华人寿、泰康人寿、中信泰富、中诚信、新希望等20多家含世界500强的全国性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商务区地下环路、综合管廊基本完工,江水能源站达到初步供能条件,新建建筑全部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一星以上标准,商务区整体面貌初见雏形。

同时,“六统一”模式作为武汉市重点功能区实施规划经验,形成了武汉市重点功能区总设计师制度,在全市重点功能区建设中进行了推广。

东湖绿道实施规划

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一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4)

东湖绿道碧水环绕宛若城市的绿肺。

每个来到东湖绿道的人,无不被这里的美与活力吸引。规划建设过程历经3年,建成101公里绿道并扣环成网,形成7条主题绿道、6大门户区域,打造高品质生态公共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东湖绿道规划探索多样的生态发展路径。充分尊重现状的山、林、泽、园、岛、堤、田、湾等自然风貌;鼓励绿色出行,取消机动车通行还路权于民;串起东湖听涛、磨山、落雁等景区,核心收费景区免费开放,形成连续可达的开放空间;退渔还湖,还湖于民,恢复生态,设置动物地下通道以及空中迁徙路径,打造生态友好的公共空间。

2016年,该项目入选联合国人居署“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荣获ISOCARP国际规划卓越奖。

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

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一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5)

重新开街的中山大道人车分流,水塔成标志性建筑。

2014年,以地铁6号线建设为契机,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对中山大道(一元路至武胜路)4.7公里进行综合改造,以“历史轮回、再现繁华、彰显底蕴、服务民生”为目标,实现中山大道的华丽转身。

中山大道街区复兴规划编制秉承“以人为本,生活因街道更美好”理念,建设公交街道,重新划分街道路权,还市民步行连续的街道空间;营造交往型街道,着力打造三德里、美术馆、江汉路、民众乐园等重要节点空间;利用历史建筑及小微空间改造,打造共享型社区服务空间,加强社区融合。

该规划在制定过程中,邀请多个部门全过程参与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工作。建立首席专家制度,遴选11名本地历史建筑保护领域专家,全程跟进开展沿线38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恢复老建筑活力。同时以社区路演、公众网络平台等方式,全面实现规划的公众参与。

中山大道于2016年12月28日重新开街,作为老城更新的经典范式,中山大道项目获得2016年国际规划学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并成为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组会议的优秀实践项目之一。

中法半岛小镇核心区实施性规划

中法武汉生态城是中法两国元首见证签署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2019年12月,位于后官湖北岸,面积约220公顷的中法半岛小镇核心区实施性规划正式启动。

规划延续滨湖半岛“鱼骨形”空间形态,规划滨湖生态涵养带,建设无管网骨架排水系统,降低城市建设对后官湖水质的影响;积极推进“零碳”排放、绿色建筑全覆盖,探索低碳生态示范与低影响开发建设实施模式;为保障规划实施落地,创新提出“工作专班全方位服务、驻华领馆全维度支持、招商引资平台高水准搭建、中法设计团队全过程参与”的工作机制,已实现法式文创主题乐园、生态度假综合体等重点项目的摘牌落地。

目前,中法半岛小镇已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案例第一批推荐名单,逐渐成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明星项目”,一幅具有法式风情的生态画卷正在知音故里、后官湖畔徐徐展开。

规划援建“一带一路”国家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受联合国人居署邀请,于2017年至2019年先后4次派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项目组赴尼开展援建规划。团队技术人员在尼泊尔震后基础设施严重受损情况下,冒大雨及山体滑坡风险,徒步完成近百平方公里踏勘,结合尼泊尔国情借鉴中国经验,帮助尼泊尔建立“联邦—省—地区”规划层级和“战略规划 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规划体系。

2019年12月中旬,该局又受联合国人居署邀请,由市规划研究院和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组成东帝汶规划援助团队,前往该国为《东帝汶首都帝力市土地利用规划(2020-2050)》进行前期调研。团队向该国部长萨尔瓦多进行了汇报,针对产业发展、空间功能提升、交通体系和规划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发展愿景与规划策略,受到高度肯定。

规划援建是武汉市主动深化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武汉规划行业“走出国门”,彰显武汉“设计之都”魅力的使命担当,尼泊尔当地政府多次送来感谢信表示感谢。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

武汉城市公共空间项目为世界提供范例

联合国人居署在2016年就首次和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原武汉市土地利用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已成为联合国人居署在中国开展高质量合作的标杆。

我们选择城市公共空间项目与武汉开展合作,是基于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发展的好与坏、是否可持续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国际社会也对城市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列入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7个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让所有人,尤其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都有安全包容无障碍的绿色公共空间”。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包括道路、图书馆、体育场等非盈利空间,应占到城市土地面积的35%-40%。

武汉非常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空间功能有不少前瞻性的规划和设想,其中东湖绿道项目蜚声国际,它很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比如注重保护村庄文化,并非一拆了之,而是保留东湖中的原住民,引入茶室、咖啡馆、民宿等新兴产业。这些理念符合联合国人居署的倡导,非常具有推广价值,东湖绿道项目也因此成为了联合国人居署的“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我几次陪同联合国人居署的领导和专家们前往东湖绿道参观考察,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不仅是东湖的美景,更是那些骑车、跑步、散步的人群,他们充分享受改善后的东湖公共空间。

武汉注重规划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过去6年来我们在城市繁荣指数、儿童友好城市、国际场所营造周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特别是2018年召开的国际场所营造周活动,吸引了100名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参与。我对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也印象深刻,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会对每一个合作项目认真调研、扎实跟进,并且具有国际视野。

诚如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麦慕娜·谢里夫所言,联合国人居署与武汉的合作在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武汉近些年在“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城市空间,不断推进国际合作,希望武汉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分享,我们双方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加深。

“精彩十年、争创卓越、喜迎二十大”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主题展

三年大变样五年创一流(一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6)

市民参观主题展。

10月8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精彩十年、争创卓越、喜迎二十大”主题展正式开幕,过去十年的规划成绩、城市变迁浓缩在一张精美的图片中,市民可免费前往参观。

展览集中展示了过去十年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牢记党中央对武汉的嘱托和省市要求,以争创全国卓越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目标,在全面从严治党、筑就精致武汉、见证城市巨变、加强生态保护、切实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工作成就和特色亮点。

展览中可看到一组组精彩的蝶变照片,低矮楼房的两江四岸变为优美的天际线,斑驳的中华路码头被大气舒展的城市阳台取代,光谷广场的新地标彰显出时代奋进的现代感……从几百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一组组图片,显示出武汉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

(策划: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长江日报城建传播中心 撰文:王亚欣 图片: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署名除外))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