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说戒定慧(戒定慧修学三皈是)

三皈五戒总说,整个佛法的修学,若依戒定慧来讲,其修学的次第如下:

第一、三皈是「入门」

第二、 五戒是「登堂」

第三、 定慧是「入室」

南怀瑾说戒定慧(戒定慧修学三皈是)(1)

所以,学佛就是要经过「受三皈、 持五戒、修定慧」,因而历经「入门」、「登堂」、「入室」这三个阶段。正式受过三皈依的人,得称为「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三皈」的人,则还不能称为「信士」。「信士」在佛经一袅又称为「清信士」。

接着,受「五戒」后得称为「居士」,意思是「居」家学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进而修习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入室」以后,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还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么而言呢?

就是「开觉」,即是「开悟」或「觉悟」,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慢慢来,一步一步走,不过你现在这头一步,得先要跨出去才行呀!

再者,以「戒法」而言,没受过「三皈依」的人,比如幼儿园的娃娃;受了「三皈依」以后算是入了「小学」;若受持「五戒」则有如上「初中」;若受持「八戒」则等于是上「高中」;受持「菩萨戒」则如上「大学」。

南怀瑾说戒定慧(戒定慧修学三皈是)(2)

然而必须注意:这一袅所说的是「受持」,其意即是要「受」而且「持」,才能叫「受持」。你不能傻乎乎的、糊涂地,就受皈依、受戒,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五戒的持犯之相,然后再受,才能称为「受持」如来戒法。

你不能因为看人家去「皈依」,你也跟着去「皈依」;人家去「受戒」,你也跟着去「受戒」,结果到底「受」的是什么戒都还不知道l 那就不叫「受持」,因为那样的话,恐怕连「戒体」都不能得到,如果没有得到「戒体」,就没有「戒体」可护、可持,就说不上「持戒」了。

所以,欲受戒者,第一要先了解你所「受」的是什么戒。按理说,「三皈依」也是一种「戒」,称为「三皈戒」,受过三皈依(小学)以后,再渐渐依次受五戒(初中)?八关斋戒(高中)、及菩萨戒(大学)- 以如是次第,层层深入。

南怀瑾说戒定慧(戒定慧修学三皈是)(3)

但是,你不要误会,认为你能吃「长素」,就可以受「菩萨戒」了;不对,受持「菩萨戒」不只是吃长素而已,受「菩萨戒」的人,除f 「长素」以外,还要持「六斋日」,也就是每个月逢「六斋日」的那六天要过午不食,这是菩萨戒中的一条;然而这只是对于「外在」(吃东西)的要求,更难的则是:菩萨戒是「心地戒」,起心动念都不能有恶念,一有恶念就犯戒了。

当然,欲受菩萨戒的人,必须把先前所受之「五戒」都已经持得很好了,杀、盗、淫、妄语、饮酒,都能不「犯」,才能进受菩萨戒。

因为菩萨戒中对于这些戒条的规定又更严、标准又更高了,不但自己不能「犯」,也不能教别人「犯」;万一看到别人作「犯戒」的事,也不能心生欢喜,而且若不劝止他人犯戒,则自己也算「犯」了菩萨戒。

南怀瑾说戒定慧(戒定慧修学三皈是)(4)

因此,看到别人在犯杀生的时候,你没有劝他「不要杀」,而只当作没看到,或不予理睬,那样你也是犯了「菩萨戒」。

不仅如此,你若起心动念说:「这蟑螂好脏,我要去买克蟑」,这样就己经「犯」了戒,起心动念想杀牠,「有杀意」即是「犯」了菩萨戒。以上简述佛法中戒定慧修学的总要与次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