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实习生 代方莹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节。
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为四大传统节日。
说起清明,我们很容易想到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会想起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诗一画,深入人心,以至于和祭祖扫墓一样,成为中国人对清明的集体意识。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官家踏青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最近出版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作者徐立京认为,“将‘桐始华’作为清明初候,可见古人观察自然之细致。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争春不同,桐树高大,广布山野,只有当阳气盛至化阴之境,桐花才开始爬上高高的树梢。此时的天地,清澈明朗,入眼皆是春和景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对清明之谓的由来的总结,委实精辟!”清明二候的选择了一个格外生动的意象——田鼠,在这样一个小动物身上见微知著,喜阴的田鼠因为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鹑鸟则因为阴气已经潜藏,终于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活动,尽情地在花间鸣唱了。至清明三候,则日照雨滴彩虹生,万物更加润泽可爱。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收入徐立京创作的80余篇文字作品,每一篇散文对应一候,写该时令的风物,也写由季节引发的情感与思索;书中也收入当代中国抽象画家徐冬冬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主题创作的140余幅抽象画,这些作品的制作历时五年,艺术家春天采集甘露,夏天收集雨水,秋天将风沙与颜料混合,冬天取用晴雪,在他看来,每一幅画作都是灵魂在笔墨之间与大自然合唱。
七十二候就像是二十四节气的“生命切片”,在七十二候的瑰丽生命意象中,可以读懂中国人的精神源头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最近,澎湃新闻专访了徐立京。
徐立京
【对话】
七十二候是我们古人的哲学
澎湃新闻:我们对于二十四节气接受度比较高,但大众对于七十二候还是相对陌生,而且我们会注意到“七十二候”其实非常细化,比如“鸿雁来、寒蝉鸣、蚯蚓出”“桃始华、萍始生、禾乃登”,似乎始以具体的动物和植物表现出的状态来对“季节”这个原本抽象的概念进行标注和确认,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以中国之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节令体现于物候上是很不同的,而二十四节气又主要是黄河流域的地理观的总结,那对于很多非黄河流域的人来说,可能看到的风物、感受到气候就与二十四节气中“宣称”的相左,那该怎么去体认七十二候?
徐立京:大众对二十四节气接受度比较高,对于七十二候是相对陌生的。因此,书中我们以侯为单位来阐述,七十二候是我们古人的哲学,至广大而尽精微,它和二十四节气结合,古人选择那些具体的、形象的自然界的变化来表现时间体系,是古人的独创。
我们会为古人观察宇宙世界的细致精妙所震撼。七十二候里面,有十分宏大的概括总结,比如孟秋时节的处暑二候“天地始肃”,孟冬时节的小雪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但更多的是对一些非常细小事物的捕捉,像立春二候“蛰虫始振”、春分初候“元鸟至”、夏至三候“半夏生”等等。小虫小鸟小花小草在我们老祖宗眼里,都是那么可爱、那么灵敏,都能代表天地万物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主要是对于黄河流域地理观的概括,对于非黄河流域的意义何在?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认识它的整体性,看它反映出的天地大的变化,看它所反映出的时间系统,它是有普遍性的;另外一方面,对于具体的物候现象来说,它确实是有地域性差异的,比如岭南地区桃花开的时节肯定与我们北方惊蛰的“桃始华”的时间不一样,对比其中的差异或许也是理解和认识节气的一种方法。
澎湃新闻:在二十四节气诞生的黄河流域,这个历法是否还有指导性与实用性?以及不知道你是否有农耕生活的体验,是否有观察万物而得到关于农耕生活的启迪的具体的瞬间?
徐立京:当然有,二十四节气首先是一种科学,它是对宇宙天地变化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总结,它首先来源于农耕文明,并指导农业实践。到现在,它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还在充分地体现着。虽然现代农业生产因为科技的原因有时候也可以脱离季节的限制,但很大的程度上,农业和天时还是密切相关的。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采访报道农村,我对乡村有很深厚的感情,关于时令的启迪性瞬间,真的是时时刻刻都存在。
澎湃新闻:但是在当代城市生活中,指导农耕的二十四节气发挥的作用更小,甚至很多上班族,出门就进入地铁,在终年需要开灯的办公室工作到天黑,甚至一周的时间都不怎么见光,这种当代生活与工作秩序中,二十四节气是否仍有应用的余地?以及是否能在某种程度上抵抗这种“异化”?
徐立京:你所描绘的当代城市生活的情景,确实现在很普遍。但我倒是觉得,越是这样一种有些“不见天日”的生活和工作秩序,二十四节气应用的余地才大,它也才更显得有意义。
二十四节气来源于自然,是祖先对于天地的观察总结,里面有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有自然之中的生命体的规律和存在状态,二十四节气指导着生命该怎么按照天地之道去生产、生活。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比如惊蛰三候的“鹰化为鸠”的物候总结,阐明了一个重要的中国哲学概念:应气之变。天地之气的变化,演变出四季的更迭,也生发出万物之变。
为什么我们现代的人容易焦虑,抑郁,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脱离了自然,也脱离了自然中的一种智慧,我们可以通过节气唤醒自己内心生命本真的状态来抵抗异化。
清明一候
二十四节气的世界性可以在多方面显现
澎湃新闻:近些年,二十四节气的“坐标”中正逐渐地显示出一种世界性,不管是在2016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在冬奥会上被作为一种中国形象的展示。这让我想到一位作者写到,美国的设计本来是地方性设计,但是却成为一种普世的设计,比如一切消费品、建筑等,那二十四节气这种中国的“地方性设计”可以为世界提供什么?
徐立京:二十四节气的世界性可以在多方面显现。作为气象学,它是积累了几千年形成大数据,它相当于是平均气候的总结。我们可以对照它发现气候变化,发现体现在生灵上又有怎样的变化。
另外,它还是很重要的具有世界性的宇宙观,我们以它来代表中国人对于天体四时变化的认知。我们的古人选取的物候现象,有知名不知名的植物、动物,有非常强悍的鹰,也有非常弱小的蚯蚓,在古人眼中,万物平等,且天人合一。这是具有全球意义的。
此外,还有一种美学意义,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的形态是非常诗意的、优美的。为什么说北京冬奥会上当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短片播放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太好了、太震撼了,原因就在于此。
澎湃新闻:谈回到这本书,徐冬冬老师也分享了这是一种顺应节气的创作——比如将画纸铺在地上,承接某个节气的风沙或者雪,这是对节气一种最直观的捕捉,你怎样看徐冬冬老师的这种“绘画方式”?
徐立京:徐冬冬老师的这种画画的材料直接取自于自然的方式是很创新的。他把对气息的感受反映在他的画面上,是种直观的捕捉,比如他用雪、雨水,还有风沙来作为融化颜料的一种方式,或者和颜料相混合,这也体现了一种他和自然去全身性交融的一种真诚。把自己的灵魂放到大自然中去,以全身心去投入,去融合的方式来感受24节气会让作品有种独特的生命感。看上去好像是一种技术手法,但其实背后蕴含的是一种观念。此外,不管他色彩的运用还是宣纸的肌理,都是很新鲜的。
二十四节气深刻进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
澎湃新闻:从每一个节气收集这个时令独有的雨、雪、花朵等,这也让我想到《红楼梦》中的“冷香丸”,由此,关于二十四节气是怎样进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尤其是文艺作品中,你有更多的例子可以补充吗?
徐立京:二十四节气深刻进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在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艺术创作中都有很充分的表现。在书中所收的王蒙先生和我的对话里面,先生讲到了一些例子,他谈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是节气与季候的文学性的显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这些诗句虽然不是直接写节气季候,但都出自中华历的时序感与岁月感、天地感。更有趣的是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令人不能不想到阳历九月初的白露节气与大体在十月份的中秋节,而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不是专门写中秋节的,却已经成为中秋诗词的不二选择。
澎湃新闻: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画结合,而比较有趣的是画不是很具象的表达,只是一片斑斓、或者一种情绪、一种视觉体验和印象,这反而让原本就是和许多抽象的内容——比如阴阳、五行,比如中国人身体感受中总是强调的气——相关的节气更深邃和耐人寻味一些,当然也给习惯了民俗学角度去研究节气里应该吃什么、喝什么的这种表述的读者们制作了一些困难。
春分三候
你可以就本书的书画结合的角度谈谈关于其中的内容的“阅读的方法”吗?比如春分三候中,你从画中看到怎样的意蕴,并是否以此作为题眼结撰文章?
徐立京:二十四节气总结的是天地宇宙变化的规律,包括我们中国哲学概念里面很基础的气以及中国文化艺术里面很基础的神韵气韵等概念,这些都是很抽象的,用中国抽象绘画语言来表达其实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之前大量传播二十四节气的作品的确都太具体了,事实上是限制了我们对抽象的认知。我觉得最好的阅读的方法,要把心打开,不要纠结于懂不懂、像不像。
我在书中的文章很多立意是来自于自然,也有对徐冬冬老师绘画所生发的感悟,比如写春分三候,我文章的名字叫《花雨幽芳处,甜蜜的春愁》,春风三侯,这个节气阳气越来越旺盛了,百花都盛开,是春意很浓的时节,我想到百花在大自然的具体的情景,又和我们所感受到的天地气息的变化的那样的本质和特征融合起来。
澎湃新闻:也是承接上一个问题,二十四节气从诞生到后来长期的使用中,都与生产、农耕和民俗紧密相关,关于它的诠释也多是从民俗的角度,而其中又有微妙的尺度,比如太被一些中医片面强调时,有种过犹不及,可以就你的写作努力来谈谈怎么将其提升为一种美的高度?
徐立京:现在的传播确实很多是民俗学、或者是养生学的东西,我觉得还是不完整不充分的,或者是不足以体现二十四节气应该发挥的作用的。所以书中,我们主要是从生命观的角度、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阐发的。七十二候种种的生命意象,我们需要去阐述它,去感悟它,去描绘它。当然,我在写作的时候,是融入了个人的生命体验。每个人在其中都会有对自己人生的、对自然的体验,我觉得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在和自然、在和艺术、在和内心对话交流的过程。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