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突破困境绘本(孩子想将一只乌鸦当宠物)
“妈妈,我想养一只珍珠熊,珍珠熊好可爱的!”
“不行。珍珠熊不就是仓鼠吗,跟老鼠有什么区别。”
“妈妈,我想要养一只金毛,金毛可聪明了。”
“不行。咱家住楼房可养不了那么大的狗,再说狗狗身上有细菌和跳蚤,养在家里不卫生。”
“妈妈,我想养一只猫,猫可以抓老鼠哦。”
“不行。万一猫把人挠了怎么办?那还得去打破伤风针。再说咱家也没有老鼠让猫抓呀。”
……
当真是,孩子有一万个想要养宠物的理由,家长有一万个拒绝养宠物的理由。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要将一只乌鸦做宠物,你又该如何回答呢?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只名叫“玛莎”的乌鸦。
故事梗要:
冬日里的一天,五岁的男孩伊利亚和妈妈拉雅在公园里捡到一只翅膀受了伤的乌鸦,并把它带回家中。妈妈给乌鸦清洗伤口、涂上药膏并缠上绷带,然后在柳条篮子中放上柔软舒服的垫子给这只乌鸦做了个窝。
第二天,父母带着小男孩儿和这只乌鸦去看兽医。兽医说这只乌鸦不可能再飞起来了,不如让它安乐死吧。小男孩坚决不同意,赶紧把乌鸦保护起来。
后来这只乌鸦就住到了小男孩家里,并有了一个名字“玛莎”。小男孩每天帮助妈妈细心地照料玛莎,慢慢地玛莎的翅膀开始愈合了。
玛莎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家庭,甚至把爸爸的头顶变成自己的据点。有一天,一家人惊喜地发现“玛莎会飞了”,都开心极了。
玛莎成为了“家人”,和小男孩儿一家人快活地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一个午后,玛莎发现自己已经具备重新飞向天空的能力,它还是离开了这个家,回归了更广阔的大自然。
夏天过去了,小男孩儿一家人从度假屋回到了莫斯科。
某天的清晨,小男孩发现在自家窗外的树枝上多了一个乌鸦的窝,里面还有乌鸦小宝宝。小男孩坚信那是玛莎回来了,他们还是一家人。
作者杰纳迪·斯宾瑞记录的是发生在自己家中的真实故事,小男孩儿就是他的儿子伊利亚。作为在国际上获得过很多插画类大奖的画家,《玛莎》这个绘本延续了画家写实又细腻的画风,翻读每一页都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而更为重要的是,绘本所呈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是那么的纯真和美好,给予我们很多启迪。启迪一:珍视孩子的童心和爱心。
一只翅膀受了伤的乌鸦在孩子的眼里就是一个需要照顾和保护的弱小生命,孩子不会用金钱或者其他物质的东西去衡量一个生命的价值,这份童心和爱心多么可贵!
在这个时候,如果大人用自己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情,反对或阻止孩子,只会让孩子的世界变得灰暗。比如,成人可能认为乌鸦到处都有,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宠物,再或者乌鸦是一种不祥的动物。如果我们试图用这些成人的眼光去替代孩子的视角,孩子所能感受和学习到的就是冷漠、拒绝和无视。这真的是家长们想要的吗?
启迪二:鼓励孩子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当兽医给乌鸦“判了死刑”的时候,小男孩并没有轻易地放弃这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坚持把它带回家继续治疗,并坚信它一定能够重新飞起来。而事实最后也证明:小男孩儿是对的。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有可能获得希望甚至奇迹!
每一个生命的火花都不应该被随意熄灭,每一条正确的路都不应该因他人的否定而轻易放弃。鼓励孩子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在如今周边环境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则更为重要。
启迪三:孩子可以从动物身上学习生命和大自然的法则。
玛莎只是一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乌鸦,她没有美丽的外表,更没有聪明的头脑,可是作为一个生命,它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它也一直在探索着自己的世界。从刚开始的恐惧和不敢叫,到开始吃东西、吃药,到自己啄绷带、洗澡,到小心地研究爸爸的手,到大胆地爬上爸爸的手臂、肩上和头顶,再到在家里飞来飞去,最后终于飞回大自然,这俨然是一部乌鸦的“疗愈奋斗史”。
小男孩儿在对玛莎的观察、照顾和相处中,对生命和大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学会了如何与动物相处,懂得了要去爱和珍惜身边的弱小生命,更学习到了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万物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最后玛莎的离去和另一种形式的“归来”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懂得“放手”和“失去”恰恰是更大的“获得”。
从绘本延伸到养宠物这件事儿。1、养不养宠物,养什么动物,家长可以合理引导。
其实看完这个绘本,我想很多家长已经明白:养动物其实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其正面意义的。但是,有些现实的条件会局限我们的决定,比如房子不够大,没有钱,家中有婴儿,对动物过敏等等。那要怎么办呢?
先来讲两个我所经历过的事情。
第一件事:
小时候,我家邻居一只母狗不知什么原因死了,留下5只嗷嗷待哺的小狗。我和哥哥就跟邻居要了这5只小狗带回家,我们俩稀罕的不得了,却愁坏了我们的爸妈。要知道养大5只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我爸就来找我们商量:“爸爸厂里有几个同事都想要养狗,我们可不可以送他们四只啊?”哥哥比我大五岁,懂事得多,一下子就同意了。可我不干,一只都舍不得送。
爸爸就跟我说:“爸爸知道你舍不得,但是5只小狗都放在我们家里,很难照顾得过来。我们送四只出去,它们都可以找到能更好照顾自己的主人不是更好吗?而且这5只小狗你可以优先选择,你喜欢哪一只咱们就留哪一只好不好?”我就选啊选,最后留下了一只浑身有着黑亮的毛,只在眉头有两个小黄点儿的小狗,并给它取名“黑儿”。因为我觉得这只小狗最像我,我小时候皮肤就黑黑的,我爸经常逗我是个“黑人”,所以我也要选一只小黑狗。
现在想起来,我爸当时的“手段”真是高明!
第二件事:
我家大宝看到几个朋友家都养了狗,就经常缠着我也要养狗。可是因为当时我已经在备孕,考虑到狗狗有寄生虫等风险,我觉得这时候并不是养狗的好时机。
于是我就跟大宝商量:“你不是想要个弟弟或者妹妹吗,你知道小婴儿其实是很怕猫啊狗啊这些宠物的,因为它们可能会传染给婴儿疾病,而且有时候他们还会抓伤或咬伤小婴儿。我们可不可以等弟弟妹妹出生并长大一点再养狗呢?”
“那要等弟弟妹妹多大我才能养啊?”大宝问。
“大概三岁吧,等弟弟或妹妹上了幼儿园就可以了。”
“行吧。”大宝虽然有点小失望,还是同意了。
后来妹妹出生后,大宝竟然还感叹说:“妹妹可比狗狗好玩多了!”
这期间,我们还是有养一些好照料的动物,以弥补大宝暂时不能养狗的缺憾,比如养蜗牛。我们给蜗牛用塑料盒自制了一个家,用蔬菜叶子喂食。大宝观察了几天,发现蜗牛过得“不开心”,就又把蜗牛放回大自然了。
所以,在养宠物这件事上家长其实是可以合理引导的。
1'、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可以通过讲道理、事实分析、给予选择项等方法引导孩子做出“我们目前合适的选择”。
2'、适度满足孩子的愿望,可以寻找一些替代方案。
2、如果决定养动物,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到日常照顾中来。
很多家庭在养了宠物之后,孩子只负责“观赏”却不负责照顾,倒把家长累得心烦气躁,这种方法很不可取。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对动物的照顾上来,而且,在照顾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比如我的那个“黑儿”,就是我一手照顾大的。因为它没有妈妈,最开始我还拿奶瓶给它喂过奶,后来把我们家人吃剩下的饭拿去喂它也是我的事儿,我还给它洗澡。当它一点点大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像它的“妈妈”。再后来,它长大了!它会每天陪我去上学,每天放学时,它也会在校门口等我,我每天都会跟它讲很多话。那个时候我觉得它像我的“伙伴”。再后来我们家搬到了城里,黑儿交给了一位婆婆养,结果它跑丢了。婆婆说它可能是想去找我们。为这个事情,我哭了很久,连到初中时,一提起“黑儿”就泪水涟涟。这让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失去”。
如果没有当时那么细心的照顾“黑儿”,这一切的感受可能都不会那么“刻骨铭心”。所以,如果一个家庭决定养动物,请让孩子一起参与进来吧,孩子会在照顾动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获得很多!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可以是一种很朴素的愿望,愿我们能保护好孩子们的那份纯真,愿每一份爱心都能点燃生命的火花。
谨以此文致我的“黑儿”!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关注”我,并“分享”我的逗娃生活!我是“豆妈逗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经的教书匠和班主任,现在的俩娃妈。用专业的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给予0岁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建议,关注爸爸妈妈们“家长力”的增长,致力于将育儿变成一件快乐又高效的事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