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礼乐是周朝典制的重要内容,被称作规范周朝天下的四大制度之一。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而乐则是宫廷乐官创制的音乐舞蹈。

"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即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是上层社会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1)

在周朝,上至祭祀典章、军队征伐;下至社会风俗、人才推举,其包罗万象之种种,都离不开典籍《礼仪》一书。

《礼仪》共分为十七篇,也就是诸多典礼共分十七种,它规定了在纷繁的西周礼仪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各自不同的、严格且具体的行为规范

而每种礼制所对应的乐,就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进一步教化。乐引导着人民的心理情感,使得崇高、肃穆与和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潜移默化着西周人民。

一、礼乐制度的发展基础———殷商之法的变革

近代史学大家王国维在其名著《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2)

可见并非是西周之前毫无礼制,而是周公在不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殷礼上加以改动。所谓"革殷商之命,继而革殷商之礼"既是如此,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礼乐制度的本质,其实是阶级的固化。它将上层社会的贵族分为三六九等,由高到低依次是王、诸侯、卿大夫、士,再依据贵族等级地位的不同,严格规定其各项具体的礼乐活动。

比如八佾制度和乐悬制度是礼乐制度最重要的两种制度。佾一般认为是队列的横纵相乘的人数,八佾指八横八纵,六十四个乐舞人员。

当时有"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的说法,乐悬制度则规定了乐队的排列和所用乐器的多少。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3)

而庶人则不受礼制的限制,古人云"礼不下庶人"既是如此。西周礼乐制度从结果上来讲巩固了贵族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音律学的发展,但是由于西周音律只能成为当时僵化礼制的附庸,在逐渐模式化后也注定走向没落。

《礼记乐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似乎冥冥之中僵化的音律也昭示了西周王朝的结局。

二、礼乐制度的产生背景———贵族阶级的润滑剂1.疆域辽阔奠定贵族阶级基础

周公改制,其实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上的。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经过牧野一战讨伐了残暴的商纣王,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

此时的周王朝疆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西起岐阳,东至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西周的政治版图。版图辽阔的同时,周王朝生产力落后的弊端逐渐显露。依靠武力统治国家成为了一种奢求。

于是,周天子采取了将封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儿孙和开国功臣的方法。据荀子所言,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之多,诸侯们互相牵制,领地交织错杂,巩固了周王朝前期稳定发展局面的基础。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4)

2.礼乐制度限制民众思想框架

分封完成后,周公得以创造性地推行了自己独特的周礼,以具有明确评判标准的价值观来引导和约束贵族和人民的思想,以规范的准则和仪式来约束群体的行为。

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划分出了尊卑、贵贱等方面严密的社会框架,这就是周朝礼乐的基本精神。

而违背礼制者,人人相传唾骂,这也从思想层面上间接控制了西周民众的思想框架和价值体系。使得社会趋于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5)

三、礼乐制度的发展变局———礼崩乐坏的痛苦

周天子礼乐的产生,一方面满足了诸侯的声色之娱,另一方面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的措施。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逐渐衰落崩坏,其中包含了制度,战争,国土,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从周末期到春秋战国逐渐完成的过程。

1.外部战争的失利

史书记载,周昭王继位之后为了延续成康盛世的辉煌,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却没想到遭遇不测,在昭王十九年伐楚途中全军覆没死于汉水之滨。周王朝的实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军事实力急剧下滑。

周穆王继位后,虽然通过军事手段平定了犬戎,但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自始荒服者不至",边远国家部落不再朝见周天子,周王朝在周边诸侯和部落中开始逐渐失去了威望。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6)

周懿王时期,国内政治日趋腐败,西周国势不断衰落,因为西戎的频繁来犯更是无奈迁都陕西兴平,周王室的威严荡然无存。

根据之后的史料里所记载,除了宣王时期曾带来了短暂的中兴,其余时间的周王朝都是一片黑暗。在军事实力急剧下滑的情况下,依靠威慑和威胁来维持礼乐制度便成为了一种妄想。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约束和控制也随着血缘关系的稀释越发无力。

2.内部社会的动荡

周朝末期到春秋战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充斥着权术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诸侯蠢蠢欲动。周天子的礼乐制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必要的温床。

毕竟,在侵略与被侵略的过程中,礼乐制度早已失去了民众基础,也不利于国家在危难和战乱中救亡图存。

利益至上的诸侯国大行其道,奉行人文教化精神追求的诸侯国,乃至周天子,都只能沦为剧烈变动社会过程中的牺牲品,只能被自己所忽视的刀剑惩罚。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7)

3.社会思潮的兴起

《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周天子脚下的庶民也不例外。

由于周天子多年的"任人唯亲",人才的晋升通道逐渐狭窄,反而使得诸侯群体内充斥着不学无术,假信礼义的野心家。中底层阶级不满足于既得利益而去寻求更高位的精神寄托。

鲁国大夫季桓子甚至明目张胆地观赏专属于天子的"八佾之舞"。孔子看见此状直呼"季氏八佾舞干庭,是可忍也,执不可思也",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只不过当时的礼乐已然式微,德行如孔夫子也无法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社会思潮的对抗也更多地反映在"古乐"和"雅乐"的音乐文化对抗上。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上层建筑,它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其实质是我国奴隶社会从鼎盛时期高度繁荣之后逐渐趋于崩溃瓦解,最后为封建制度所取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反映而已。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8)

4.土地制度的落后

分封制下西周的土地制度保持着较低水平的利用率,粗放型经济更是大大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落后的土地政策影响了诸侯国的发展。

土地的分封引起了产权和使用权不统一的问题,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井田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西周井田制下土地等地分为三种,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称之为公田。

次一级的封给国人,也就是自耕农;距离城市最远的贫瘠土地分给野外的庶人,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只有给统治者耕种井田和服杂役的义务。大量的禁地也限制了耕地的面积,这是西周国力衰弱民怨久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 探索西周时期的重要统治手段(9)

结语:礼乐制度的最终瓦解

礼乐制度,本该成为贵族阶级润滑剂的立国之本,可是最终也没有坚持下去。把责任单纯地归于人民,诸侯或是周天子都是极其不负责任地研究方法。

权力的争夺,种族的坍塌,人民的积怨,诸侯的争斗,士人的无奈,蛮夷的入侵;由诸多原因构筑而造成礼乐制度的崩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西周王朝。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

《殷周制度论》王国维

《礼记乐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