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成效(创新机制巩固成果)

今年以来,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开工率、光伏项目收益位居全国前列,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稳中有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大幅增长,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扎实推进,预计全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可达18.3%。

创新的成效(创新机制巩固成果)(1)

山西省汾西县光伏扶贫电站覆盖所有脱贫村,累计收益1.2亿元,发放到户资金9600万元,脱贫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1.4万户脱贫户受益增收。(席兆平 摄)

完善体制机制 守牢防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山西省推动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从脱贫攻坚顺利转向乡村振兴,坚持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五级书记一起抓。各级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原山西省扶贫办重组为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市县单设扶贫工作机构的重组为乡村振兴局,组建省委、省政府7个督导组,划片包市、精准督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纳入市县党委政府和省直专项工作牵头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构建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山西将全省117个县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明确“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统筹政策支持、资金项目和成效考核。46个重点帮扶县重点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40个整体推进县重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现代化;31个先行示范县重点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分类优化调整,出台38个方面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巩固拓展有效衔接政策体系,确保政策举措只能强化不能削弱;出台八方面31条政策举措,从项目布局、资金投入、政策支撑、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健全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用好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舆情信访研判等四种方式,强化市县主体、领导帮扶、部门监管、干部结对、属地救助“五项责任”,筑牢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兜底帮扶、政策帮扶、搬迁后扶和社会帮扶“六道防线”,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及时纳入监测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早消除。

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健全机制、强化责任,推进驻村干部强素质、转作风、提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驻村帮扶工作机制,按照培训制度化、走访经常化、责任清单化、帮扶精细化、管理信息化、考核规范化“六化”要求,聚焦防返贫监测帮扶、“三保障”动态保障、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特色产业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帮扶政策落实、小额信贷使用、文体活动组织、“一网三超”运行等十方面重点任务。

保持资金投入力度不减。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保持投入力度不减。今年,中央、省、市、县财政预算安排衔接补助资金127.38亿元,纳入年度实施计划的项目全部开工,项目开工率100%。省级出台管理指南,市县健全管理体系和动态监管台账,总规模764.9亿元的项目资产全部确权,跟进落实“四明确五规范”要求,确保各类项目资产都有人管、管得好、有收益。

坚持精准方略 夯实群众小康路

山西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在全省组织开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和产业发展促增收专项行动,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4方面30条政策措施,以政策激励带动促进脱贫人口增收。

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围绕实施“特、优”战略,培育发展带动帮扶主体,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帮扶脱贫户和监测户增收效果作为落实产业支持政策的重要依据。深化拓展“五有”机制,开展产业帮扶到村到户集中攻坚行动。46个重点帮扶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不低于60%,重点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优先保障到人到户项目资金需求。衔接补助资金支持的产业项目和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项目优先带动帮扶脱贫户和监测户。今年山西省级重点打造了100个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小额信贷应贷尽贷、全额贴息。农产品灾害险46个重点帮扶县和40个整体推进县全覆盖,价格险在41个重点帮扶县、40个整体推进县推广。

扩大就业促进增收。聚焦稳规模、强技能、提质量,山西省级出台实施方案,集中开展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信息摸底核查,村级建立信息台账,市县建立数据库。强化就业帮扶政策,加大交通补贴、稳岗补助和自主创业补贴支持力度,省外、省内县外务工就业交通补贴分别从800元、300元提高到1500元、600元;对连续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月工资达到1000元以上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劳动力,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稳岗奖补,连续补助6个月。帮扶车间实施最低工资标准、按吸纳就业人数给予阶梯式奖补。

消费帮扶助力增收。深化拓展“五进九销”措施,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承担“五进”任务单位的食堂、内部商超与脱贫地区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明确采购份额预留比例。开展消费帮扶产销对接“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组织帮扶单位及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包销帮扶村农特产品,举办各类展销活动208场次,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3亿余元,助力产品变商品、增产变增收。

政策兜底保障增收。今年起农村低保标准按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55%确定,力争全省平均提高到6200元左右。落实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对无子女或子女无赡养能力的低收入老年人倾斜支持,待遇领取在每月20元基础上再增加200元,针对疫情灾情影响,两次向特困人员、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发放“爱心水费券”。

拓展攻坚成果 奏响全面振兴曲

山西省统筹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两大任务,紧盯“三保障”,强化搬迁后扶,开展示范创建,实施乡村建设,有效拓展攻坚成果,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紧盯“三保障”,持续巩固成果。山西出台《动态化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的实施意见》和《发挥“三保障”牵头部门作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若干措施》,实施精准化监测、常态化排查、动态化保障、清单化督办、机制化巩固、责任化考核,将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纳入各级各部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干部驻村帮扶年度考核,坚持问题导向,压实主体责任,突出过程管控,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

强化搬迁后扶,促进安居乐业。把易地搬迁安置区和搬迁群众作为防止规模性返贫重点对象,印发指导意见,开展“五好”社区创建活动,制定支持发展就业帮扶车间政策措施和帮扶车间考核办法,大力度发展产业,多渠道促进就业,全覆盖抓好配套,高标准规范管理,集中安置区全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608个搬迁后扶项目带动18.7万名搬迁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8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全部设立就业服务站,1122个集中安置区及周边新建或共享幼儿园719所、义务教育学校1147个、卫生室(站)1132个、养老服务中心(站)521个,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开展示范创建,推进乡村振兴。按照“三个转向”和中央一号文件开展“百县千乡万村”示范创建要求,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县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43个、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15个、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以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重点,以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为难点,以乡村旅游、数字乡村、特色产业等为亮点,探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实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治理。落实“三个转向”要求,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山西连续两年持续抓好“路、水、暖、电、数、链、废、机、田、证”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十件实事,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公共服务支撑能力;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五大提升行动”,巩固拓展“六乱”整治成果;在全省集中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实施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推广运用积分制和清单制,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和“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下一步,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山西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咬定年度目标,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记者 席兆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