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争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特刊成风化人)
携着激情与梦想,兰州日报社已走过40个年头。40年来,“兰报人”怀揣梦想、一路前行,始终关注着兰州文化建设从生根发芽到流光溢彩。一纸风行伴金城,服务文化40载,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在奋力拼搏中深入到每位读者的心中。特别是近年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扶持全市文化事业的发展,舞台精品、艺术创作、影视创作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兰州日报社的记者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一百花齐放、共同繁荣的景象。
“文化兰州”建设的见证者、记录者
从2006年我市被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试点城市以来,“文化兰州”建设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十多年来,城市面貌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人们自信心的提高、生活态度的积极转变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精神世界的无数次升华都可以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上找到永存的定格。那一幕幕墨香依旧、激动人心的场景宛若黑白电影般令人回味无穷、历久弥香。
如今,人们能够参与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以节会文化为龙头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每年定期举办黄河风情文化周、春节文化庙会、兰州农民艺术节等诸多节会。
向北望,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区依山而建,怀抱着享誉省内外的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非遗陈列馆、黄河桥梁馆等5所经典文化场馆。这“五馆”相继建成并对社会开放以来日日游人如织,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在这里品味古老秦腔、感受传统非遗、领略深厚国学,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
舞剧《大梦敦煌》、鼓舞乐《鼓舞中国》及《曹操与杨修》、《梁宫秘史》、《秦女将军》为代表的诸多舞台优秀作品相继问世,不仅在本地受到热捧,而且在国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几乎摘得了文化艺术领域所有国家级大奖,先后在全国30多个主要城市和澳大利亚、法国及非洲等地演出千余场,成为文化部评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18台优秀保留剧目之一。自该剧诞生20年来的每一个光彩瞬间,都有《兰州日报》的特派记者伴随着、见证着、纪录着、参与着。
伴着《丢羊》走进中国电影艺术最高殿堂
从记者、编辑到编导、主持人,从电视台副台长到省文联副主席、市文联主席,35年的风雨兼程中,汪小平始终奋战在文艺工作一线。2018年的12月8日,由汪小平担任编剧、导演的电影《丢羊》荣获了华表奖,实现了兰州电影华表奖零的突破。如此殊荣的背后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执着坚定的追求,而从零开始到载誉而归的每一个节点,《兰州日报》都以最细腻的笔触和最敏锐的目光去关注、解读并为之欢呼鼓舞。
第17届华表奖是中宣部直管电影以后的第一届,在这一届当中获奖,并且发出了甘肃兰州的声音,开创了兰州本土电影的先河,具有里程碑般的重大意义。“我邀请你们到我的家乡兰州来,那里山美、水美、文化更美。”这是汪小平在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领奖台上的获奖感言,简单的一句话却表达了兰州文艺工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爱。
2012年以来,在汪小平的积极推动下,我市相继举办了“黄河之都·金城兰州”——兰州市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巡展等一系列全国性的活动,他主导创作的多部微电影和数字电影更是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奖项。当汪小平用脚底的泥土、镜头的温度去记录甘肃大地、兰州人文的时候,兰州日报社也用同样的责任感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用深入的解读、真挚的情感去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让党委、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一线文艺工作者付出的汗水与心血。
为文化建设成果插上高飞远行的翅膀
燕兵,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电影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影评人、地方文化研究者、文化活动组织者,兰州市第一批“金城文化名家”。他曾在《兰州日报》从事记者工作多年,后投身我市文化建设至今,而这份特殊的经历也让他对兰州日报社与兰州文化建设的“相濡以沫”感触颇深。
“多年以来,兰州日报社始终秉承着让文化建设成果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产生影响的工作宗旨,这份坚守任重而道远。”他说:“从报纸到微信,从微博到ZAKER兰州,在曾经的记者同行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市文化建设成果插上了高飞远行的翅膀,紧跟媒体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实现了瞬间跨海翻山面向世界的传播与展示。”
“在报道中强调文化元素和文化色彩,是文化建设成果对外传播的重要抓手,必然会大大增强传播力量和传播效果。”想当年,燕兵也以记者身份参与过我市重大文化事件的报道,后又投身电影文化事业奋斗至今,可谓亲身见证了我市文化建设在兰州日报社持续关注的诸多新闻报道相辅相成下,如何如水般随形就势,发挥出强大的亲和力、浸润力的风雨征程。
延续文脉调动文化自信
《兰州日报》、《兰州晚报》除了正常的新闻版面之外,具有本土特色的副刊版面也成为其亮点之一。《兰州日报》从四开四版创刊之初,副刊便以其最贴近读者的独特优势占有重要的版面空间。从1993年至今,27年时间,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报道地方消息、弘扬地方文化方面,深受受众喜爱,成为兰州机关单位领导干部的阅读首选。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始至终重视副刊品牌的创立、坚守。回首来路,这是一条延续文脉、调动读者兴趣的文化自信之路。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兰州日报》不断与时俱进,副刊版面成为提升党报影响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聚力为受众打造一个精神粮仓和文化阵地。通过副刊版面,让读者看到党报的文化担当和文化引领。相继创办的文史专版等精品版面和栏目,可谓点面结合,异彩纷呈。
几经改版后,现在的《兰山副刊》已占据每周副刊五个整版的篇幅,刊登金城兰州历史渊源、地方风物、人文掌故和优秀文学及艺术作品,向读者介绍人文故事、美文精品、金城逸事,其中的陇上行游、九曲观兰、大众相、水车园、兰山画本、读书等栏目在广大读者和作者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不但延续了创刊之初《人生之旅》、《绿地》、《艺苑》、《伴你》、《临风窗》、《星期天》等精品版面和青春摇滚、七日谈等栏目的特色,更具有现代感,向读者展示着一座文化兰州、艺术之城的丰厚底蕴,同时给外地客人一个了解新兰州的窗口。
《十年》《关于城的故事》《夏日幽兰时间之诗》《蒙先的心愿》《为了那一份珍贵的记忆》《兰州民俗风物的编写过程》《珍惜当下,做有温度的教师》《平川陶瓷的浪漫诉说》《愿现代戏之花红遍陇原大地》……“把精致赋予岁月,用文化铸就金城。”新时代新气象,在副刊投稿中,兰州的笔者越发精致起来,他们用时代的眼光观察金城的点滴变化,用细腻笔端描写朴实的兰州建设者,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读山水之城、人文兰州,让党报副刊在新媒体时代仍然保持鲜活韵律和一份骨子里的纯真之气。
2016年1月7日,《兰州日报》每周一期四个版的“文艺周刊》开始出刊。“文艺周刊”是《兰州日报》编辑部与兰州市文联着力打造的一个全新文化平台。《文艺周刊》每周一期,周四刊发,版面主要由“封面”版及“文艺界”、“品鉴吧”、“处女地”、“黄河谣”等版块构成。随后近5年的社会反响证明,《文艺周刊》为我市文化艺术发展成功的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提炼精华的优质媒体传播平台。
其中,“封面”版以本地及国内文艺新闻为核心内容,重点关注我市文化建设中获得的丰硕成果,以及诸多受广大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文艺界”中重点为“文化名人访谈”,主要介绍在我市、我省有较大影响的文学艺术界人士,以及与我市、我省在文学艺术领域有重要联系的国内文艺界名人。品鉴吧”版块主要刊载散文、诗歌、小说、书画、摄影等文艺作品的赏析和评论,以及相关人物的资料。还有“处女地”和“黄河谣”版块,主要推出文学艺术界新人新作,以及经过遴选的我市各校学生的优秀作文。
特色副刊和文艺周刊记录着兰州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记录着兰州日报社助力文化兰州建设的一点一滴。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