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的翻译和注释(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译文)

世说新语二则的翻译和注释(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译文)(1)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二则的翻译和注释(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译文)(2)

《世说新语》

规箴 第十

汉武帝乳母求救东方朔【原文】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1],帝欲申宪[2],乳母求救东方朔[3]。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4]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5]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6]之,即敕免罪。【注释】[1]汉武帝:即刘彻。犯事:做违法的事。据褚少孙补《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违犯禁令的是乳母的子孙家奴,乳母因受牵连而获罪。[2]申宪:施行法令,指依法处理。[3]东方朔: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人,曾任太史大夫,为人诙谐机智,很受汉武帝宠幸。[4]济:有所帮助。[5]冀:希望。[6]愍:怜悯。【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这不是靠唇舌能争得来的事,你想一定要把事办成的话,临走时,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千万不要说话。这样也许能有万一的希望呢。"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就对她说:"你是犯傻呀!皇上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武帝虽然才智杰出,心肠刚硬,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来了,立刻下令免她的罪。【评析】东方朔在国家的法内法外游刃有余,他对待制度与情感也是个得道的士者,在对待汉武帝和他奶妈这件事情上,他一方面深知以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像乳母这等违法乱纪之事,如果按规定放在法内、制度内,那是绝对没有从宽发落的余地的;但是考虑到汉武帝个人感情的话,那就不能如此大义凛然了。法外、制度外正是讲情感的地方,讲情感的地方才可能法外开恩、网开一面。东方朔深知这二者的矛盾,想来汉武帝即使有个人感情,但是面对的还有天下百姓,理智会让他选择后者的。东方朔抓住了这一点,于是巧妙安排了这个布局,让汉武帝体会到自己对乳母的依恋,最终赦免了乳母。

汉元帝抚今追昔【原文】京房与汉元帝[1]共论,因问帝:"幽、厉[2]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3]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注释】[1]京房:字君明,汉元帝时官魏郡太守。汉元帝:刘奭,重儒术,多才艺,少决断,因而宦官参与朝政。[2]幽:指周幽王,因宠幸褒姒而致乱亡。厉:指周厉王,在位时暴虐无道,滥施杀伐,终于被国人流放了。两人都是暴虐之君。[3]稽首:古代最隆重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译文】京房和汉元帝在一起议论,趁机问元帝:"周幽王和周厉王为什么灭亡?他们所任用的是些什么人?"元帝回答说:"他们任用的人不忠。"京房又问:"明知他不忠,还要任用,这是什么原因呢?"元帝说:"亡国的君主,各自都认为他的臣下是贤能的,哪里是明知不忠还要任用他呢?"京房于是拜伏在地,说道:"就怕我们今天看古人,也像后代的人看我们今天一样啊。"【评析】当时汉元帝亲信重用宦官和外戚,使朝政陷于混乱。汉元帝的大臣京房便借汉元帝问话的时候,引用古代周幽王和周历王的例子告诉元帝,幽、厉之君何以任人不忠,想要来暗示汉元帝现在的情况,警示元帝不要重蹈覆辙。可惜元帝执迷不悟,并未领会到京房的一番苦心和用意,所以最后西汉王朝也因此由鼎盛走向衰落。

陈纪披锦蒙上【原文】陈元方[1]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2]。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3]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4],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5]?’吾不取[6]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7]。【注释】[1]陈元方:即陈纪,字元方,东汉人,陈寔的长子。[2]骨立:形容消瘦得只剩骨架支撑身体。[3]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东汉人,博学有礼,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4]则:楷模。[5]"衣夫……安乎?"句:语出《论语·阳货》:"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孔子认为丧期未满就吃好的穿好的,不能心安。[6]取:不可取,不认同。[7]百所日:一百来天。【译文】陈元方遭遇到丧父的不幸,哭泣悲恸,身体骨瘦如柴。他母亲心疼他,在他睡觉的时候,偷偷地用条锦缎被子给他盖上。郭林宗去吊丧,看见他盖着锦缎被子,就对他说:"你是国内的杰出人物,各地的人都学习你,怎么能在服丧期间盖锦缎被子?孔子说:‘穿着那花缎子衣服,吃着那大米白饭,你心里踏实吗?’我不认为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说完就拂袖而去。自此以后,有百来天宾客都不来吊唁了。【评析】陈纪是汉末大名士陈寔之子,陈氏父子在整个朝代素来有清名美誉,但是在陈纪的父亲去世后,因为他的母亲心疼他而给他盖了件锦缎被子,这对于当时非常看重精神风尚来说,就是大不孝了。郭林宗便批判地指出了陈纪的这种行为。因为郭林宗善于品评人物,而且都是言不虚发,所以驰誉当时的整个时代,声望极高。在当时品评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在他指出了陈纪不被认可的行为之后,以至于很长时间没有人来吊唁。尽管陈寔是当时被世人都称颂的贤士,被郭林宗一番指责后竟至无人吊唁。

陆凯论兴衰【原文】孙皓问丞相陆凯[1]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答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2],覆亡是惧[3],臣何敢言盛!"【注释】[1]孙皓:三国时吴国的末代君主。陆凯:字敬风,吴人,丞相陆逊族子,出身望族,官历建忠校尉、左丞相。[2]政荒民弊:国事荒废,民生凋零。[3]覆亡是惧:惧覆亡。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译文】孙皓问丞相陆凯说:"你们那个家族在朝中做官的有多少人?"陆凯说:"两个丞相,五个侯爵、十几个将军。"孙皓说:"真兴旺啊!"陆凯说:"君主贤明,臣下尽忠,这是国家兴旺的象征;父母慈爱,儿女孝顺,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现在政务荒废,百姓困苦,臣唯恐国家灭亡,还敢说什么兴旺啊!"【评析】孙皓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虽然一开始他执政为民,是个好皇帝,但是时间不长便变得粗暴骄淫、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使得民心丧尽。陆凯是当时的丞相,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指出了当时政局的弊端和百姓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可惜忠言逆耳,自傲的心理使得孙皓并不乐见这种谏言,所以也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相反,孙皓对他的直谏颇有不满,只因他们陆氏家族在当时势力比较大,孙皓始终没有惩罚他和他的子孙。但是暴君孙皓最终在和西晋的对抗中毫无抵抗之力,使得建业陷落,吴国被灭,孙皓本人也成了晋武帝的俘虏。

卫瓘醉谏晋武帝【原文】晋武帝[1]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2],因如醉[3]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注释】[1]晋武帝:即司马炎。[2]申其怀:申述自己的心意,在这里指劝说晋武帝废掉太子司马衷。[3]因如醉:于是装作喝醉酒。【译文】晋武帝既然不明白太子愚蠢,就有意要把帝位传给他。众位名臣也多有直言强谏的。一次,武帝在陵云台上坐着,卫瓘陪侍在旁,想趁机申述自己的心意,便装做喝醉酒一样跪在武帝面前,用手拍着武帝的座床说:"这个座位可惜呀!"武帝虽然明白他的用意,还是笑着说:"您醉了吗?"【评析】晋武帝其实知道太子的能力怎么样,只是希望他的臣子们能替他的儿子说句好听的话,但是众臣们都知道如果让神志不清楚的司马衷做了皇帝,对朝廷的影响会是什么样的。所以大家都冒死直言劝谏。只有卫瓘比较聪明,卫瓘是在对付钟会的时候立过大功的,他假装喝醉,然后借机提醒晋武帝,但是晋武帝并不领他的情,用一句"你喝醉了"便搪塞过去,不再答理,这样一来,大家就知道晋武帝到底怀的是什么心思了。所以,后来也没有谁敢再去进谏了。

一物降一物【原文】王夷甫[1]妇,郭泰宁[2]女,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预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时其乡人幽州刺史李阳[3],京都大侠,犹汉之楼护[4],郭氏惮之。夷甫骤[5]谏之,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郭氏为之小损。【注释】[1]王夷甫:即王衍。[2]郭泰宁:郭豫,西晋太原人。官至相国参军,搜敛无度。[3]李阳:字景祖,西晋高尚(今山东巨野南)人。尚狭义,为世人所推重。武帝时为幽州刺史。[4]楼护:字君卿,齐人,学经传,西汉齐(今山东淄博)人,西汉末为京兆尹。研习经传,负有盛名。看重意气,善交际,广泛交游。[5]骤:屡次。【译文】王夷甫的妻子是郭泰宁的女儿,笨拙而又性情倔强,贪得无厌,喜欢干涉别人的事。王夷甫对她很伤脑筋却又制止不了。当时他的同乡、幽州刺史李阳,是京都的一个大侠客,如同汉代的楼护,王夷甫妻子郭氏很怕他。王夷甫常常劝戒他妻子,就跟她说:"不只我说你不能这样做,李阳也认为你不能这样做。"郭氏因此才稍为收敛了一点。【评析】真是一物降一物,像郭氏这种类型的人竟也有畏惧的人。她那样的性格、那样的行为,使自己的丈夫对她也感到厌恶,只是迫于家世和世俗而忍受着。幸好同乡李阳的侠义之名能够镇得住她,所以王衍在对郭氏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就想到用李阳的名义去劝诫妻子。这样也确实收到不错的效果,让郭氏多少能收敛一些。

桑榆之光【原文】远公[1]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2]者,远公曰:"桑榆之光[3],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4]。"执经登坐,讽咏朗畅[5],词色甚苦[6],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注释】[1]远公:即东晋僧慧远。[2]惰:懒惰,懈怠。[3]桑榆之光:落日余光,这里是慧远自指年老。[4]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希望朝霞随夕阳的消逝而继明,这里指慧远激励弟子与时俱进。[5]朗畅:洪亮、流利。[6]苦:指言辞恳切。【译文】慧远和尚住在庐山里,虽然年老了,还不断地宣讲佛经。弟子中有人不肯好好学,惠远就说:"我像傍晚的落日余晖,按理说不会照得久远了,但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亮呀!"于是拿着佛经,登上讲坛,诵经响亮而流畅,言辞神态非常恳切。高足弟子,都更加肃然起敬。【评析】慧远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自己已经年老了,但是仍然尽心讲论佛法。当他看到学生懒惰的时候,就全心劝诫他们、鼓励他们。虽然他已是日薄西山了,但仍然能用最洪亮的声音、最虔诚的态度、最诚恳的言辞坚持不懈地讲论。把佛法的精髓教给学生们,感染着学生们,着实让人赞叹。

桓玄好猎【原文】桓南郡[1]好猎,每田狩,车骑[2]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3]。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4]所指,不避陵壑[5]。或行陈不整,麏[6]兔腾逸吃,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7],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8],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着绳腰中,玄问:"用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9]也。"玄自此小差[10]。【注释】[1]桓南郡:即桓玄。[2]车骑:车马随从。指其声势。[3]隰:低洼潮湿的地方。[4]双甄:作战或打猎时的左右两翼。[5]陵壑:山岭和深谷。[6]麏:鹿属动物。[7]桓道恭:桓玄之族人,官历淮南太守等职。[8]贼曹参军:军中掌管盗贼事务的属官。[9]堪芒:忍受不了芒刺之苦。[10]小差:稍稍转好。【译文】南郡公桓玄喜欢打猎。每逢打猎的时候,车马非常多,五六十里的地面,旗帜铺天盖地。良马奔驰,像飞一样追击着野物;侧翼队伍所向之处,不管山坡、山沟,概不回避。有时队列不整齐,或者让獐兔等野物逃脱了,下属官吏没有不被捆起来的。桓道恭是桓玄的族人,当时任贼曹参军,颇敢直话直说。打猎时常常腰里带着一条红绵绳,桓玄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道恭回答说:"您打猎的时候,喜欢捆人,我总会被捆的,怕两只手受不了那粗绳上的芒刺啊。"从此以后,桓玄捆人的事就稍稍转好了。【评析】桓玄打猎的时候只要稍微有点不称心,就下令捆绑部下,他旁边的人因为都害怕桓玄粗暴的脾气,无人敢上前劝谏,只有他的族人桓道恭为人直率。但是他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拿自己举了个例子顺便用开玩笑的说法微微嘲讽了桓玄,这才使他稍有觉悟,专横暴戾的态度有所收敛。

捷悟 第十一

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文】杨德祖为魏武[1]主簿,时作相国[2]门,始构榱桷[3],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4]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杨修【注释】[1]杨德祖:即杨修,字德祖,弘农人,太尉杨彪之子,曾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后因为太子事,被曹操所杀。魏武:即曹操,当时任丞相,封魏王。[2]相国:官名,职守和丞相同,魏晋以后比丞相更为尊贵。这里是尊称曹操的丞相府。[3]榱桷:屋顶的椽子。[4]坏:使……坏,毁坏。【译文】杨德祖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建相国府的大门,刚架椽子,曹操就亲自出来看,并且叫人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杨德祖看见了,立刻叫人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门里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评析】杨修的思虑和聪慧超乎常人,但是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尤其是在曹操身边当差。曹操的心思一般人难以琢磨,杨修偏偏能够揣摩出来。他或许还正为自己的聪明沾沾自喜,因为别人不明白曹操的心思而自己却能明白,以为这样定然会得到曹操的赞赏,但是曹操是何许人啊?一个有着强烈占有欲又有极大野心的人,怎么能容忍得了比他聪明的人留在他身边呢?所以杨修越是这样,越被曹操所忌恨,最终还是被曹操所杀。

人啖一口【原文】人饷[1]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2]也,复何疑?"【注释】[1]饷:供奉、献给。[2]人啖一口:"合"字拆开来是"人一口",所以说"人啖一口"。【译文】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盖头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去看,他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每人吃一口呀,还犹豫什么!"【评析】曹操只在盒子的盖板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就把盒子给大家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都不敢轻易去揣摩曹操的意思。但是一传到杨修手中,杨修打开便吃,边吃边说:"曹公叫我们一人吃一口,还迟疑什么?""合"字一拆开就是一人一口了,杨修果然是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显得有点招摇而让人有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感觉,这也使他在曹操的心里多埋下了一条祸根。

绝妙好辞【原文】魏武尝过曹娥碑[1]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2]"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3]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4]。"【注释】[1]曹娥碑:东汉时的孝女曹娥,父亲溺水而死,尸体没有找到,她沿江号哭,昼夜不绝,最后投江而死。当地县令把她葬在江南道旁,并立下碑石。碑文由邯郸淳写成,这就是曹娥碑。汉末蔡邕在此碑背上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世说新语》此记当有误,曹娥碑在会稽,曹操并没有到过此处。[2]虀(jī)臼:捣制细末状腌菜的器具。[3]受辛:古代捣制蓥时,常加上大蒜等具有辛辣味道的佐料,因此虀臼要承受辛辣。"受辛"字,是"辞"的异体字。[4]乃觉三十里:走三十里后才解碑文的意思。觉:通"较",相差,相距。【译文】魏武帝曹操曾经从曹娥碑旁路过,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就问杨修:"懂吗?"杨修回答说:"懂。"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他叫杨修把自己的理解另外写下来。杨修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辤)’字。这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把自己的理解写下了,结果和杨修的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的才力赶不上你,竟然相差三十里。"【评析】曹操任丞相期间与主簿杨修到过曹娥碑下,见到碑阴题有"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杨修才思敏捷,很快就解出了字中的意思,曹操在行了三十里之后才获得答案。足见曹操才思比不上杨修敏捷,在与杨修核对了各自记下的答案之后,发现答案相同,都是"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不禁感叹:"我的才思不及你敏捷,相差三十里。"这里就杨修以这么快的速度解开了八字隐语这件事情,足以显示出杨修才思敏捷的真本事,而且还是把向来思维缜密、小心翼翼的曹操给比下去了。

曹操以竹为盾【原文】魏武征袁本初[1],治装[2],余有数十斛竹片,咸[3]长数寸,众并谓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4]甚惜,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5],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6]。【注释】[1]袁本初:即袁绍,字本初,是汉末势力最强的军阀之一,和曹操连年互相攻伐,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大败,两年后病死。[2]治装:整理军需。[3]咸:都。[4]太祖:魏朝建立后,给曹操追赠的庙号。[5]竹椑楯:椭圆形的竹制盾牌。[6]伏:通"服"。辩悟:言辞流畅而思维敏捷。【译文】魏武帝曹操要讨伐袁本初,整理军事装备,剩下几十斛竹片,都是几寸长的。大家说这全部用不上,正要叫人烧掉。曹操觉得可惜在想怎么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用来做竹盾牌,只是还没有把这话说出来。他派人速去问主簿杨德祖,杨德祖随即答复了来人,结果和曹操想的一样。大家都佩服杨德祖的聪明和悟性。【评析】曹操知道杨修的聪慧,所以自己有了想法之后并没有马上说出来,而是马上叫人去问杨修,谁曾想杨修的想法和曹操的一样。杨修的聪明才智也是从那时慢慢被大家所知,因此,人们都对他的聪明赞叹不绝。

嘉宾毁信陈情【原文】郗司空在北府[1],桓宣武恶[2]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3],遣笺诣桓:"方欲共奖[4]王室,修复园陵。"世子、嘉宾[5]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间[6],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7]、会稽太守。【注释】[1]郗司空:即郗愔,这时兼任徐、兖二州刺史。北府: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说:"北府者,北中郎将之府也。北中郎将,常领徐州刺史,因亦称徐州刺史为北府。及徐州刺史移镇京口,又名京口为北府矣。"京口即今江苏镇江。[2]桓宣武:即桓温。恶:讨厌,嫉恨。[3]暗:不明断,糊涂。[4]奖:辅助。[5]世子:郗愔袭爵南昌公,其嫡长子也可称为世子。嘉宾:郗超,字嘉宾,当时担任桓温手下的参军。[6]人间:人世间事,这里指担任官职。[7]督五郡:据《晋书·郗愔传》记载,这是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郗愔这次调职,名义上是升迁,但已离开京口这一险要之地,实际上除去了桓温心中的隐病。【译文】司空郗愔镇守北府的时候,桓温不喜欢他掌握兵权。郗愔对情势的了解一向糊涂,还寄信给桓温说:"正想和您一起辅佐王室,修复被敌人毁坏的先帝陵寝。"当时他的嫡长子、嘉宾正到外地去,在半路听说送信的人到了,急忙拿过他父亲的信来看,看完了,把信撕得粉碎,就返回去;又代他父亲另外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年老多病,经不住世事烦扰,想找个闲散的官位来自我调养。桓温收到信非常高兴,立刻下令把郗愔调为都督浙江东五郡军事、会稽太守。【评析】桓温本身就猜忌手握重兵的郗愔,可偏偏郗愔对于政治权谋却一向糊涂,反而写信给桓温,所谓"方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这不是徒增桓温心中的猜忌吗?郗愔的儿子郗超接到父亲写给桓温的信后,知道如果信到了桓温手里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像桓温这样奸险的人,一定会设计陷害父亲的,于是把父亲写的信撕了,自己代写了一封,信中模拟父亲,用谦虚、和善的口气委婉地提出希望能辞职。桓温一看,便消除了对郗愔的猜忌,于是大喜,借机调离了郗愔。郗超的举动让即将发生的一场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化解了,帮助父亲逃过一劫。

王珣奕奕在前【原文】王东亭作宣武[1]主簿,尝春月与石头[2]兄弟乘马出郊野。时彦同游者,连镳[3]俱进。唯东亭一人常在前,觉[4]数十步,诸人莫之解。石头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向,诸人皆似从官,唯东亭弈弈在前。其悟捷如此。【注释】[1]王东亭:即王珣。宣武:即桓温。[2]石头:即桓熙兄弟,字伯道,小字石头,桓温的长子,官至豫州刺史。[3]时彦:当时的贤能人士。连镳:并辔;坐骑并排。镳,马嚼子的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4]觉:同"较",相距。【译文】东亭侯王珣任桓温的主簿时,曾经在春天和石头兄弟骑马到郊外游春。当时同游的名流都一起并马前进;只有王珣一个人总是走在前面,和他们相距几十步远,大家都不理解其中的缘故。石头等人已经玩得很疲倦了,不久就坐车回去。结果其他人都像侍从官一样跟在后面,只有王珣精神抖擞地走在前面。他就是这样有悟性而且机敏。【评析】一齐出游,大家都并驾齐驱,而单单只有王珣一个人跑在前面,等到过不久,大家都游玩得有点累的时候,桓熙兄弟坐进车里去了。这时只有王珣还跑在前面,其他人则像侍从一样跟在车旁,这样一来就突出了王珣的与众不同之点。

夙慧 第十二

忘炊窃听【原文】宾客诣陈太丘宿[1],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箅[2],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3]?"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箄,饭今成糜[4]。"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5],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注释】[1]陈太丘:指太丘长陈寔,参见(德行)注。下文"元方"、"季方",即陈纪、陈谌,是陈寔的两个儿子。[2]箅(bǐ):竹箅蒸食物时能隔开水的一种炊具。[3]馏:把米放在水里煮开,再捞出蒸成饭。[4]糜:稠粥。[5]易夺:改正补充。【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一同放下手头的事,去偷听。结果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评析】陈家可谓满门俊才,陈老爷子是个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看到儿子们因为专心学问而误了做饭,在了解事情的经过后,感到一阵欣慰,并没有责备他们,反而高兴地原谅了他们的疏忽。那天去的宾客们,既然都是能和陈老爷子彻夜畅谈的人,涵养和学识必定也是很高的,也定然不会因为两个孩子没煮好饭而感到陈家待客失礼,他们若是知道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肯定还会将两个孩子赞赏一番,和他们一边吃一边谈论学问品行的话题。

何晏画地令方【原文】何晏七岁,明惠[1]若神,魏武奇[2]爱之。因晏在宫内[3],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4]也。"魏武知之,即遣还。【注释】[1]惠:通"慧",聪明。[2]魏武:即曹操。奇:非常。[3]晏在宫内:曹操娶了何晏的寡母,因此何晏也随母在曹府中长大。[4]庐:房屋。【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评析】何晏此时还只有七岁,能做魏武帝曹操的儿子就代表着将来能大富大贵,前途无量。可是,当曹操提出要认他做儿子的时候,他小小年纪就知道不羡慕富贵,也不肯忘祖改姓,实在令人感动。

司马昭稚语警明帝【原文】晋明帝数岁[1],坐元帝[2]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3]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4]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注释】[1]晋明帝:即东晋明帝。数岁:年纪小。[2]元帝:即司马睿。[3]洛下:洛阳一带。[4]东渡意:指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兴复晋室的意图。【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评析】明帝的回答,真是聪明得离奇。才几岁的明帝对于"长安何如日远"这一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两种不同的回答,而且两种回答都各有其针对性。晋室东渡建康,是因为外族侵略者占领了中原地区。对于那些历尽千辛万苦才从长安来建康谋生的人,明帝在言谈中不能不有所照顾,才会说出"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的回答;而第二日集群臣宴会,明帝突然改口又说成了"日近",是因为暗含着激励群臣的意思。"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是因为长安已经沦陷了,再把这话说出来,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个目标并为之奋斗。

顾和家门有继【原文】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1],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2]。瞑[3]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4]复生此宝。"【注释】[1]张玄之:又作"张玄",字祖希,顾和的外孙,曾任吏部尚书、冠军将军、吴兴太守。顾敷,字祖根,顾和的孙子,官至著作郎。中外孙:孙子和外孙。[2]属:关联;关涉。[3]瞑:晚上。[4]衰宗:对自己家族的谦称。【译文】司空顾和同当代贤达在一起清谈。张玄之和顾敷是他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是七岁,坐在床旁玩耍。这时听他们谈论,神情好像漠不关心。后来两个小孩在灯下闭着眼睛,一起复述主客双方的话,一句也没有漏掉。顾和听见了,离开座位,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想不到敝家族还生下这样的宝贝!"【评析】大人们谈话的时候,谁都想不到两个才七岁的孩子坐在旁边,就算他们一心一意在听,也不能听懂,结果,两个孩子不但在互相讨论他们的谈话,居然还一字不漏。他们的表现让人讶异。难怪顾和听到后会如此高兴,七岁的孩子就如此聪明,前途不可估量。顾和如获至宝,觉得他们的到来给即将败落的顾家又带来了希望。

韩康伯少年成器【原文】韩康伯[1]数岁,家酷[2]贫,至大寒,止得襦[3]。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着襦,寻作复裈[4]。"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着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5]。【注释】[1]韩康伯:即韩伯,韩豫章。[2]酷:很。[3]襦:短衣;短袄。[4]复裈:夹裤。[5]国器:国之重器,治国之才。【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完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评析】到了最冷的时候了,韩康伯仍然只有一件短袄可以穿,可以想象的出,他家到底有多穷了。但是他虽然小小年纪,却并没有因为缺少衣服穿而去抱怨母亲,反而能体谅母亲的艰辛,知道这件短袄已经来之不易了;当母亲提出要给他做条夹裤时,他却能借熨斗的道理让母亲不做夹裤。他这么小就知道家里困难,不但能体会母亲的难处,不给母亲添麻烦,还要反过来让母亲觉得安心。

"昼动夜静"明义理【原文】晋孝武[1]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着复衣[2],但着单练衫[3]五六重,夜则累茵褥[4]。谢公[5]谏曰:"圣体宜令有常[6],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7]之术。"帝曰:"昼动夜静。"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8]。"【注释】[1]晋孝武: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2]复衣:夹衣。[3]单练衫:单层绢丝做的衣衫。[4]茵褥:棉被与床垫。[5]谢公:即谢安。[6]有常:符合节气冷暖规律。[7]摄养:调摄保养。[8]先帝:这里指简文帝司马昱。【译文】晋孝武帝十二岁那年,当时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却辅着两张褥子睡觉。谢安规劝他说:"圣上的贵体应该生活得有规律。陛下白天太冷,夜里太热,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活动着就不会冷,夜里不动弹就不会热。"谢安退出来,赞叹说:"皇上说理不比先帝差。"【评析】晋武帝才十二岁就能说出"昼动夜静"这样的道理,而且能合乎玄理论断,这便让谢安感觉他对玄理的领悟不亚于先帝。

桓玄潸然诉心声【原文】桓宣武[1]薨,桓南郡[2]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3]文武别,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4]感傍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5]成人,当以此坐[6]还之。"鞠[7]爱过于所生。【注释】[1]桓宣武:即桓温。[2]桓南郡:即桓玄,文中灵宝,乃桓玄小名。[3]桓车骑:桓冲,字幼子,桓温的弟弟,桓玄的叔父,曾任荆州刺史、车骑将军。送故:把死在任上长官的灵柩护送回故乡。[4]酸:悲伤;凄楚。[5]灵宝:桓玄的小字。[6]此坐:桓温生前镇守姑孰(今安徽当涂),他死后,朝廷任命桓冲接替他去镇守。此坐,就是指镇守姑孰的职位。[7]鞠:养育;抚养。【译文】桓温去世时,南郡公桓玄只有五岁。守孝期满,刚脱下丧服,车骑将军桓冲和前来送故的文武官员道别,便指着他们告诉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下属。"桓玄随着他的话恸哭起来,悲痛感人。桓冲每每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灵宝长大成人,我就要把这个座位交还给他。"桓冲抚养、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儿女。【评析】桓温去世后留下的儿子桓玄才五岁,当桓温的弟弟桓冲赶过来给桓玄介绍那些文武大臣的时候,桓玄当即大哭起来,一个才五岁的孩子就失去父亲了。而且在他父亲的灵堂前大哭,这是谁都不忍心看见的,那样的情景真是让人为之感伤。

豪爽 第十三

王敦振袖击鼓【原文】王大将军[1]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2]。武帝[3]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4]。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5],神气豪上,傍[6]若无人。举坐叹其雄爽。【注释】[1]王大将军:即王敦。[2]楚:楚地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地方语音色彩较重,中原人认为鄙俗土气。王敦虽是琅琊临沂人,但语音不同于中原,也被看作是楚音。[3]武帝:晋武帝司马炎。[4]鼓吹:本指鼓箫等乐曲的合奏,这里单指鼓。[5]谐捷:和谐简捷。[6]傍:同"旁"。【译文】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他马上从座位上振臂站起,扬起鼓槌,精神振奋地击起鼓来,鼓音简捷和谐,气概豪迈,旁若无人。满座的人都赞叹他的威武豪爽。【评析】王敦年轻的时候就为人豪迈,不拘小节,在晋武帝召见大臣谈论歌舞的时候,大家都积极表现,王敦却并不上心,不以为然,并告诉众人他只会打鼓。击鼓的时候,他所击出的鼓声不但音节和谐敏捷,而且动作豪气冲天,那英姿勃发的神态让在场的人为之叹服,让人真正见识了他的豪爽。

王敦驱妾自保【原文】王处仲[1],世许高尚之目[2],尝荒恣[3]于色,体为之弊[4]。左右谏之,处仲曰:"吾乃不觉尔。如此者甚易耳!"乃开后阁[5],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时人叹焉。【注释】[1]王处仲:即王敦,字处仲。[2]目:评语。[3]荒恣:沉溺、纵情。[4]弊:疲惫;受损。[5]阁:小楼。【译文】王处仲,世人赞许并以高尚来品评他。他曾经沉迷于女色,身体也因此很疲惫。身边的人规劝他,他却说:"我不觉得怎么样,既然这样,也很容易解决呀!"于是打开小楼,把几十个婢妾都放出去,打发上路,任凭她们爱到哪里就到哪里。当时的人很赞赏他。【评析】王敦在谋反之前战功赫赫,曾赢得世人的称赞。他也曾犯过错误,只是当侍从们极力规劝他的时候,他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做出出人意料的决断,这样的品性也奠定了当时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人不怕犯错,贵在知错能改。古往今来都说忠言逆耳,但是王敦却能及时接受别人的意见,这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王敦吟咏击唾壶【原文】王处仲[1]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以如意打唾壶[3],壶口尽缺。【注释】[1]王处仲:即王敦。[2]"老骥……不已"句:语出曹操《龟虽寿》一诗,意思是老了的骏马伏在马厩里,它的志向却还是驰骋千里;有志之士到了晚年,他的雄心依然没有止息。王敦引用这四句诗,表明了他仍旧想总揽朝政的意图。[3]如意:又称爪杖,一种搔痒的用具,因搔痒时可如人意而得名。魏晋名士清谈时用以指画,以助语势,后来逐渐成为风雅赏玩的器物。唾壶:又称唾盂,是供吐痰等用的壶。【译文】王敦每逢酒后,就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还拿如意敲着唾壶打拍子,壶口全给敲缺了。【评析】不要过多地去在意生活中那些小细节,时刻把古语中那些有益于提高自己修养和品性的良言铭记在心,勉励自己,这不失为一种克制自己的办法。

明帝开凿太子西池【原文】晋明帝[1]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2]。今太子西池是也[3]。【注释】[1]晋明帝:即东晋明帝司马绍。[2]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一晚施工建池沼,天一亮就完成了。【译文】晋明帝想挖池塘,修亭台,他父亲元帝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招养武士。有一晚半夜叫这些人挖池塘,到天亮就挖成了。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评析】司马绍是历史上一位相当有谋略,办事也很果敢的皇帝,王敦曾以"鲜卑儿"称之。本段讲述的是他建造太子西池的事情。他还在当太子的时候就想建山水楼台,结果元帝司马睿不批准,于是司马绍利用自己蓄养的那些武士们连夜赶工,一晚上的时间就完工了,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和果断。

祖逖瞋目斥王敦【原文】王大将军始欲下都更分树置[1],先遣参军告朝廷,讽旨[2]时贤。祖车骑[3]尚未镇寿春,嗔目厉声语使人曰:"卿语阿黑:何敢不逊[4]!摧摄回去[5],须臾不尔,我将三千兵,槊[6]脚令上!"王闻之而止。【注释】[1]王大将军:即王敦。文中阿黑也是指的王敦,是他的小名。下都:从上游沿江东下,到京城建康。指晋元帝永昌元年时,王敦从武昌以诛杀刘隗的名义发兵东下,占据石头城。更分:处理朝政。树置:有所建树。[2]讽旨:委婉地暗示意图。[3]祖车骑:即祖逖。[4]不逊:不恭、不谦逊。[5]摧摄回去:催促他赶紧离开。[6]槊:长矛。此处为名词动用,用长矛刺。【译文】大将军王敦起初想领兵东下京都,要处理朝臣,安插亲信,便先派参军去报告朝廷,并且向当时的贤达暗示自己的意图。那时车骑将军祖逖还没有移到寿春镇守,他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告诉王敦的使者说:"你去告诉阿黑,怎么敢这样傲慢无礼!叫他收起老脸躲开!如果不马上走,我就要率领三千兵马用长矛戳他的脚赶他回去。"王敦听说后,就打消了念头。【评析】祖逖为人豁落,讲义气,好打不平,深得邻里好评。曾为收复北方失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在北伐中凭着他豪壮的气势和胸怀坦荡的气概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在百姓心中建立了无可替代的位置,人们纷纷投靠到他门下,跟他并肩作战。所以当王敦准备谋反时,一听祖逖发出狠话,便立刻打消了谋反的念头。足可以看出祖逖的威望之高和让人畏惧的气势。

庾翼三射三中【原文】庾稚恭[1]既常有中原之志,文康[2]时权重,未在己。及季坚[3]作相,忌兵畏祸,与稚恭历同异者久之,乃果行。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4]于襄阳,大会寮佐,陈其旌甲,亲援弧矢曰:"我之此行,若此射矣!"遂三起三叠。徒众属目[5],其气十倍。【注释】[1]庾稚恭:即庾翼。[2]文康:即庾亮。[3]季坚:即庾冰。[4]师次:驻兵。[5]徒众属目:万众之前。【译文】庾稚恭早就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可是他哥哥庾亮当政时,大权不在自己手里。等到庾季坚做丞相时害怕兵祸,和稚恭经过了长时间的争论,才决定出兵北伐。庾稚恭出动荆州、汉水一带的全部力量,调集了所有的车船,率领军队驻扎到襄阳;在襄阳,召集所有下属开会,摆开军队的阵势,亲自把武器发下去,说:"我这一次出征,结果如何,就看我的箭了!"于时连发三箭,三发三中。士兵们全神贯注,大为振奋,士气顿时增长了十倍。【评析】庾亮和弟弟庾冰、庾翼都是全力请求收复中原的大将。当时的荆州北面受后赵暴君石虎的威胁,西面又有成汉李氏武装的骚扰,属于东晋的边境地区。庾翼接管荆州后,出于公私两方面的考虑,继承了他哥哥庾亮北伐的宏愿,厉兵秣马,整军备战,以"平胡灭蜀"为己任。他倾尽荆州地区和汉水流域的全力,发动所有兵力物力出击,驻兵在襄阳,大会部署、陈列旗帜,亲自拿起弓箭三发三中,士兵们备受感染与鼓舞。

桓温大宴李势殿【原文】桓宣武[1]平蜀,集参僚置酒于李势殿,巴蜀缙绅莫不悉萃[2]。桓既素有雄情爽气,加尔日[3]音调英发,叙古今成败由人,存亡系才[4],奇拔磊落,一坐赞赏不暇坐。既散,诸人追味余言。于时寻阳周馥[5]曰:"恨卿辈不见王大将军[6]。"馥曾作敦掾。【注释】[1]桓宣武:即桓温。[2]萃:萃集、赴会。[3]尔日:此日。[4]成败由人,存亡系才:国事家事之兴亡成败,在乎当事之人才。[5]周馥:即周祖宣。或为周抚之孙周馥,字湛隐,曾处王敦帐下。【译文】桓温平定蜀地后,在李势原先的宫殿里设酒和下属聚会,巴蜀一带的大官全都被邀请来聚会。桓温一向有豪放的性情、直爽的气概,加上这一天的谈话语调英气勃勃,畅谈古今成败在人,存亡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仪态俊伟,满座的人都很赞赏。散会以后,大家还在回忆、玩味他的话。这时寻阳人周馥说:"遗憾的是你们没有见过王大将军。"周馥曾做过王敦的属官。【评析】桓温气概豪迈,说话的音调很是英武洪亮。他谈古论今,认为成败取决于人才的优劣,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有条不紊、头头是道。再加上桓温英武的外貌、不凡的气概,令人回味无穷。但是曾为王敦属官的周馥,认为王敦的气概应该在桓温之上。

箫管遗音【原文】桓玄西下,入石头。外白司马梁王[1]奔叛。玄时事形[2]已济,在平乘上笳[3]鼓并作,直高咏云:"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4]?"【注释】[1]"桓玄"三句: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桓玄作乱,自江陵攻入建康,杀死会稽王司马道子,次年年底称帝,把晋安帝司马德宗迁往浔阳。司马梁王:司马珍之,字景度,袭爵为梁王,桓玄篡位时逃奔到寿阳。[2]事形:形势;局势。[3]平乘:一种作战用的大船,又叫平乘舫。笳:胡笳,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4]"箫管……在哉"二句:语出阮籍《咏怀诗》,意思是箫管里还在吹奏着魏国时的音调,而魏王如今又在哪里了呢?阮诗是凭吊战国时魏国的遗迹而作,魏国的国都在大梁,又称梁国,因而魏王又可以称为梁王。桓玄这里是一语双关,用以讽刺梁王。【译文】桓玄从西边直下,攻入石头城,外面的人报告说司马梁王叛逃了。这时桓玄大局已定,在舰船上鼓乐齐鸣,并不看重他的逃亡,只是高声朗诵道:"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评析】桓玄继承了他父亲桓温那种霸气和野心,但是在面对捷报传来的时候,他镇定自如,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疯喜。只是为逃跑的梁(魏)国王而感叹,他的感叹尽管包含着嘲讽,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份镇静,可见其胆识非同一般。

容止 第十四

何晏朱衣自拭【原文】何平叔[1]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2],正夏月,与热汤饼[3]。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4]。【注释】[1]何平叔:即何晏,字平叔。[2]魏明帝:但晋人裴启所著的《语林》则为"魏文帝"。傅粉:汉魏期间,贵族男子也有擦粉的习俗。关于何晏擦粉一事,《三国志·曹爽传》注引鱼豢《魏略》则说何晏粉白不离手,与这里说法不同。[3]汤饼:放在水里煮的面食。[4]皎然:洁白明亮。【译文】何平叔相貌很美,脸非常白。魏明帝怀疑他搽了粉,想查看一下,当时正好是夏天,就给他吃热汤面。吃完后,大汗淋漓,自己撩起红衣擦脸,脸色反而更加洁白明亮。【评析】魏晋时期,男子的傅粉之风已经普遍存在于上层士族中间,不足为怪。何晏不仅聪明,而且唇红齿白、身材修长、清秀儒雅。尤其是皮肤特别白皙,所以使得很多人都误认为他是粉擦多了。魏明帝见何晏如此白皙,便想试探是真是假,于是请他喝热汤面。但是何晏在擦完汗后脸色却更加洁白了。

芦苇倚玉树【原文】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1]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2]"。【注释】[1]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舣。毛曾:魏明帝毛皇后的弟弟,仪容举止粗鄙,常为时人耻笑,官至散骑侍郎。夏侯玄:字太初,三国时魏国人,自小聪颖知名,博学善辩,官至太常。当时中书令李丰等人不满司马师专权,密谋以夏侯玄代替他,事情败露,和李丰等人都被杀害。[2]蒹葭:未抽穗的芦苇。玉树:传说中的仙树。【译文】魏明帝叫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侯玄并排坐在一起,当时的人评论说,这是芦苇倚靠着玉树。【评析】夏侯玄天生英明俊朗,博学多思,好谈《老》《庄》,且年轻时期就盛名远扬。有一次,魏明帝叫他和皇后的弟弟毛曾坐在一起,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便有了"蒹葭倚玉树"这个说法,后来,人们就用这个词来形容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即借了别人的光。

风姿特秀美嵇康【原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1],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2],爽朗清举[3]。"或云:"肃肃[4]如松下风,高而徐引[5]。"山公[6]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7]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8]若玉山之将崩。"【注释】[1]嵇康:字叔夜。七尺八寸:晋尺短于今尺,不过也表示身材高大。[2]萧萧:形容举止洒脱大方的样子。肃肃:严正整齐的样子。[3]清举:清朗挺拔。[4]肃肃:状声词,风声。[5]徐引:舒缓悠长。[6]山公:山涛。[7]岩岩:高峻挺拔的样子。[8]傀俄:同"巍峨",形容高大雄伟。【译文】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洒脱大方,气质挺拔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评析】这段是描写嵇康优雅的风貌和仪容,而且通过好几个人的评点来夸赞他的风度和精神面貌,从他们所赞誉的那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形象已经被神化了。这些虽然建立在他的学识和修养之上,但是所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魏晋人士们对于士者姿容仪态的注重。

潘岳妙有姿容【原文】潘岳[1]妙有姿容,好神情[2]。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3]之。左太冲[4]绝丑,亦复效岳游邀,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5]而返。【注释】[1]潘岳:字安仁,晋人,官至黄门侍郎,后被司马伦及孙秀所杀。[2]神情:风度;神采。[3]萦:围绕;环绕。[4]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人,外貌丑陋,但博学能文,曾花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分别描写三国时蜀都益州、吴都建业、魏都邺的山川风物、政治经济等情况),世人竞相传写,一时洛阳纸贵。[5]委顿:萎靡疲乏。【译文】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去了。【评析】潘岳因貌美而被妇人围观,左太冲想东施效颦,却没想到自取其辱。虽然所描述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男士的貌美,但是本文中的妇女们对美丑的爱憎有着更为直接的表露,而且可以任意宣泄自己的观点。她们对两个容貌上极具差别的人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容貌出众的人围观欣赏,而对容貌丑陋的人则是以吐口水去鄙夷他。

裴楷病困,目若闪电【原文】裴令公[1]有俊容姿,一旦有疾,至困,惠帝[2]使王夷甫往看,裴方[3]向壁卧,闻王使至,强[4]回视之。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精神挺动[5],体中故小恶[6]。"【注释】[1]裴令公:即裴楷。[2]惠帝: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的二儿子,憨愚昏庸,在位十七年。[3]方:正。[4]强:勉强。[5]挺动:晃动。这里指精神无法集中。[6]体中故小恶:只是身体不适。【译文】中书令裴楷容貌俊美。有一次生了病,非常疲乏,晋惠帝派王夷甫去看望他。这时,裴楷正向着墙躺着,听说王夷甫奉命来到,就勉强回过头来看看他。王夷甫告辞出来后,告诉别人说:"他双目闪闪,好像山岩下的闪电;可是精神分散,身体确实有点不舒服。"【评析】当时的人们注重个人的容貌、举止,而且根据"神、形"的密切关系判定"神"具有的持久性与恒定性,所以一旦最初在人们心里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便不会丧失。

嵇绍鹤立鸡群【原文】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1]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注释】[1]嵇延祖:即嵇绍,嵇康之子。卓卓:超然独立。【译文】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气度不凡,在人群中就像野鹤站在鸡群中一样。"王戎回答说:"那是因为您没有见过他的父亲罢了!"【评析】嵇绍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因为遗传了父亲的优点,年轻的时候就长得体态魁梧,而且英俊非凡。王戎是嵇康的好朋友,听到有人这么夸赞嵇绍,他只淡淡一笑,说:"您还没有见过他的父亲呢!"可见,嵇康和嵇绍父子二人的气度相当不凡,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从那以后,"鹤立鸡群"这个词就被用来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眼里显得很突出。

刘伶不修边幅【原文】刘伶身长六尺[1],貌甚丑悴[2],而悠悠忽忽[3],土木形骸[4]。【注释】[1]六尺:相当于现在四尺多一点,是比较矮小的。[2]丑悴:相貌丑陋而身材瘦弱。[3]悠悠忽忽:悠闲、不经意的样子。[4]土木形骸:指形体如同土木块一样质朴自然。【译文】刘伶身高四五尺,相貌非常丑陋、憔悴,可是他悠闲自在、不修边幅、质朴自然。【评析】刘伶虽然身形不佳,容貌也不美,外形就如同土木块一样质朴自然。但是他却毫不遮掩,潇洒自然,无形中表现出了他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及本性的真实与不做作。再加上他高深的学识修养,大大提高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赢得了众人的口碑。

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原文】骠骑王武子[1]是卫玠之舅,俊爽[2]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3]。"【注释】[1]王武子:即王济,字武子,死后追赠骠骑将军。他的外甥卫玠,风采秀异,见者皆以为玉人。[2]俊爽:俊迈豪爽。[3]形秽:相貌丑陋。成语"自惭形秽"源于此。【译文】骠骑将军王武子是卫玠的舅舅,容貌俊秀、精神清爽,很有风度仪表。他每见到卫玠,总是赞叹说:"珠玉在身边,就觉得我自己的形象丑陋了。"【评析】王济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是个和他姐夫和峤及裴楷齐名的人物。但是当他和外甥卫玠在一起的时候却仍然会感到自惭形秽。这足以说明了卫玠的才华与容止都胜他一筹。

其人如玉【原文】有人诣王太尉[1],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往别屋,见季胤、平子。还,语人曰:"今日之行[2],触目见琳琅[3]珠玉。"【注释】[1]王太尉:即王衍。在王衍家所遇的五个人都是王衍的兄弟或堂兄弟,安丰即王衍堂兄王戎,大将军即堂弟王敦,丞相即堂弟王导,季胤是弟弟王诩的字,平子是弟弟王澄的字。[2]行:在此处为量词,"趟"的意思。[3]琳琅:玉,比喻人物风姿秀逸。【译文】有人去拜访太尉王衍,遇到安丰侯王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在座;到另一个房间去,又见到王季胤、王平子。回家后,告诉别人说:"今天走这一趟,满眼都是珠宝美玉。"【评析】琅琊王氏从第三代开始,在当时便是叱咤九州的,令他们整个家族成为最为煊赫荣耀的世家大族。这几个人都是整个家族的主导人物。王戎属于"竹林名士",王澄属于"中朝名士",王敦、王导则属于"江左名士"。王诩是他们的族弟,在此时虽然名气没他们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人物。如此声名显赫的贵族,他们的那些容貌举止自然是不必说,也难怪这些人聚在一起会让人眼前一亮。

庾亮登楼尽情【原文】庾太尉[1]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道,闻函道[2]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3]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许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4],竟坐甚得任乐[5]。后王逸少[6]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7],不得不小颓[8]。"右军答曰:"唯丘壑[9]独存。"【注释】[1]庾太尉:指庾亮。[2]函道:楼道,楼梯。[3]许:同"所",概数词,大约,左右。[4]咏谑:歌笑戏谑。[5]任乐:随意、无拘束。[6]王逸少:即王羲之,文中右军也指王羲之。[7]风范:气派。[8]颓:低落;收缩。[9]丘壑:山水幽美处所,是隐士所居之地,比喻深远的意境。【译文】太尉庾亮在武昌的时候,正值秋夜天气凉爽、景色清幽,他的属官殷浩、王胡之一班人登上南楼吟诗咏唱。正在吟兴高昂之时,听见楼梯上传来木板鞋的声音很重,料定是庚亮来了。接着,庾亮带着十来个随从走来,大家就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条斯理地说道:"诸君暂且留步,老夫对这方面兴趣也不浅。"于是就坐在马扎儿上,和大家一起吟咏、谈笑,满座的人都能尽情欢乐。后来王逸少东下建康,和丞相王导谈到这件事,王导说:"元规那时候的气派也不得不收敛一点。"王逸少回答说:"唯独幽深的情趣还保留着。"【评析】庾亮上楼的时候发出脚步声,早已让楼上听见声音的人猜到是他了。当他登上南楼高声吟咏、谈笑风生的时候,便更显示出潇洒的气派和儒雅的气度。加上他为人坦率,喜好老、庄,所以尽管年龄大,风度和气派有所减退,但王羲之却认为他依然有着那种无法比拟的高雅情趣和超脱世俗的情怀。

王恬貌不相称【原文】王敬豫[1]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2]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3]!"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注释】[1]王敬豫:即王恬,王导的第二个儿子。文中阿奴,是王导对儿子的昵称。[2]王公:即丞相王导。[3]称:相符、符合。【译文】王敬豫形貌很美。有一次去向父亲王导请安,王导拍着他的肩膀说:"遗憾的是你的才能和形貌不相称。"有人说:"敬豫样样都像王公。"【评析】王导责怪他的儿子王敬豫才华比不上容貌,其实也是"望子成龙"的意思,外面的人看着却都说他儿子不管是才华还是相貌都赶上他了。一个出自贵族大家庭的人,从小就被各种各样的"优秀"熏陶着,本身的修养、学识肯定不低。

企脚北窗奏琵琶【原文】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1],桓大司马曰:"诸君莫轻道,仁祖企脚[2]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3]想。"【注释】[1]谢仁祖:即谢尚。不乃重者:轻视,意为平庸之辈。不乃:不太,不怎么。[2]企脚:踮起脚。[3]真人:修真得道的人,泛指仙人。【译文】有人拿别人来和谢仁祖并列而不那样看重他。大司马桓温说:"诸位不要轻易评论,仁祖跷起脚在北窗下弹琵琶的时候,确实有飘飘欲仙的情意。"【评析】在南朝,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并列为第一豪门。但无论从政治、军事、文学上讲,琅琊王氏都略胜陈郡谢氏一筹。但是这也不代表陈郡谢氏就没有优秀的人才了。谢尚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他是一位相当有器量和谋略的战将;长得标致、亮丽,就好像一件精雕细刻又浑然天成的玉器,再加上他个性开朗,经常参加名士们的聚会,也很懂得表现自己,所以谢尚便得到了"乌衣门第"这样一个赞誉。在魏晋朝代里只有出身贵胄又风流倜傥的纳兰性德才敢以"乌衣门第"自居。可见,陈郡谢氏这个美男贵族在历代中国士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自新 第十五

周处改过自新【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1],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2],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3],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4],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注释】[1]周处:字子隐,吴兴郡阳羡县人,后改属义兴郡(郡治在今江苏省宜兴县)。青少年时胡作非为,横行乡里,后勇于改过,在晋朝任广汉太守、御史中丞。侠气:指刚强不屈的气概。邅(zhān)迹虎:《孔氏志怪》说:"义兴有邪足虎,溪渚长桥有苍蛟,并大啖人。"邅迹虎即邪足虎,跛脚老虎。横:指残暴的东西。[2]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齐名,号为二陆。[3]蹉跎:虚度光阴。[4]朝闻夕死:这是用《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大意是:早上听到了真理,就算晚上死去也不算虚度此生。【译文】周处年轻时凶狠倔强、好使气力,是乡里的祸害;加上义兴郡河里有蛟龙,山上有跛脚虎,都危害百姓,义兴人把他们叫做三横,而周处危害更大。有人劝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横中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刻上山刺杀了老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游了几十里,周处始终和蛟龙在一起搏斗。经过三天三夜,乡亲们都认为他已经死了,互相庆贺。没想到周处竟然杀死蛟龙,从水里出来了。他听说乡亲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是人们所痛恨的人,就有意改过自新。于是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平原内史陆机不在家,只见到清河内史陆云,就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陆云,并且说:"自己想加强修养,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虚度,恐怕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尚且重视朝闻夕死,何况您的前途还远大着呢。再说,一个人就怕不能立志,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显扬呢!"于是,周处便改正错误,振作起来,终于成了忠臣孝子。【评析】"三害"中周处对百姓的危害很大,但是他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振作起来,所以为后世所称道。

戴渊诚心悔过【原文】戴渊[1]少时,游侠[2]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轻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床[3]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4],虽处鄙事[5],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6]邪?"渊便泣涕,投剑归[7]机,辞厉[8]非常。机弥[9]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注释】[1]戴渊:字若思,参见(赏誉)注。[2]游侠:指爱好交游,重义轻生,却又常常招惹是非的行为。[3]胡床:一种从胡地传入,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4]峰颖:形容神采挺拔焕发。[5]处鄙事:行不义的事。[6]劫:强盗。[7]归:跟从。[8]辞厉:当据《太平御览》卷四百零九作"辞属",指谈吐。[9]弥:更加。【译文】戴渊年轻的时候喜好游侠的做派风格,总是不注重礼节。而且经常率领手下的一帮小混混在水面上打劫那些来往的商人旅客,而他则坐镇指挥。名流陆机在遭到他们打劫的时候,对戴渊指挥若定的神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暗地里料定他必定会是个人才,于是就软风细雨的将他感化,让他跟随自己,后来两人相交甚好。陆机也慢慢培养他。最后,戴渊终于不负陆机的栽培,官至征西将军。【评析】戴渊诚心悔过的故事说明有才华要用到正道上,知错能改方能成大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