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平仄怎么分(古诗词中不)
老街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古汉语中,“不”在什么情况中读平声?在什情况中读仄声呢?为什么?
.........
前言古汉语中,有不少字是多音字,有的字多音同义,例如:看、听;有的是多音异义:中、吹等字。如果使用这些多音异议的字,一定要注意平仄的不同,否则很容易犯出律的大忌。
很多的字不仅有两种发音,我们在康熙字典中经常看到一个字平上去入四声都有。例如“不”这个字,大家在下图中可以看到平上去入都占全了:方鳩切,音浮;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甫救切,缶去聲;分物切,與弗同;芳無切。與柎通。
一般讲究平仄的情况都是用在格律诗中,因此老街在这里仅仅就诗韵来探讨一下“不”的平仄不同。
一、不 平声的意义
不,这个字在平水韵中分属两个韵部,“平声十一尤”和“入声五物”,平水韵中特别注明:不[与有韵"否"通],所以也属于上声“二十五有”。 这是多音异议的不同韵部里的字。
1、十一尤
不,在平声里属于下平十一尤: 不,意义上与有韵"否"通。但是发音是平声,方鳩切,音浮。这个意思是说,不和否的意思一样,但是否是仄声,因此用到平声时,就用“不”来代替。
- 这种用法在古诗中不少,例如[唐] 李白的《秋浦歌》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押韵十一尤,秋、愁、楼、流、不、州。《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都记录为:方鳩切,音浮。
- 又如:浣溪沙 [宋] 韩淲,也是押平声韵:
闲里相看两鬓秋。酒能沾醉雨能幽。吾庐何幸得翁留。
世路尽教终易与,山林佳话恐难酬。人来人去亦知不。
人来人去亦知不,结尾意思和歌里唱的一样 , 你知道不知道?
2、汉朝的平声读音
汉乐府《陌上桑》中“不”的发音也是平声,但是明显和平水韵的“上平七虞”中的字一起押韵。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康熙字典中关于这个字的读音似乎也拿不准:好像应该读作“吾”?原话是这样说的:
又《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二、不 仄声的两种发音
在康熙字典记录中,根据宋朝的广韵、集韵等官方韵书记录,不,上去入都有。下面把常见的上声和去声举几个例子。
1、入声
根据平水韵来看,不,在“入声五物”韵部,表示否定的副词使用,相当于英文的NO、NOT。这也是最常见的用法。
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上声
不,当作平声时与意义上与有韵"否"通,同时发音“上”声时,也和“否”相通。“《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可见“不”当作“否”使用时,平仄两用都可以。
在古诗词中,这种用法经常把“不”放在最后一个字。
[宋] 辛弃疾《鹧鸪天》
一夜清霜变鬓丝。怕愁刚把酒禁持。玉人今夜相思不,想见频将翠枕移。
真个恨,未多时。也应香雪减些儿。菱花照面须频记,曾道偏宜浅画眉。
玉人今夜相思不?意思是“相思否?”这种用法非常多见。
三、现代汉语中,不的两种发音
现代汉语中,“不”的后面如果是去声的话,发音会是平声,例如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王安石“遥知不是雪”,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白居易“不言不笑愁杀人”,秦观“独自凄凉人不问”。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无论后面跟的是一生、二声、三声,不,都是去声,就是普通话的四声。例如张若虚“不知乘月几人归”,陆游“不来东舍即西家”,秦韬玉”不把双眉斗画长。“
结语
古汉语中,“不”常用的就是通“否”有平上两声,用作否定的意思是入声。大家不要把现代汉语和古诗韵的平仄搞混了,在诗词里表示否定的”不“依旧是仄声。
特别是用网络检测诗词格律的时候,多音字如果意义不同平仄是不同的,但是网络软件目前检测不出来,还是需要靠自己的知识来辨别。
@老街味道
诗词创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么意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