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哪些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模式与提升路径)

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美则中国美,农民富则中国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哪些创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哪些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模式与提升路径)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哪些创新

农业强则中国强,农村美则中国美,农民富则中国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兴则百业兴。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中国乡村振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要任务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课题组通过调研各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并归纳出当前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模式,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提升路径。

一、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模式及案例

(一)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

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是在特定区域内进行的,以区域内自然、历史和文化条件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差异性消费需求为目的进行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产业振兴模式。

作为中国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福建省福鼎市白茶产量占全国60%以上,成就了“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的美誉。福鼎市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良的茶树品种。长期实践中,福鼎茶人摸索出独特而成熟的加工工艺,最大程度保留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形成了独特的风味特点和保健功效。

在此基础上,福鼎白茶主打产业特色牌,通过地理标志、质量管理、品牌开发,建立了行之有效、美誉度高的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福鼎市依托白茶这一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了综合产值逾百亿的富民产业,高效助推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二)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农业产业链延伸的乡村振兴模式,旨在加强农产品从种植、收获、加工、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关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模式,具体包括农副产品生产、初级加工、深加工等环节的增值过程。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大力发展稻虾产业,打造了集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健康餐饮、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完整稻虾产业链。持续深化精深加工,提高稻虾米和龙虾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依托区域加工企业,将稻虾米加工成粥米、糙米、胚芽米、富硒米、速食米饭、米粉等深加工大米产品,将稻虾米以全新健康营养的产品形象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大幅提高了产品价值。

同时,向餐饮和食品环节延伸发展,培育出一批区域知名稻虾餐饮品牌,并开发了鲜虾和即食型虾食品。虾壳也物尽其用、变废为宝,提取虾青素应用于生物医学、美容等行业,实现了虾壳价值的翻倍。稻虾产业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有力引领了乡村产业振兴。

(三)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

农业不但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生态与人文价值。农业多功能扩展模式是指在发挥农业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功能基础上,开发其生态、人文与社会等方面的多元功能,将其从单一生产向多功能综合方向扩展的一种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江苏省兴化市注重发展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发掘本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努力让农业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垛田是兴化一种独特的农田地貌,具有农、林、渔相结合的功能。垛田系统通风好、光照足,四面环水,浇灌便利,岛状地形又难有水渍,为瓜果蔬菜生长提供了上佳的条件。

垛田农业系统不仅能用于农业生产,还具有人文观赏和休闲功能。兴化当地深挖农耕智慧与垛田奇迹,发展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实现了历史与时代的交融,也实现了乡村文旅与产业振兴的有效对接,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新路。

(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于拓宽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布局,通过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及农产品产销各环节的整合衔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探索“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的模式,践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道路。震泽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是蚕丝文化的发源地。

围绕植桑养蚕,震泽开辟了一条集农业生产、产业制造、生态休闲等元素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注重推进蚕桑特色的高效农业建设,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与配合,形成了养蚕、抽丝、生产、经营、服务的融合发展模式。

同时,结合第二三产业,推进丝绸生态旅游发展。当地已建造全国唯一一个以蚕桑为主题的生态园,集农业示范、蚕桑科研、文化休闲、科普展示、生态旅游为一体,实现了农业增值、农民致富、乡村繁荣的有机融合。

二、乡村产业振兴的提升路径

(一)深挖资源禀赋优势,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是体现特色农产品价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首先,因地制宜建立发展区域性公共农产品特色品牌,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努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体现出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发展之路。

其次,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收储运”系统,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聚集各类经营主体,拓展多元化特色农产品种类。

最后,坚持线上线下结合的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 特色优势农产品”等方式开展农产品品牌传播活动,提升市场和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认可度。

(二)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

拓展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产品价值,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越高,农业产业链的完整度越高,其附加价值也就越高。

一是横向延伸。增加产业链内部的农产品深加工环节,加大初级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和精深加工力度,扩大农业产业范围,提高产业链内部组织规模,进而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二是纵向发展。从纵向角度使产业链向前向后延伸,重点要放在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

同时,努力扩大农业产业链纵向规模,只有具有规模的产业链,才能真正发挥出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农业多功能认知,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拓展多功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和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

第一,树立农业多功能性观念,提高对农业多功能的认知。通过摒弃传统农业固有思维观念,重新定位农业功能。

第二,制定农业多功能拓展的顶层设计规划。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以推动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第三,利用农业的生态功能,依据地方特色打造生态景观,吸引游客参观。运用农业的社会化功能,以田园综合体为基础发展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进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产业振兴的进一步发展。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高效融合,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首先,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区域,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转换效率,把加工增值留在当地。

其次,改善涉农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各类农产品物流运输设施建设。在农产品集中产区改扩建一批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

再次,推进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价值创造能力。发展观光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垂钓、市民菜园等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新型服务业,促进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

来源:农村新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