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

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1)

中元节谈“鬼”文化

这世上究竟有没有鬼?这恐怕是最难令人回答的问题之一。即便是那些宣称见过鬼的人,也只能给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鬼故事,而无法再次将鬼拉到我们面前。我们爱听鬼故事,惊惊怕怕的感觉,欲罢不能。

可怖的东西未必可厌,恐惧和厌恶是两种情绪,并不能划等号。所以鬼故事永远有听众和读者。况且,中国的鬼故事并不都是骇人的,《搜神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牡丹亭》里,都有可爱至极的鬼,以及与之对应的,可憎至极的人。或许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一开始,鬼就没有那么恐怖。

许多年以前,我参加过一个作文辅导班,听老师讲过一个段子,不辩真假,与各位分享。据说,有一年高考,恰逢兔年,作文就出了个“说兔”的题目,当时的卷子都是铅印的,有位考生,许是眼神不济,或是碰上试卷字迹模糊无法辨识,竟然把“说兔”看成了“说鬼”,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最后得了个零分。老师借这个故事,自然是想说明审题的重要性。

但我的心思却不在那儿——单论这两个题目,“说鬼”就比“说兔”更难。俗语讲,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兔尚且是实存之物,还能描述一番,这鬼虚无缥缈,恐怕是最难写的。不过话说回来,越是捕风捉影的事情,倒是越能胡诌一番,只是不知这位考生的试卷是否还有存留,倒还真想拜读一下。

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2)

罗聘 《鬼趣图》

“鬼”到底是什么?

鬼到底是什么呢?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一种无法测定的能量体,一种虚空的存在,还是“疑心生暗鬼”的心念物化?这样讨论下去,恐怕我们永远得不到答案。

我们不妨看看“鬼”这个字。

“鬼”字出现极早,甲骨文中即有,上面是“甶”,下面是“人”,形似一个脑袋极大的人,我们俗话说“大头鬼”,或许就是这个字形最朴素的解释;亦有人将上部解释为面具,引申为祭祀时带着面具的巫师。

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3)

晚清国学大师章太炎称:“古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鬼宜即夔。《说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禺是母猴,何由象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章炳麟《小学答问》)

他认为,鬼和禺、畏具有密切的相关,最初的解释应该是猿猴一类的似人之兽。

鬼是有形的怪物,这是上古时期对鬼的认识,可能更近似于我们对于“妖怪”的理解。所以,黄帝能“合鬼神于西泰山上,驾象车而六蛟龙,……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韩非子》)

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4)

鬼手上拿着根棍子就是“畏”

鬼、妖、怪

日本人将这种有形的“妖鬼”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比如日本神话传说中著名的“百鬼夜行”。据说,当某物被弃置达到99年的时候,便会幻化为精怪,在百年之际趁夜上街游行。这个说法亦是从中国文化中引进过去的,《论衡·订鬼》曾言:“鬼者,老精物也。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形。”中国的鬼文化式微,但在民间仍有些微保留,民间相信,一些特殊的植物(尤其是药材)生长到一定阶段,便会出现类似人形的状态,如人参、何首乌等。《西游记》的大量妖怪,都具有部分人的特征。

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5)

日本百鬼夜行图

这种“鬼怪”不分的意识并没有消失,甚至在今天的日常话语中仍在沿用。章太炎先生又提到:“本此概念,推而广之,于是诸夏之外,异种别族,形色容有异于中国者,遂亦呼之为鬼矣。”

明清朝,把洋人称为“红毛鬼”;民国时期,老百姓称侵华日军为“日本鬼子”,称德国法西斯为“德国鬼子”;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称美军为“美国鬼子”……这里所谓的“鬼”,是借用过来,对另一个种族人群的蔑称。

鬼就是一团气

“有形之鬼”,可以驱逐反击,即便打不过,也可以骂上几句,逞口舌之快。但“无形之鬼”就可怕了,来无影去无踪,心里愤愤然,也不敢说出来,毕竟“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在古汉语中,把“鬼”解释为灵魂、魂魄等虚空之物,仍然是最为主流的观点。

《说文解字》里说,“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尔雅》也称“鬼之为言归也。”“鬼”和“归”同音,人死为鬼,其实就是“回归”,回到了初始状态。初始状态是什么呢?《论衡·论死》云:“人未生在元气中,即死复归元气。”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初始状态也就是“元气”状态,更人出生前的状态是一致的。

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古埃及、古阿兹克特、古印度等)都认为,人死了,只是相当于结束了在此岸世界的旅程,去另一个世界旅行了。《圣经》上也写“尘归尘,土归土”,只是中国人将这种复归于本源的状态称之为“鬼”。

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6)

连接此岸和彼岸世界的“彼岸花”

鬼文化进阶版本----厉鬼、鬼、神

那这么说起来,“鬼”其实就是一团气,也没什么可怕的。为什么在我们的意识里,鬼都有点吓人呢?

估计古人也觉得这么说不够刺激,所以后来又演化出一个进阶版本(不断地制造“区隔”,是文化衍生的基本逻辑)。

《左传·昭公七年》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

这段话很重要,它第一次指出了“厉鬼”的变化原理。

之前我们所说的“鬼”被划分成了三个部分——厉鬼、鬼、神。

鬼者归也,神者升也。一般人魂魄弱,死后化鬼,也就销声匿迹了,一部分魂魄强的,能飞升为神,而还一部分“强死”的,就变成了厉鬼,还能“附身”到其他人身上,出来吓人了。

《左传》里这段话,形成了中国人对鬼的基本认知,也给了后世道教很多启发,所以鬼也有强有弱,中国最可爱的鬼之一——聂小倩,就苦受树妖的控制,只能靠法术更加高明的人来解救了。

中元节真的有鬼(中元节鬼话)(7)

最可爱的鬼--聂小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