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长童谣(万里长城万里长)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二十五)

看了前面两节,肯定很多朋友会有疑惑,这个连载不是说的秦帝国的灭亡吗?

怎么介绍起了宣太后和始皇帝北逐匈奴的故事来了?

莫非这个连载是介绍始皇帝生平和秦帝国大事的流水账?

就是流水账这也不是合格的流水帐啊,因为各章节很少按照时间顺序来,岂不是一片乱哄哄了?

其实这两节当然和秦帝国的灭亡有很大关系。

因为后世对于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的探讨中,修长城绝对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始皇帝时期修筑长城到底和帝国的灭亡有没有关系,自然就是本连载必须要探讨的话题。

但是如果没有前两节的铺垫,这个探讨就会显得有点突兀了。

是不是有点扯远了?我们言归正传。

秦始皇的一生,留下了三大标志性建筑——始皇陵、阿房宫与万里长城。

始皇陵和阿房宫固然雄伟壮丽,但是留给后世文人骚客的议论,多是负面的。

而万里长城留下的功过是非就要复杂很多。

在很多人的眼里,万里长城是始皇帝可以和其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货币相提并论的伟大功绩。

据说,人类登上月球后,在月球上只能看到地球上的两个建筑,万里长城是其中之一。

尽管这个传说大约不是很真实,但可以看出,万里长城已经成了中国的重要象征。

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万里长城是始皇帝的罪证。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约就是这种观念的集大成者。

这个故事大体是说:有个叫孟姜女的民间美女,嫁给了一个叫万喜良的才子。

本来是一对才子佳人,结果万喜良被万恶的秦始皇抓去修长城,累死在长城边,连尸体也埋在了长城下。

于是孟姜女跑去长城寻找丈夫,伤心之下放声大哭,结果就哭塌了八百里的长城,终于找到了丈夫的遗骸。

甚至有些故事里,还会加上秦始皇被孟姜女美色迷倒,孟姜女与秦始皇周旋的内容。

这个故事一看就是明清时期才子佳人的调调,纯粹的民间故事。

但是故事本身反映了人心向背。

当时的人们多认为修长城是苦役。

所以修长城和修阿房宫、始皇陵一样都被当成帝国滥用民力导致失去民心最终败亡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始皇帝修长城不仅是坏事,还是祸害千年的大坏事。

这部分人多是近现代民间历史爱好者,他们的核心看法是,长城是没用的玩意。

对付万恶的敌人,应该要主动进攻,应该要消灭敌人。

浪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万里长城,根本就不能阻止北方蛮族的大举入侵,长城是个愚蠢的主意。

更有甚者,很多激进的人认为,万里长城束缚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是我们后来一再被北方游牧民族欺侮的根源。

持各路观点人们争吵不休。

扁舟以为,对于万里长城,我们至少有必要搞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长城到底有没有用?

二是长城之于秦始皇和秦帝国,到底有什么关系,意味着什么。

首先,长城有用吗?

当然有用,非常有用!

不然为什么秦帝国要修它,而且秦帝国修完汉帝国修,直到明帝国还在修它呢?

长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长城作为一个基本的防御工事,能够阻挡敌人的常规进攻,极大提高防御效果。

这就好比我们家里要不要有门锁?农村的家里要不要砌个院墙?

普通的门锁随便两下就能踹开,即便是防盗门碰上专业盗贼,那也有的是办法给你整开。

至于农村的院墙,绝大部分都是矮矮的土墙,一翻就过了。

可是这又怎么样呢?

莫非你会因为门锁和院墙阻挡不了专业的盗贼,所以就“我家大门常打开”?

如果你家大门敞开,哪怕是一个正常人甚至胆小的人,也会忍不住进去看看,搞不好就忍不住摸点什么。

哪怕是有了最粗浅的防御工具,人们想要作案就得掂量掂量,绝大部分人都会打消这个念头。

即便是专业犯罪分子要作案,他要准备很长时间,作案后也会留下很多蛛丝马迹方便排查破案。

长城也是这个道理,哪怕是最粗浅的防御措施,也能阻止绝大部分普通的、日常的侵扰。

而这种蚂蚁搬家般三五成群的日常侵扰,往往会造成农耕民族80%以上的损失。

也就是说,即便是最破旧的长城,也足以让墙南边的民众遭遇打劫的损失降低80%以上。

其次,即便是面对敌人精心准备的大举进攻,长城也能起到信息高速公路的巨大作用。

长城绝不仅仅是一段城墙,长城是城墙和烽火台的组合。

长城绝不仅仅只是砌一道石墙立在那里,长城是和烽燧制度配合使用的。

有寇即燃之,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凡烽候所致,大率相去二三里,其放烽有一炬、二炬、三炬、四炬者,随贼多少为差。

当敌人成建制来袭的时候,万里长城这么漫长的防线,确实根本没有办法阻挡敌人的侵袭。

可是这并不代表长城是纸糊的,因为长城上每隔两三里就有一个烽火台。

敌人来了,驻守在烽火台的士兵可以迅速燃起烟火,通过连绵不绝的烽火台,迅速把敌情传递到千里之外。

烽火台白天放烟,晚上放火,还可以约定烽火的数量来作为信号,传递敌情的大致规模。

这样,敌人的方位,敌人的大致数量,都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到后方,后方可以迅速根据这些信息调派人手,组织防御和反击。

因此,除非敌人组织起三五万规模的进攻,不然寻常千八百人的侵袭,很容易遭遇中原王朝大部队的突然阻击,有来无回。

因此,长城不但可以杜绝三五成群的个别骚扰,还可以极大地限制和震慑敌人的小范围小规模骚扰。

所以在当时的年代,长城及其配套措施就是农耕民族阻挡游牧部族成本最低也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我们可以得出长城非常有效的结论,但是长城和帝国的关系我们也不可不查。

后世人们印象中,往往把秦始皇当成了长城之父,似乎长城就是始皇帝大力倡导下才得以修建的。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史记的记载,用语过于精简,容易给人留下这样的错觉: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都是始皇帝让蒙恬带着三十万人修筑起来的。

但这和现实相去甚远。

战国时期,就有了长城,而且我们看到的所谓秦长城,绝大部分都是战国时期就修建好的。

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国在宣太后时期与义渠的激战后,把义渠赶出了甘肃一带,随后在西北边境修筑了长城。

下图就是秦国在宣太后昭王时期修建的长城的示意图。

万里长城万里长童谣(万里长城万里长)(1)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燕国秦开北伐吞并辽东后,从河北到辽东也修筑了长城。

而最令人瞩目的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

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赵国当时一直打过了黄河,彻底占领了阴山南岸,并沿阴山南麓直到山西的大同地区,修筑了数千里的长城。

如果我们和《北逐匈奴》介绍的对照来看就会发现,帝国北逐匈奴打下的地盘,绝大部分赵武灵王早就拿下过。

万里长城万里长童谣(万里长城万里长)(2)

实际上所谓的秦长城,绝大部分就是近百年来各国修筑的长城。

当然,始皇帝时期也修了新的长城,只不过修的是特定路段的特定长城。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史记里这段记载的几个地名比较拗口,我们看地图会比较直观。

万里长城万里长童谣(万里长城万里长)(3)

地图上左边的阳山,就是现在的狼山山脉,阳山北边一段长城,就是秦始皇时期新修建的。

而南边的阴山沿阴山南麓修建的长城,则是当年留下来的赵长城。

赵国的长城大多是用土夯的,而始皇帝时期的长城,则主要是用石块垒筑的。

我们可以看到,帝国将当年的赵国的北河防线,向前又推进了大约近百公里。

帝国需要新修筑的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北河以北的一段,大约数百里。

这段长城,基本都紧挨着上郡,整个帝国的长城的修筑工作,也主要集中在上郡段,其他地方最多只要做些简单修葺维护。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万里长城的修建,由坐镇上郡的蒙恬挂帅。

秦帝国和秦始皇对于万里长城的最终完成,当然是有功绩的。

但是万里长城不是凭空出现的,他是北中国各国君王与百姓近百年来努力的结晶,秦帝国只不过完成了最后的小小一步。

实际上,秦帝国的所有功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一统六合是奋六世之余烈,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基础上,由始皇帝完成临门一脚。

所谓的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等各类统一的功绩,也都不例外,都是长期进程中的一个节点。

回头再来说万里长城,在北方草原还没有形成统一强权的时候,中原的王国往往都有能力将其驱逐。

而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特性,使得农耕民族必然会筑类似长城的工事,以帮助防守。

秦帝国吞并天下后,北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了完善的长城防御体系。

唯一缺乏长城保护的地区,恰恰是作为帝国腹心的首都北疆。

原因很简单,帝国崛起得比较晚,这里此前是赵国和魏国的地盘。

但是中原争霸战越打越激烈,赵国和魏国都把精力放在了富饶的中原,只好放弃了贫瘠的陕北。

秦国也把精力放在了富饶的中原,于是,秦国也放弃了贫瘠的陕北。

所以尽管北疆其实赵武灵王已经修好了长城,秦国也用不上它。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秦始皇的北逐匈奴、完善长城,更多的是一份弥补。

弥补百年来秦国为了用兵中原而在陕北欠下的债。

正因为北逐匈奴与万里长城的工程,远远比想象中的要小,所以他们在秦帝国的兴亡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远没那么关键。

我们接下来,要把目光投向万里之外的南疆。

围绕着那里发生的战争与故事,是否能更好地让我们触摸到帝国走向灭亡的脉络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