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所好的学校到底有多重要(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究竟做了什么)
苏格拉底和孔夫子,都在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是帮助每个人成就自我“。
可是,真的有学校在做关注每个孩子的教育吗?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有很多大家公认的教育理念,却因为种种现实的条件而无法实践。
比如,无论东西方的教育界,大家都公认的几条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以孩子为中心……
大家认同是都认同,可是,随后,都会叹息一声:可是,现实是……
现实是什么呢?是曾经的天价学位房、幼儿园就开始的奥数竞赛,以及,现在还存在的,优秀的孩子才会被看到,一张试卷衡量所有学生,一分决定一生……
那么,有没有真正相信,并在实践“真正的教育”的学校呢?
一直以来,我们都同中国的公立的、民营的、公益的各种学校保持着长期和紧密的关系。在不断地深入交流中,一起探寻教育的真相,以及,解决方案。
上个月,童书妈妈团队一行五人在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的金盏校园呆了整整一天,从早上八点到下午六点。我们听了两堂课,吃了学校的食堂,参观了校区,围观了一场大集市。跟校长和很多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在校园里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来赫德了,但是,我们依然会发现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让我们非常开心的是,赫德在不断地探寻教育的真相,不断走在从理念到实践的道路上。
我们一边采访,一边讨论如何在家庭和其他学校里面应用,我邀请你认真看完全文,一直到给家长的几个建议那里为止,你一定会感谢自己读完本文的!
01
走班制:从一班一张课表到一人一张课表
在赫德,孩子们上课不是固定在一个教室,而是要“走”的。
孩子们要走来走去,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些科目是需要专业教室的,像科学课,做实验是要到实验室的,美术课、音乐课和体育课,都需要专门的器具和场景。
在赫德的数学课上,学生要选择主题给同学们讲数学。
最有趣的是赫德的数学课,也有专门的数学教室。我们进去参观的时候,发现整个教室的布置,全部都是孩子们关于数学的一个一个主题的发言和讨论,而这些主题又是彼此相关,有逻辑的。孩子们参与布置数学教室,就是在进行非常系统的数学学习。
在当天的“发现数学”课上,学生们要学习有理数。老师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有理数怎么来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真正理解。
孩子们走来走去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学科,学习状态和能力是不一样的。
赫德的实验课,双语科学老师会在中英文之间切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概念
在赫德中学校区,每个孩子的课表是不一样的。一个六年级的孩子可能第一节数学课跟Tom是同桌,到了第二节英语课,他的同桌变成了Lisa。孩子们没有固定的同桌,也没有固定的教室,一节课下课后,他们要根据自己的课表去到另外一个教室上课。
比如最典型的英文课,在赫德就是分层教学,一个班的孩子可能会分成两拨:人文课和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外语)课,不同英文学习阶段的孩子进入不同的英文课堂上课。进入赫德的孩子都要先学习ESL,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后,根据相应的程度,再逐步进入难度最高的人文课。
除了英文课,初中段的大部分科目,孩子们是一个班一起去不同的科目教室上课。到了高中,每个孩子的课表是真正的不同了。
这就是赫德在实行的走班制。
走班制等于在承认三个教育真相。
第一个真相,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做到自我的最大优秀。
就是说,不是把每个孩子的每个科目,都必须全部设定为满分。只要做不到,就不是好学生。
这是不现实的,无论多么优秀的老师,用什么方式,都不可能教出全班全部满分的学生。
那么,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天赋和特长,给每个孩子一个最适合的教育成长之路。让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做到足够的优秀。
第二个真相,斥责、贬低,并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引导,激励,才能让孩子主动挑战自己。
不断主动挑战自己,是学习者的最好学习状态。
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很大的原因,就是家长的“贬低”教育。无论孩子多么努力,家长总觉得“还不够努力”;无论孩子考了多少分,家长总觉得“还不够多”。
这样长期下去,不要说孩子,成人也会气馁,陷入自卑自责,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
反之,孩子能够通过学习,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不断增加,才能够长期保持学习的好奇和兴趣。
第三个真相,就是走班制需要很多条件,尤其是大量的优秀老师。
走班制需要大量的真正优秀的老师,不仅能看到优秀的孩子,还能看到所有的孩子。并且,去关心每一个孩子。
过去,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做这样的教育实践。现在,很多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这种教育实践可以进行了,这些经验就非常具有价值了。
我们在校园里,随机跟一些孩子聊天,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我们进行观察,很明显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1、孩子们都表示自己很爱学习,提起上课很开心;
2、孩子们乐意说出自己克服了什么困难,取得了什么进步,且自我感觉明显良好;
3、孩子们能够清晰告诉我们,他们学习上还需要努力的是什么。
孩子们提起学习,是言之有物喜欢的,这是难得的中学生学习状态。
02
VCA:让每个生命都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无限可能
当天,我们赶上了学生们心目当中的一件盛事,就是参观他们的VCA大集市。
所谓VCA,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后课,发生在每天下午的3:50~5:20。也就是每天有一个半小时,是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干点什么的。
VCA项目为学生提供四类选择。
第一类,可以理解成地基班。你觉得自己哪门课学得不透,想再花时间去补足,把地基打打牢。你可以选择贡献五天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一个半小时去干这件事情的。
学校在每日VCA时间特别设立了学者杯竞赛辅导课程
第二类,可以理解成是锋芒班。就是你在某一方面特别有特长,想去参加具有选拔性质的竞赛,这个时间段你可以给自己设置更高的目标,突飞猛进。
第三类,可以理解成魅力班。你可以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来让自己的个性更加有魅力,身心更加愉悦,学习生活状态更加舒适。就像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更增加了他的魅力一样。
第四类,可以理解成无限班。就是通过探索,发现自己身上具有某方面特质,这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将来极可能决定孩子的职业方向,能够让孩子人生大放异彩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让生命呈现无限可能的班。
有意思的是,这些项目并不是老师决定的,都由学生票选决定,票数最高的近40种各具特色的项目将入选,为学生提供为期一周的试课。试课确定后,再开始正式的课程。
我们那天赶上的VCA大集市,设在学校的体育馆,各路课程的老师都摆了一个摊点,有些做了广告易拉宝展示自己如何具有吸引力,能够带给孩子们什么;有些现场就进行活动展示,让你知道这个多么有意思,多么厉害;还有些准备了小吃,孩子们一边吃着,一边耐心地听完老师的宣传。
整个过程孩子们比我们逛街还认真专注,也比我们逛街还开心,他们在完全自由自主地选择自己接下来每天都可以用的1个半小时后,他们自己决定这一个半小时怎么度过,达成什么目标。
在逛集市之前,老师们都会辅导孩子们,不是提建议这个孩子该选什么,那个孩子该选什么,而是教他们如何做选择,应该用什么标准去选择?怎么排出优先级?兴趣和学业如何平衡?远目标跟近目标如何协调?
这种自由而安全的选择机制,让很多孩子在不停的尝试中发现了自己的热爱。
有一位赫德其他校区的十一年级的孩子曾经在选修课中选择了音乐和美术,但是经过两年的学习,她发现艺术可能更多的是兴趣,但可能不是职业。又根据自己的长处和将来专业的关联度,重新做了选择。
现在的她在学业上取得了好成绩,同时在自己的兴趣上也发现了真正的热爱——坚持了五年的话剧。
我们经常谈要给孩子自由,但是,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就是自由吗?
我想赫德的VCA示范了一种真正的自由——
1、丰富的选择;2、有想法的选择;3、安全的选择。
孩子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自己究竟想如何发展,什么东西对自己最有利,什么是内心的渴求,孩子在选择过程中,逐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期待——这是真正的自由和自主。
所以,中学部校长Viki将这个项目命名为VCA,即Voice Choice and Agency,个性突破时间!
03
导师制:孩子在学校,一定有一个人始终在关心着他
“没有李老师拽着我,我现在可能学习真的垫底了。”七年级的文玄说。
她是赫德的新中学生,从公立学校刚转来的时候,因为一下子过于自由,她没找到自己的节奏,上半学期根本没怎么学。李老师发现后,很严肃地找她谈话,经常和她聊天,看看她的动态。有一段时间她看到李老师就躲着走。
但是她的成绩告诉她,老师说的是对的,是真为自己好。跟老师聊了之后,科学成绩从不及格蹭蹭蹭往上涨,现在都在95、96分左右了。
李老师还教给她一些学习方法。每天拿一个本出来复习,把当天学的写一遍下来,加深印象,第二天就会记得非常牢固。她还把这个方法用在了其他学科上。
不到一年,文玄不但适应了新学校新生活,还自我感觉特别良好,妥妥当上了学霸。
文玄不是运气好,遇到了好老师,事实上,李老师对她的帮助,是规定在一个制度里面的,那就是赫德特有的导师制。
在赫德,每天到校第一件事不是进入教室翻开课本等待上课——而是,跟自己的导师见面聊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导师由学校的老师担任,可能是英语老师,也可能是艺术老师,每个导师带领6到8个孩子。在赫德,学校会根据孩子入学评估的情况,全面考量孩子的情况,包括英文、个性等,从而匹配相应的导师。
导师的工作跟我们熟悉的班主任工作有不少相同,但有更多的不同。他们主要有四部分工作:导师晨会、周五交流会、家长邮件、全景评价。
导师在给孩子们开晨会。
每天早上8:00-8:10分,是雷打不动的导师晨会时间。
导师会根据这一天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活动,会问他们不同的问题,引导他们明确当天的学习目标。另外,导师也会调动孩子的情绪,让他们以一个昂扬饱满的精神态度投入到这一天的学习当中。导师晨会其实是一天的热启动。
曾经当选过纽约“十大卓越教师”的赫德中学部校长ViKi说,如果有一个导师每一天都跟孩子会面,哪怕是10分钟,他在心理上也会有一种安全感,而且他会觉得有一个人是始终在关心着他的。
对于孩子来说,有人跟他说早上好,他们会对每天有期待,对某件事有期待之情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对于导师来说,开好每天10分钟的晨会,是顶顶重要的。
-
周五交流会。
每个周五,会有半小时交流会。跟晨会不同,这个时间更加放松,侧重于交流感情。
周五的交流会形式多样。
别小看这些很虚的对提分没有作用的情感交流,一位老师说,“其实,这些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能倾听他们,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话真的被听到了,他们的这些负面情绪就会释放掉了。当孩子需要的时候,他们永远有第一时间可以倾诉的对象,这给了他们极大的安全感。”
六年级的导师Bella也有同感:“不管是从六七年级还是到高中的孩子,哪怕看起来非常倔的一个孩子,当他知道你从心底里是爱他的,他就会放松他那根紧绷的神经,去好好的听你讲话。”
-
家长邮件。
导师基本上每两周给家长写一封邮件反馈孩子的情况,实际上可能会更频繁。这封邮件不是那种特别宏大的,会写得很详细,非常具体。包括孩子的学习态度、行为、课上的表现,跟同学们的社交的行为等。
整体是会基于孩子每天的一点点进步,细微的改变,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
如果家长对于孩子某一科的学术有问题的话,导师会直接将这样的意见去转达给任课老师,由任课老师去提供这种学术上的支持和协助。
-
全景评价。
在每学期开始,导师会跟每个学生有一对一的谈话,了解每个人的想法。这学期你想改进什么?你想变得更有条理吗?还是想提高英语课的成绩?你会采取什么行动?帮他们通过反思,来设定自己的目标,然后在课堂上执行,导师带着一起做,最终到学期末的时候再复盘。
每一个任课老师会对孩子在一堂课的表现有一个表格化的评价,这个评价会反馈给导师。导师是一个掌握孩子每节课乃至每一分钟动态的人。
也因为这样,导师能够知道孩子在学校各个方面的表现,帮他做一个规划和目标,让他学会做选择和决定。
晨会、周五交流会、家长邮件、全景评价,对于导师来说,工作量已经不小。但导师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流程上规定的东西。
导师跟孩子之间的交流其实是建立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会发生的事情上的,没有一个刻意的模板僵化的模式。
有一个从外地的公立学校转来的孩子,学习很好,学习能力也很强,但因为学习内容上的差异而导致他一下子无法适应,尤其是那些全英的课都会让他感觉压力很大。
因为过于紧绷和害怕,最开始甚至连nice to meet you,都听不懂。再加上之前公立学校的环境,每个时间段都是安排好的,而到这里后,一切都需要自己做选择和决定,他有些无所适从。比如拒绝跟外教说英文,他为了合群,会做些奇奇怪怪的行为·····
怎么办呢?导师Bella明白,这个孩子需要时间,需要被肯定和看见。她跟这个孩子说,我发现你的学习能力很强。你不用刻意的去迎合你身边的人,在这里找到开心舒服的状态。还当着他和所有的老师的面讲,不着急,给他三个月时间来适应。
甚至还专门找他来一起复盘课程,带他适应学习的流程,这个孩子放松下来,很快适应了。一个学期过去了,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外教课什么的都没问题。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永远是学生可以信任的底线,任何时候你有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去找我。让他们知道,任何时候他是受到保护的,是安全的,是被信任的。”Bella说这个话的时候,浑身散发着光芒,听得我们内心无比温暖和感动,极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被这样的导师爱着关心着。
04
升学指导: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更容易成功
我们的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不能仅仅努力把各科分数提高。还要,花足够的时间来研究:
第一步,我究竟喜欢什么热爱什么;
第二步,世界上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哪些是可以支持我的梦想的。
第三步,我如何能进入这所大学这个专业。
我们往往跳过了第一第二步,然后就开始盲跳第三步。
赫德的Nala老师,从事升学指导已经十余年,她坚定地说:每个孩子都有适合他的学校。在她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师要有眼光看到。
在赫德,Nala是唯一不上课,只做导师,且只做升学指导的老师。
她的工作之一是给家长开讲座,让家长和孩子了解更多的真实的大学真实的专业。这个工作会提前到孩子六年级就开始做。
她的另外一个工作,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热爱。她通常会使用看起来有几分神秘而且往往很有效的测评工具,给每个孩子测试自己的倾向性;这个测试更多是给了孩子一个自我认知的开端,我究竟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爱干什么,我的做事风格是什么,我适合做什么。
更大量的工作,是保持跟学生谈话,这些谈话可能发生在她的办公室,也可能发生在课间的走廊,学校食堂里面。
只要是孩子们有时间,有兴趣关注的时候,她就会去找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探讨。
这样的探讨得出结论本身不重要,探讨的过程很重要。很多孩子在多次讨论之后,对自己的认知更加清晰,当选定目标之后,会爆发出很强的力量去接近目标。
05
给家长的具体建议:
从Viki校长和赫德得到的8个启发
走班制、导师制、VCA、升学指导,北京赫德中学部的这些管理模式中,校长Viki女士是一个关键角色。
作为从小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Viki有着多年的国际学校工作经验,身为纽约“十大卓越教师”,她曾经在一所TOP20的美国高中执教,而且以新移民孩子为主。因此她特别擅长帮助孩子适应新学业新生活,进而拥有强大的内驱力,最后绽放出灿烂自我这个美妙幸福的过程。
什么样的教育是理想的中学教育,她不仅在美国思考,在中国也一样思考和实践着。
所以,北京赫德的这些教育实践,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
我们作为家长,有什么可以从中学习的呢?我给大家总结了几条,我从容易到不容易来讲。
1、每天十分钟,聊聊孩子一天的目标是什么,达成没有,如何达成。
不仅孩子要谈,父母也要谈。谈目标不是要让家长做孩子的项目经理,督促孩子去完成,而是让孩子觉察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接近目标。
2、每周半小时,倾听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开始孩子会难为情,会不愿意,但只要你一直保持不评判,始终保持鼓励、关切的态度,孩子会越来越愿意敞开心扉与你沟通的。
3、跟孩子一起做学期计划,并定期回顾。
在期末的时候,跟孩子一起评估一学期的收获。你应该发明一些方式让你们的注意力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还有另外的计划和目标也是值得鼓励的。
4、每天让孩子有半小时按自己意愿生活。
可以打游戏,可以看动漫番,也可以跟学业无关,但要是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的时间。
5、尽量不选那种会把孩子所有的时间,甚至睡觉时间都占满的学校。
6、与老师保持沟通,尤其是需要老师推一把孩子就信心大增的时候。
据我所知,几乎所有老师都愿意配合家长做这件事情。因为我们的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这个可爱生动的中学生过得更幸福。
7、要认定你的孩子一定有他的天赋和热爱,以及价值和成就。跟孩子一起分析优势和劣势,制定合理的目标。
8、每周末应该起码花一天的时间,去探索发现孩子热爱的东西是什么——哪怕是在学业极其繁忙的中学。
如果没有家长守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没有从事自己热爱事业的机会了。
注:部分图片文字出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喜欢可以关注小蛙,还有更多文章更新等你来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